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榆林小曲 守護非遺瑰寶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來自定慧寺老年學校的老人們一同演奏榆林小曲《送四門》。
一有空,葉萬秀就敲響揚琴,夫妻二人就可以來一場榆林小曲表演。
陳列於陝北民歌博物館內的榆林小曲演奏樂器與書籍。
榆林有這樣一條獨特的步行街,它位於榆林古城內,街道裡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步行街兩旁,書畫店、工藝品店、理發店、風味小吃店等五花八門的商鋪一應俱全。
茶余飯后,當人們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步行街時,會被偶爾傳來的絲弦之聲所吸引。此聲清麗而婉約,悠遠而深長,與周圍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融為一體,為街道平添了無限韻味。此情此景,讓前來散步的人們也不由得跟著哼唱起來。而這彈奏於市井間,韻味悠長的曲調就是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榆林小曲。
江南之音 陝北生根
“奴在喲園子裡邊就掐蒜的個薹,從牆外撂過個戒指來,這事個好奇怪,手扳上園子牆,你就往外邊的瞧,瞧見張家的二秀才……”
流傳於黃土地上的榆林小曲,在曲調溫婉柔美的同時,也具有濃濃的陝北民歌風情。例如這首《掐蒜薹》就能看出它土生土長的模樣。
榆林小曲唱腔朴實婉轉、圓潤流暢,有著與信天游完全不同的韻味。這種既有北方的粗獷和豪放,又有江南水鄉的柔美和甜蜜的小曲,是南北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結果。
史上榆林,襟山帶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翻開史書,榆林小曲背后的300多年歷史也蘊含著塞上的風雲變幻。
清初,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移民充邊。到榆林做官的外省籍人士越來越多,尤其是從浙江一帶來榆林做官的,先后佔了外籍官員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不少來自江南一帶的官吏、將士將江南的絲竹音樂帶到了榆林城內,受到了當地百姓的喜愛。榆林小曲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生成的藝術新品種。
經過無數藝人口口相傳、文人雅士參與創作,一種以江南絲竹音樂為主,並與榆林本土藝術融合的音樂形式——榆林小曲誕生了。榆林小曲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最早的榆林小曲隻供上流社會賞玩,由於其樂聲優美動聽,很快便流傳至民間。
榆林小曲的傳統曲目大多由文人創作,文辭綺麗、措辭講究,別有一番情趣意味在其中。榆林小曲也唱百姓生活,來自民間的傳奇故事和傳說也被編成曲子,其中蘊含的感情也不再是大起大落,而是委婉細膩。
走出官衙的亭台軒榭,榆林小曲的演唱者主流漸漸變成手工業自由職業者,唱一段小曲是這裡的人們閑暇時的娛樂方式,在室內院落均可進行,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每逢節日,演唱榆林小曲的藝人們還相約一同參加演出。據不少老榆林城人回憶,直至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內年紀稍長的居民大都能唱上幾段小曲。舊時的榆林小曲演唱者多為男藝人,為了表現閨閣女子之柔媚,他們盡可能用尖聲細氣的后嗓音模仿女性聲韻。直到后來,榆林小曲的傳承才漸漸有了女弟子,小曲聽起來更加婉轉動人。
因愛而學 演繹人生
在榆林城內有這樣一群民間藝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因為愛好榆林小曲而結緣。大家經常聚在一起進行演出,即便是露天環境、沒有報酬,他們也樂在其中。這群平凡的人有著不平凡的夢想,那就是讓榆林小曲走向更大的舞台,讓更多的人了解榆林小曲。
“刮風風不如那個下雨哎嗨好,哎什咿呀嗨,出門是不如那個嗯哎哎呀哎哎,在家好來,哎什咿呀嗨……”
7月12日,在位於榆林市榆陽區新明樓街道的定慧寺社區,來自定慧寺老年學校的19位老人一同演奏了榆林小曲《送四門》。在這群人中,有一位特殊的小曲藝人,他叫葉萬秀。作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榆林小曲代表性傳承人,葉萬秀每周都會抽時間為大家免費教授榆林小曲。
今年75歲的葉萬秀是土生土長的榆林人,他就住在一座榆林典型的四合院內。葉萬秀告訴記者,這座老院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他也不是沒有條件搬出去,只是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實在割舍不下。
