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教育

做志願者是很“潮”的事

——2021年中學生志願服務訓練營側記

2021年08月12日08:3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志願者是很“潮”的事

  中學生志願者在上海市“‘零距離家園·豫福裡’綜合便民生活服務站”進行實地調研、參觀體驗。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供圖

  “村醫都是半醫半農嗎?中學生志願者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我們如何為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設計一個鄉村振興的志願服務項目?”

  面對同學們拋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鄉村醫生項目執行負責人王飛龍耐心地一一作出回答,“要善於利用以往的志願服務經驗,在尊重當地經濟條件和傳統習俗的前提下,在電商扶貧等方面因地制宜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這是發生在2021年中學生志願服務訓練營上的一幕。

  7月21日至24日,團中央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秘書處聯合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在上海舉辦了2021年中學生志願服務訓練營。全國首批50個“中學生志願服務示范項目”的志願者及帶隊老師齊聚上海市團校,通過“理論培訓+實踐體驗+團隊策劃+項目展示”的方式展現中學生志願者的“潮流”志願服務體驗。

  感悟:在志願服務中悅納世界的不完美

  “盲人隻能和按摩聯系在一起嗎?”在訓練營的團隊成果展示環節,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葉惠馨代表弱勢救助主題項目組發言,“我們想打造一個‘職業超市’平台,職業像貨品一樣放在架子上供視障群體選擇,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從而真正融入社會。”

  訓練營期間,葉惠馨和組員們一道參觀了黑暗中對話(中國)社會企業,沉浸式體驗視障群體生活后,利用在訓練營中學習到的志願服務理論知識,最終設計出這款呼吁視障群體平等就業的志願服務項目。

  “在為視障群體提供志願服務過程中,我反而少了一些抱怨,而是會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葉惠馨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上初一時,她成為學校“紅丹丹心目影院助盲項目”的一名志願者,為視障朋友講電影。也正是這一志願服務經歷,讓她了解到世界雖不完美,但溫暖的充滿愛的志願服務是可以彌補不完美的。

  同組的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學生白姍對此有著同樣的感受。

  高一入學后,白姍觀看了由學校紫荊花志願服務隊志願者自編自導自演的乙肝微電影《鞋帶兒》后,決定成為一名乙肝宣傳志願者。

  “向身邊人宣傳普及乙肝病毒的傳播知識,繼而消除大眾對乙肝病毒的恐懼。”採訪時,白姍一提起《鞋帶兒》中攜帶乙肝病毒的同學被嘲笑的畫面,眼淚就止不住地流,她帶著哭腔說:“視障群體和乙肝患者群體也許是‘不完美群體’,中學生雖然沒有錢也沒有完全獨立,但隻要我們堅持傳遞愛,我相信世界會越來越完美。”

  白姍說,在設計視障群體平等就業志願服務項目時,組員們更加注重項目的可持續性,會從視障群體的真實需求出發。

  “中學生是非常適宜做志願服務的。”黑暗中對話(中國)社會企業創始人蔡史印認為,中學生志願者們可根據自身條件更加務實地去解決身邊人的問題,並在志願服務活動中充分接觸和感受世界、接納和理解不同的環境和文化、發現興趣和天賦之所在。

  參加訓練營期間,白姍和所有中學生志願者一樣,由以往的志願服務執行者變為項目的設計者。身份的轉變,意味著他們必須提升志願服務項目策劃及設計的思維能力,這也正是本次訓練營針對中學生志願服務能力精心設計的實訓課程。

  實踐:志願服務是一群人帶動另一群人

  “我們住在北運河、潮白河附近的村鎮,在家門口就能做志願服務,撿拾垃圾、為樹木澆水,還繞著潮白河騎行,非常有意思。”今年5月,北京市通州區西集中學初二學生席瑩和父母一起參加了學校“兩河”(北運河、潮白河)河堤護綠志願服務項目,助力通州“創森”,“現在父母一在班級群裡看到有類似的志願活動,第一時間就給我報名。”

