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挪窮窩”“換窮業”“破窮路”,在山大溝深的秦巴山區,打贏易地搬遷的攻堅戰﹔住得慣、過得好、有盼頭,在2.3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實現共同富裕的大目標——

“搬”到幸福鄉

2023年05月09日14:08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搬”到幸福鄉

10年易地扶貧搬遷,安康市15.16萬戶50.9萬人實現脫貧﹔7.9萬戶14.69萬名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基本實現有勞動力搬遷家庭平均每戶2人就業。

在安康,群眾增收、產業興旺、社區繁榮、鄉村和美,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生動展現著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帶給秦巴山區的嶄新變化。

搬家

“挪窮窩”與“拔窮根”的治本之舉

每年到了汛期降雨的日子,居住在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的劉文波就不禁想起以前提心吊膽、躲雨避災的日子。

“搬遷前,屋子不僅破舊,而且建在容易發生滑坡的地段。隻要下暴雨,大家就得往安全地帶跑。搬出來后,住在新房子裡,雨下得再大,也能安安穩穩睡覺。”4月22日,坐在寬敞整潔的新家裡,看著窗外的瓢潑大雨,劉文波感慨萬千。

安康地處秦巴山區,山大坡陡,溝深路遠。每年主汛期,“聽風怕雨、聽雨驚魂”,曾經是安康各級領導干部及易受災區域群眾的常態。

2010年7月18日,是安康人不願想起卻又無法忘記的日子。在那場地質災害中,有182名群眾遇難或失蹤,7名基層干部在救災中英勇犧牲。

災害,讓許多人陷入家園被毀、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災害,也讓安康的易地搬遷工作拉開了帷幕。

劉文波一家5口人,原住在池河鎮合一村三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種地和養豬。提起搬遷前的生活,老劉直搖頭:“那時日子過得實在太窮太苦了。山高石頭多,七溝八梁一面坡,地無3畝平,石頭遍地滾,地廣物薄產量低,一年到頭隻能保自己……”兩間土坯房建成好多年,搖搖欲墜。每到下雨天,屋外下雨,屋內漏水,“鍋碗瓢盆齊上陣,滴滴答答響不停”,房屋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一家人靠3畝薄地勉強維系生活,天天起早貪黑地忙活。

由於土地條件差,糧食產量低,那些年,很多村民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每年一過完春節,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就紛紛相約出門打工掙錢,留下來的隻有老人和孩子,如果村裡誰家有事,連個能幫上忙的人都沒有。村裡的孩子上個學要步行六七裡路才能到鎮上的學校,很多孩子早早就輟學外出打工了。

還是懵懂少年的時候,被生活所迫的劉文波就開始出門打工討生活。哪一年下了煤窯,哪一年當上保安,哪一年在工地搬磚摔傷了肩……這些與貧困抗爭的記憶對他來說刻骨銘心。一到雨季,他還得跋山涉水回家,守著太爺爺留下的老屋。

易地搬遷讓這些成為往事。

2016年,鎮上和村上的干部開始給大家做工作,說搬遷政策好,有補助資金,村民擁有一套房子基本不花啥錢,鼓勵大家搬到鎮上新建的小區。

“起初,大伙兒都不願意,尤其是在村裡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一輩更不想離開,覺得雖然辛苦,但在村裡起碼有土地,勉強能過。若搬走了,脫離了土地,咋生活呢?”劉文波說,“后來,鎮上承諾把我們的土地流轉過去,再把我們聘到園區干活,給我們發工資。”

就這樣,劉文波一家告別深山,搬進120平方米的新居。通過當地政府提供的免費就業培訓,劉文波當起了駕校教練,社區把他妻子安排在附近的園區上班,他兒子也通過考試如願到事業單位上班。

“我們生活、辦事不用再‘兩頭跑’了,政府連我們的老年生活保障都考慮得很周到。我們住得踏實了,也有了足夠的安全感。從山上搬到山下,雖然距離隻有十幾裡路,但生活卻進步了幾十年。”劉文波感慨道。

在西苑社區,78棟居民樓蔚為壯觀,超市、學校等配套設施齊全,儼然一座山中小城。劉文波新家的牆上,挂著一幅“家和萬事興”的畫。新生活讓他充滿了希望。

2022年,池河鎮被評為全省旅游特色名鎮,池河鎮明星村被省文旅廳命名為2022年陝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萬畝桑園、格桑花海、荷塘月色、古風民宿等濃厚的農耕文化印記,讓這座“金蠶小鎮”成為旅游名鎮。

安康市創新實施“百園航母、千園提升、村村覆蓋”工程,近20萬名搬遷群眾因“園”興業致富。截至目前,建成市、縣級航母農業園區120個,全力助推以生豬、茶葉、魔芋、核桃、漁業、蠶桑等為核心的“6+X”特色產業發展,把6萬戶搬遷農戶嵌在產業鏈上。依托170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流轉土地得租金、參與務工得佣金、集體分紅得股金、信貸支持得本金的聯農帶農機制,帶動農業人口83萬人,其中搬遷群眾10.5萬人。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搬遷安置點”模式,全市搬遷社區配建農業產業園940個,吸納就業3.2萬人,搬遷群眾在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吸納就業中直接受益。

安家

“搬得出”和“穩得住”的興業之路

每天傍晚下班后,汪顯平都快步穿過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街道,不到10分鐘就到了家。妻子胡德蓮常常已做好晚飯等著他。飯后,夫妻倆到窗台邊侍弄花草。家裡的花花草草在他們的精心養護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和我們的生活一樣,一切都充滿了希望。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呢!”4月23日,汪顯平笑著說。