提起榆林小曲,葉萬秀有說不完的話。“我早年是鼓樓旁的大爐鐵匠,過著比較單調的生活。”葉萬秀說,“出於對榆林小曲的熱愛,20世紀60年代,我開始學習榆林小曲,師從榆林小曲行裡的老藝人冉繼先。那時我的家境不好,和冉師傅學藝,他不僅不收我一分錢學費,還讓我經常在他家吃飯。就這樣一過就是十幾年,我也學會了榆林小曲的唱法。”
學會了唱榆林小曲,葉萬秀又瞄上了樂器。由於他的四叔父擅長多種樂器,在四叔父的影響下,葉萬秀不論是唱小曲還是彈奏樂器都在行,他也因此被同行稱為“全面手”。
葉萬秀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有榆林小曲的陪伴,他的生活十分充實。他參加各種演出,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演奏榆林小曲,也為田間地頭的農民帶來歡樂。“這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葉萬秀表示,如今自己的手頭寬裕些了,吃飽喝足后就唱幾段小曲,敲一敲揚琴。
“你看我精神好,這與我愛好小曲有很大的關系。我是個愛熱鬧的人,經常出門和其他愛好小曲的人互相交流。”在葉萬秀的影響下,妻子竇愛華也投身榆林小曲的演唱中,學會了不少唱法。現在,榆林小曲已經成為葉萬秀和老伴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有閑暇時間,夫妻二人就在家中唱起榆林小曲自娛自樂。
鐘情國粹 志在傳承
“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如果讓榆林小曲失傳那就太可惜了!”葉萬秀說。2016年,他組織成立了正宗榆林小曲傳唱團,目的是培養一批能唱、能彈的榆林小曲藝人,讓榆林小曲后繼有人。目前團隊已有30多個成員。
葉萬秀的家中還有一本榆林小曲的曲詞手抄本,這本被他視作珍寶的手抄本是叔父留給自己的。葉萬秀說,后來出版的各個版本的榆林小曲,詞都是出自這本手抄本。
榆林小曲僅傳一城,出了城門外,便是漫山高亢的山曲回響。然而,這僅傳一城的小曲卻沒有因為流傳不夠廣、受眾不夠多而消失,這背后是很多像葉萬秀這樣的傳承者的辛勞付出。
2006年,榆林小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榆林小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獲得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榆林市有關文化部門對榆林小曲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如定時發放傳承人補助,利用重大節慶活動給藝人們創造演出機會,同時提高榆林小曲藝人的收入,激發他們演出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提高榆林小曲的影響力和文藝價值。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榆林小曲代表性傳承人、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王青看來,年輕一代對榆林小曲的喜愛和傳唱,意味著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將走向更廣闊的舞台,榆林小曲也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榆林小曲作為當地的優秀文化,要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和掌握它,所以我們研究會經常派一些老師去學校培養孩子們的興趣,通過了解和學習,讓演唱榆林小曲成為學生們課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王青說。
與此同時,在榆林小曲研究會的努力下,一些文化名人、專家學者紛紛加入,對榆林小曲開展更深入的挖掘發現、整理創新工作,並把一些優秀的作品拍成短片或紀錄片,讓其永久保留下來。不少榆林小曲的藝人通過參加大型文藝演出活動,走進群眾,讓榆林小曲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
榆林小曲作為榆林的一張珍貴的歷史文化名片,憑借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在當地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雅俗共賞、陶冶情操,極大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在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士的努力下,榆林小曲這個民族文化瑰寶、南北文化融合的典范必將火起來,並且憑借它的獨特魅力走出去,向世界展現它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