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文化

更好傳承 更大發展

關注中國世界遺產三大趨勢(看·世界遺產)

本報記者 齊 欣
2023年01月16日10: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關注中國世界遺產三大趨勢(看·世界遺產)

送別2022,迎來農歷兔年。2023年的1月,期待萬象更新的氣氛最為濃厚、熱烈。

2022年,《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迎來誕生50周年。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各地的世界遺產工作者舉行一系列活動,圍繞“下一個50年:作為韌性、人文與創新之源的世界遺產”探討世界遺產的歷程與未來。

世界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同樣居於重要地位。2017年春節前夕,中辦、國辦出台《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闡明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的作用。2022年新春之際,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又印發《關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強調深入推進融合發展,積極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等國家重大戰略,切實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2023年,距離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隻剩下7年。在全球范圍內,世界遺產已成為當代社會生產資源並與各國未來發展目標深度融合,在實現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不平等,遏制氣候變化並確保“無人落后”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此背景下,世界遺產事業的努力方向,就超越了自身的行業和領域視野,延伸、融合為全社會的共同關注目標。

關注一:

以文明互鑒促進世界相互理解與尊重

2022年7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中國浙江青田開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既是行業類型遺產,同時也具備源自世界遺產的衍生軌跡,可以視為廣義的世界遺產組成。農業遺產在中國發展迅速。此次以“保護共同農業遺產,促進全面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大會,不僅激勵了中國億萬農業從業者,也促使人們由此提升了更進一步的關注方向:如何構建機制化交流平台,推動全球遺產地之間開展互助合作,促進不同文明、不同形態農業文化遺產交流互鑒,進而貢獻於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進入2023年,國家文物局明確提出將持續開展中外聯合考古,推進援外文物保護修復合作項目,建好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並積極參與文化遺產國際治理。中國應該為“下一個50年”貢獻哪些,能貢獻多少?這些都成為人們觀察、理解中國這一世界遺產大國的重點。隨著世界遺產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范圍日益廣泛,人們也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目標,關注青年、婦女和兒童、生產和消費者在世界遺產相關領域中的參與和貢獻——那些夢想與堅信、責任與智慧、保護與創新,那些情節和細節,都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得以感同身受。

文明互鑒需要踏實、長期的探索實踐,也需要為了共同未來而具備真誠、心心相印的交流願望和信息感染力。世界遺產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相互理解、反復而持續的交流提供了一座橋梁,也為“講述中國故事”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挑戰。如何形成適應多元價值理念表述方法?如何衡量其效果?也將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

關注二:

世界遺產日益融入、創新我們的社會生活

世界遺產是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養。世界遺產領域擁有眾多的博物館、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國家植物園、考古遺址公園和地質公園等文化高地。進入2023年,人們會更加關注世界遺產領域在知識普及、活躍文化生活的同時,如何推動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尤其關注通過世界遺產保護行動,提升社會參與者的公共理念、全局觀和全球視野。

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成為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強調推進優質文化資源開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年來,科技在文化遺產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中國城鎮化與城市發展中的應用進展則成為新的關注方向。除對城市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價值挖掘外,當代科研手段在城市城鎮空間布局和規劃理念、城市更新與品質提升體系與方法、當代綠色建筑、城市功能提升、生態居住環境改善等領域的最新應用,都被視為歷史城市的動態、活態發展歷程。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生態文明建設迅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電子產品更新迭代,新能源汽車、低碳減排成為生活日常……文化遺產領域已將目光投向變化中的當代歷史遺存,“文物”“遺址”的歷史分期距離我們越來越近。除“20世紀建筑遺產”外,工業遺產、水利遺產皆納入了當代具有重要代表意義的可移動、不可移動文物。在不久的將來,代表PC時代、石化能源時代甚至“AI”的遺存、遺址,也將會成為關注的熱點。

以“下一個50年:作為韌性、人文與創新之源的世界遺產”為契機,全社會對世界遺產的關注視野進行了一次擴展提升:從隻盯住文化、自然兩個專業領域,到新增添了第三“極”——關注社會進程中,世界遺產如何成為生產資源,活態、動態地貢獻於生產生活和社會進步。

關注三:

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得以深度融合

近年來,文化遺產類型更加細化多樣。與傳統的文化遺產項目相比,農業、工業、水利等獨立發展的行業類型遺產組成了豐富而活躍的“輕遺產”陣容。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激發了人們在關注世界遺產發展過程中,將生物多樣性作為自然遺產重要的價值生成和生存基礎,進而納入關注視野。2022年10月6日又迎來了第一個“國際地質多樣性日”——這些變化進一步形象地將專業性極強的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OUV)”與社會公眾易於理解的“文化多樣、生物多樣、地質多樣”聯系起來。

2023年,中國有多項申遺項目將取得重要進展。1月5日舉行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確認,要積極促進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高標准完成北京中軸線現場評估,積極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等跨國聯合申遺項目。2020年1月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報送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自然遺產項目也將進入申遺最后階段。大量正在申遺或進入申遺預備名單的項目,內容覆蓋范圍廣闊,文化與自然價值疊加。在后期價值闡釋和遺產管理等多個發展方向上,都呈現出跨界融合的功能和機制需求。

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的各類、各級公園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的局面。1月11日公布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覆蓋了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自然景觀、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等最富集區域,從中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與保護區、保護單位有著明顯的不同,“公園”以“人”為核心,更強調面向社會公眾的交互、開放功能和文化氛圍。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各種遺址、遺產地、保護區向“公園”轉化的機制和利用水平,肯定是人們深入探討的議題。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期間,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評價認為:“中國採取將所有生態系統視為‘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方法,不懈努力地恢復了數百萬公頃的土地。”在“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人們對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理解將更多期待於兩大領域的相互融合,隻有這樣才會全面、綜合地向世界提供中國方案,呈現中國智慧。

進入2023年,世界局勢風雲變幻。通過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地共同努力,世界遺產一定能實現其初衷和全人類的願望:促進繁榮、和平與關愛,讓我們的星球有著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辭別過往,期待華章。

延伸閱讀

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

(2021-2030)

“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籌的全球倡議,旨在預防和逆轉全球范圍內的自然空間退化。

2022年12月13日,中國“山水工程”被列入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10個旗艦項目致力於恢復總面積超過6800萬公頃的區域,並創造近1500萬個就業機會。

“山水工程”是中國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標志性工程。“十三五”以來,這一項目已在“三區四帶”重要生態屏障區域部署實施44個山水工程項目,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350多萬公頃,目標在2030年恢復1000萬公頃自然生態。“山水工程”從礦山、農田到城市,覆蓋了溫帶森林、灌叢、荒漠與半荒漠區,也包含了沼澤、河流、湖泊及海岸帶,旨在改變以往生態保護修復活動大多針對單一目標或單一生態要素,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局面。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