汪顯平一家是從萬福山村搬來錦屏社區的。萬福山村村名雖然叫“萬福山”,可沒啥福氣。當地人形容這裡“山上不長樹,河裡不出沙,人硬石頭爬,種啥不長啥” 。汪顯平一家以前就住在距離錦屏社區10多公裡的這座山村,家裡隻有4間土坯房,唯一值錢的就是一台黑白電視機。2016年,他們告別了大山,一家人僅花費了1萬元就搬進了120平方米三室兩廳的易地搬遷安置住房。

如今,憑著過硬的電器維修手藝,汪顯平成為鎮供電所的合同工,每月工資3000元。妻子胡德蓮成為社區保潔員,每月工資600元。他們還發展了5畝茶園,今年即將獲得產業收入。兒子汪鑫2022年7月從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進入杭州阿裡巴巴互聯網公司工作。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安穩和美,幸福生活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黨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時時刻刻牽挂著我們。這麼多的關心、這麼好的政策,我們更要好好努力,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汪顯平說。

“我們社區工廠現在也擴大了規模,今年還改造提升了廠房。我每個月在這裡能掙到3000多元錢,還能把家裡照顧了。”在錦屏社區毛絨玩具廠上班的搬遷群眾汪敏說。

易地搬遷,關鍵在“后半篇”文章。既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這就需要在創業就業上發力。安康市平利縣三秦電子加工廠負責人孫自立介紹:“現在,我們工廠的訂單在穩步增加,員工的收入也在穩步提高,就業崗位新增加了20余個,員工收入提高了10%以上。”

如今,錦屏社區內的社區工廠已發展到10多家,從電子元件加工到毛絨玩具和鞋帽手套生產,社區工廠的產能越來越大。

安康市圍繞“有收入”,大力實施充分就業工程。以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為抓手,全市98個300戶以上搬遷社區就業服務窗口實現全覆蓋,白河縣獅子山社區等2個搬遷社區被命名為“全國充分就業社區”。依托“秦雲就業”“安康智慧人社”等平台,開展“網上”登記、“雲端”送崗、遠程招聘等就業服務,全市注冊用戶超過60萬人。聚焦勞務輸出和就近就業,開展“點對點”外出務工、“人盯人”就近就業。兩年來,在搬遷社區開展各類招聘576場次,提供崗位12萬多個,達成就業意向3.11萬人。組建“秦巴區域就業聯盟”,以260個市縣鎮級就業服務中心為引領,將1388個村勞務公司建在群眾“家門口”,與2800余家企業達成用工需求37萬個,讓35.2萬人順利就業,實現搬遷群眾轉移就業11.6萬人。

興家

“能致富”和“快融入”的幸福之源

在漢陰縣澗池鎮紫雲南郡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兒童活動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商超購物中心、矛盾調解中心、紅白喜事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等服務機構一應俱全。

住上了好房子,不等於過上了好日子。對搬遷群眾來說,搬出來的是一戶,但對政府來說,如何把每個社區的群眾“穩下來”,那就是為每一戶提供能夠過上好日子的配套服務。安康市從搬遷群眾“最需”處入手,在“最急”上發力,構建起了功能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新生活。

為了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城裡人”的生活,安康市在安置社區大力實施了以小超市、小庫房、小餐桌、小課堂、小廳堂、小菜園等為主的“六小”暖心工程,促進搬遷群眾享受新生活、創造新生活。

青青的小蔥、翠綠的韭菜……望著“小菜園”裡長勢喜人的各類蔬菜,紫雲南郡社區居民陳興鬆喜不自禁:“真沒想到,搬進政府分的新房后,不僅有工作能掙錢,還能有塊地種菜,既省錢,又鍛煉身體。”

“我們原來住在漩渦鎮朝陽村,每次到鎮上得走個把小時,搭個車也不方便。山路崎嶇不平,下雨很危險。乘車到鎮上,暈車暈得需要緩上好幾天。”陳興鬆說,“那個時候,在老家掙不到錢,娃兒又要上學,我隻好到福建打工。雖然一個月辛苦下來能掙五六千元,但除去一家人日常生活、孩子上學、租房等花銷外,下來所剩無幾。”外出闖蕩的這些年,他心裡最惦記的依然還是家鄉,他也想過回家鄉發展,但是務農收入養活不了一家人,為了生計隻有年年在外漂泊。

2019年,搬遷房子分下來后,陳興鬆帶著一家老小回到了家鄉。現在,社區把他妻子安排進了社區工廠上班,孩子在家門口的學校上學,他在家附近的農業產業園區上班。

“現在啥都方便,居住穩定了,就業穩定了,生活穩定了,心裡是從未有過的踏實,我知足了。”4月26日,陳興鬆滿臉幸福地看著桌上的全家福。

紫雲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最關心的是社區群眾的就業問題。除了將群眾吸納到合作社務工外,她還按照勞動能力強弱,挨家動員,介紹45歲以下的勞動力到社區產業園的社區工廠上班增收,讓317名搬遷群眾在合作社和社區工廠實現了就近就業增收。

近兩年,安康市採取以工代賑方式,在搬遷社區配套實施“六小”暖心工程,帶動搬遷群眾自主參與幸福家園建設,目前已累計建成項目353個,實現100戶以上社區全覆蓋。

通過持續實施“樂業安居”工程,安康市錨定群眾增收的核心目標,引龍頭壯產業、抓就業保民生、善治理強服務,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與新型城鎮化一體推進。

從散居到群居,從山區到小區,從穩得住到逐步能致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在安康越做越實。2022年,全市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39元,比上年增長12.4%。

本報記者 張斌峰 通訊員 劉麗 許兵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