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遺址:帶你看“大風起兮雲飛揚”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前殿遺址。 記者 袁景智攝
漢長安城
一個大風起兮雲飛揚的世界
這一片土地,這一個城址
留給我們一個王朝的背影
一條絲路的綿延
歲月更迭,流光飛舞
今天
在漢長安城遺址
讓我們跟隨歷史的腳步
追尋一座城的輝煌
2021年,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正式發布,陝西有11項考古發現成功入選,漢長安城遺址位列其中。
漢長安城位於西安市西北方向,北臨渭河,西臨氵皂河,東為團結湖水庫,城址面積約36平方公裡。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登基一年后,招募使者,以覓大月氏,張騫勝出﹔公元前138年,張騫從漢長安城未央宮出發出使西域,為打通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漢長安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走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歷程
回顧漢長安城遺址田野考古工作,還要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領導的鄭振鐸、梁思永、夏輔,根據當時情況與中國考古學學科特點,決定向漢長安城遺址派出考古工作隊,開展古代都城遺址考古工作。這開啟了新中國文物保護工作暨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先河,拉開了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的序幕。
1956年10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展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與研究工作,開啟了漢長安城遺址科學研究的新時代,其重要標志是現代田野考古發掘與研究在漢長安城遺址的開展。這一工作至今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取得了豐富的科學研究成果。
1986年春天,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隊隊員李毓芳在漢長安城前殿遺址西北850米、盧家口村東100米處鑽探出了一座大型建筑遺址。為了大規模地展開發掘,考古工作隊隊員先進行了試掘,開了兩個探方,出土了不少建筑材料和數百片骨簽。去掉土鏽后,一片骨簽上顯出了一行文字。當時,大家猜測這是一個重大考古發現的開始。隨著清洗工作的進展,這些骨簽上的文字顯露得越來越多,從一行至六行不等。骨簽上的文字確定了未央宮遺址的所在地及功能等,考古人員最終於1986年秋天對該遺址進行正式發掘。
通過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隊全體隊員的艱苦努力,未央宮三號建筑遺址的發掘清理工作於1987年4月底結束,出土了6萬多片骨簽和上千件建筑材料、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等文物。
經過65年的考古探索,考古工作者基本明確了漢長安城的平面形狀、規模,城牆和城壕的結構,城門與城內大街的形制,城內外水系的分布,未央宮與長樂宮、桂宮、北宮的范圍和布局,武庫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業作坊的種類等。城外也發現了禮制建筑、昆明池、陶窯、墓地等遺跡,城郊的面貌逐漸清晰。
漢長安城規模宏大、街道井然、布局規整、功能完善,達到了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新高度。宮室和眾多高級宅第,佔據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凸顯出都城的政治性。未央宮北部的石渠閣、天祿閣體現了漢長安城是當時文化的中心。城門、宮殿、武庫以及渭河、沙河古橋的發掘,豐富了漢代建筑的類型。昆明池、漕渠是水利和水路交通的重大工程。鑄鐵、鑄錢作坊以及武庫出土的銅、鐵兵器代表了當時冶金技術的最高水平。發掘出土的玉牒、骨簽、木簡、封泥和陶瓦戳印等文字資料是對歷史文獻的重要補充。
■ 共同守護好民族珍寶
1956年,漢長安城遺址被公布為第一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陝西省政府設立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分步實施” 四大原則對漢長安城遺址這座歷史文化寶庫進行保護利用。
2012年以來,西安市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完成了9個村近4000戶群眾和1300多家企業的搬遷,整理土地1萬多畝,清理垃圾320萬立方米,栽植樹木5萬棵,種植草坪260多萬平方米,完成未央宮前殿、西安門、西城牆等162處文物本體展示工程,遺址保護初見成效。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建設在穩步推進。按照《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要求,保護特區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啟動實施了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這個工程首先是有序推進以直城門大街、安門大街、宣平門大街為重點的道路系統展示工程,其次是推進以未央宮、明光宮、長樂宮、渭河古橋為重點的遺址本體保護展示工程,再次是推進以城牆、城門、宮門等為重點的城郭展示工程。
此后,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項目2017年被評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2021年,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全面開放,二期正在加快實施提升。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在大遺址保護與展示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漢長安城遺址文化內涵,將專題展廳、景觀棧道、園林綠化、現代農業景觀串聯,突出展示了漢長安城遺址風貌。
為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動員和引導群眾關注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使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進一步弘揚優秀歷史文化。
■ 大遺址與現代社會相融共生
通過保護漢長安城遺址,西安市實現了周邊數萬名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提升。大遺址與現代社會相融共生。通過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成為群眾休閑的最佳去處之一。如今,漫步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人們可以近距離感受漢代文化遺產。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擁有超大面積的草坪,人們約上好友,聽著音樂,談天說地,好不愜意。
未來,這裡將建設漢文化博物館及相關文物保護、文化展示設施,活化歷史場景,豐富數字體驗產品、新型文旅服務供給,高質量闡釋活化遺址價值、講好文化故事、延續中華文脈﹔推進漢長安城遺址文旅融合發展,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做好“遺址+”“文物+”大文章,實施高品質文旅融合項目,積極引進休閑度假、觀賞農業、文化演藝等文旅業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遺址區民生改善,探索大遺址保護發展模式,支持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系列工程,大力保護並充分彰顯鄉村景觀格局、鄉村傳統肌理,傳承鄉土文脈,讓遺址區居民共享遺址保護發展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1陝西綏德郝家橋村:“紅色山村”處處…
- 22022年陝西省高考錄取分數線公布!
- 3智取華山號西安旅游專列開通
- 4中共陝西省委舉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題…
- 5陝西省發布出行防疫政策措施
- 6“聊著天就把事情給辦了”
- 7國際禁毒日 | 緝毒警察是毒品安全…
- 8陝西省人大“民情五步工作法”觀摩交…
- 9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九不准”(國務院…
- 10紅色“郝家橋” 煥發新生機
- 11中國民主同盟陝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
- 12西咸新區進入西安市“30分鐘交通圈”
- 13華山景區免門票持續至7月底
- 14緊盯重點領域 強化責任落實 堅決防…
- 15科技創新撐起陝西高質量發展底色
- 162021年中央財政收入超9萬億元
- 17陝西省多形式開展“安全生產月”主題…
- 18國網陝西電力:最高標准備戰迎峰度夏…
- 19趙一德主持召開陝西省政府黨組(擴大…
- 20陝煤集團生態水泥智引公司成功發布2…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