  訓練營期間,席瑩與生態環保主題項目組的組員們實地調研“徐匯區凌雲綠主婦環境保護指導中心”,學習生態環保志願服務經驗。他們的目標是根據梅隴三村居民區的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建設經驗,設計一套校園生態建設方案。

  “好像做志願服務會‘上癮’一樣。”席瑩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非常享受和組員們一起頭腦風暴的時光,“觀點的碰撞、融合讓我們對志願服務的認識更為深刻。”

  即將步入高中的浙江紹興市元培中學學生許涵鳴也是一名環保志願者。由於父母經常向他科普垃圾分類知識,上初三時,他報名參加了學校“綠動紹興·文明生態”志願服務項目,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時間,在學校周邊社區向市民宣傳垃圾分類理念。

  “志願服務過程中,我們還幫助兩位拾荒者找到了社區分撿垃圾的工作。”許涵鳴坦言,志願服務讓他變得更為外向和自信,因此在訓練營期間,他積極融入團隊的討論中,“當我發言時,組員們的一個點頭都會給我莫大的鼓勵,是他們帶動了我。”

  “中學生做志願服務,尤其是生態環保類志願服務,必須具備專業化和可持續性。”在生態環保主題項目組交流中,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上海市園林學校)“小甜橙”春運志願者陳榆皓分享了長達2年的為車站旅客提供服務台問詢、站台引導志願服務的經歷,他認為志願服務就是“用熱愛去行動,用溫暖與有趣去感染他人”。

  成長:志願服務是不可或缺的特殊體驗

  對12歲就開始做志願服務的覃昱樺來說,此次訓練營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習全國各地尤其是發達地區的為老服務類志願活動先進經驗。

  “愛心送早餐項目堅持了25年,是我們學校持續時間最長的志願服務。但規模一直都比較小,志願者們的價值發揮也比較受限制。”覃昱樺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第一中學愛心送早餐志願服務項目的一名志願者,在實地參觀了上海市“零距離家園·豫福裡”綜合便民生活服務站后,他深刻地體會到,為老服務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感受受助對象的需求。

  今年16歲的黃乾宇是四川省廣安友誼中學學生,也是鄧小平故居志願講解員。此次訓練營,黃乾宇所在的志願服務組別主題是文化傳承,因此她對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及紀念館活動印象最為深刻。

  “在學習百年黨史、感悟先輩們作出的巨大奉獻和犧牲的同時,我看到紀念館到處是青年志願者的身影,我也在觀察、學習他們是如何做志願服務的。”黃乾宇說,中學生做文化傳承類志願服務的一大優勢是懂得學生的興趣和心理,擅長用學生易於接受的表達方式介紹、講解相關知識。

  “志願服務是中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特殊體驗。”訓練營閉幕儀式上,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90后教師袁日涉講述了自己從6歲開始做志願服務的體會,她認為做志願服務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學生的一種新風尚,志願服務種類也呈現跨地區跨文化甚至跨國趨勢,志願服務雙向“育人”的教育意義正不斷凸顯。

  據團中央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項目指導處負責人介紹,團中央高度重視中學生志願服務工作,先后聯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學生工作的實施意見》《深化學校共青團改革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開展了全國中學生志願服務示范學校創建工作,在“新時代團的組織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2)”等工作中,將志願服務作為新時代團員彰顯先進性的重要實踐載體。在實際工作中,中學生志願服務具有現實而緊迫的大量需求,同時也存在著中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合規性及注冊主體缺失法律保障、志願服務信息渠道與中學生日常管理模式銜接不夠順暢、總體工作缺乏指導監督和規范管理、供需極不均衡、服務崗位缺口較大等實際問題。組織開展中學生志願服務示范項目培育計劃,首批從北京、上海、浙江、廣西、四川5省(區、市)遴選了50個示范項目,重點培育了一批由中學生發起和參與,以陽光助殘、為老服務、同伴幫扶、網絡文明、生態環保、政策宣講、文化宣傳等為服務內容的中學生志願服務項目,旨在進一步探索形成更加適宜中學生服務的志願服務領域、更加適宜中學生參與的志願服務項目、更加適宜中學生成長的志願服務管理模式,進一步指導全國中學生志願服務項目高質量開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