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文化

心理專家談追星:

避免被“飯圈思維”裹挾,倡導積極美好的價值觀

2021年08月10日08:4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避免被“飯圈思維”裹挾,倡導積極美好的價值觀

徐凱文

當下不少粉絲看待偶像的“養成感”多於“崇拜感”。

---------------

日前,藝人吳亦凡因涉嫌強奸被依法刑拘。明星無視法律底線,應當受到法律制裁。然而,之后其粉絲圈出現力挺吳亦凡、挑戰法律底線的言論,甚至出現“劫獄”“探監”“救援”等極端表達,影響惡劣。

追星,為什麼追掉了判斷和底線?

近年來,隨著偶像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年輕人迷戀追星,出現了“飯圈”。喜愛偶像無可厚非,然而“飯圈”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包括高額消費、投票打榜、互撕謾罵、拉踩引戰、造謠攻擊等。有些粉絲模糊了與明星距離的界限,通過不法渠道窺探明星生活隱私。

為何會出現狂熱極端的追星行為?“飯圈”對個體是如何產生影響的?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生、大儒心理總督導徐凱文接受中青報·中青網專訪,從心理學角度剖析青少年追星與“飯圈”現象。

徐凱文指出,追星不是“洪水猛獸”,但青少年要保持獨立理性思考,不要被“飯圈思維”裹挾﹔全社會都應該倡導積極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值得青少年學習的榜樣﹔資本和平台要負起社會責任,不能唯利是圖。

追星的“養成感”多於崇拜,商業資本不該塑造虛假“人設”

徐凱文表示,年輕粉絲之所以追星,和自身成長的階段與特點有關。青少年群體處於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時期,“同一性”是指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有認同的對象、自己想要成為的理想人物。

“當代粉絲看待偶像,並不完全是崇拜,可能是把偶像看做是一個理想自我或者是自己想要養成的對象,不完全是崇敬的對象。這種關系有一點像‘養成’:這是我喜歡的人,他身上有我喜歡的一些特質,所以我就去支持他、力挺他、培養他,讓他變得更好,或者說成為我希望的那個樣子。”

徐凱文指出,當下不少粉絲看待偶像的“養成感”多於“崇拜感”,這種關系顯得更為“平等”。“這不是一個仰視的視角,而接近於一種‘我是他的培養者’的感覺”。

在這種關系下,有一些粉絲還會產生對偶像的“保護欲”。“如果感覺喜歡的人被傷害了,那我要護著他”。

追星,是因為在那個明星身上看到了自己喜歡、向往的特質,這種心理本無可厚非,但徐凱文發現,當下一些商業運作會推波助瀾,比如刻意包裝一些未必真實的“人設”,塑造一個迎合某種大眾心理的虛假形象。

近幾年娛樂圈頻頻出現明星“塌房”、形象崩塌的現象,私下真實所作所為與平日包裝出來的光鮮形象格格不入。徐凱文覺得,這種“作假”的娛樂圈商業化操作會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引導了錯誤的價值觀。

“如果大家都在鼓吹所謂的流量明星,長得好看一些(甚至整容得好看一些),就可以得到巨大的經濟回報,佔有這麼多的社會資源,所獲得的名利不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對社會的貢獻換來的,那這是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出問題了,德不配位,才會這麼容易人設崩塌。”

徐凱文說,我們不能責怪孩子們去追星,全社會要反思如何傳遞正確、積極的價值觀給他們,讓年輕一代明白“立德樹人”,知道真正美好的、值得尊敬的人是什麼樣子﹔商業資本不應該為了利益去打造表裡不一的明星,誘導青少年粉絲去狂熱追捧和消費。

恢復自己的獨立理性思維,避免被“飯圈”思維裹挾

以往,追星是相對私人、分散、獨立的行為,這幾年出現了群體抱團的趨勢,形成了“飯圈”。

徐凱文認為,互聯網是促成“飯圈”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網絡尚未興起的年代,青少年有喜歡、崇敬的偶像,僅僅是自己喜歡,或者和朋友交流,不太可能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群體。“現在互聯網很方便,你很容易拉一個群組,大家有相同的愛好和認同的對象就可以聚集在一起,總有人比較積極去做一些組織的工作”。

徐凱文此前作過研究調查,發現即使是同一個明星的粉絲群體,彼此之間差別也挺大﹔還會因為觀點不完全一致,形成各種各樣更小的群。“其實背后的東西還是跟價值觀有關,即‘我認同他的什麼’‘我需要認同一個什麼樣的人’,有相似觀點的人就更容易抱團,互聯網提供了極大的可能和方便。”

在群體聚集的“飯圈”中,出現了一些不理智追星行為,例如出現“飯圈斗爭”,抱團刷“黑詞條”辱罵其他藝人及其粉絲﹔為了給自家偶像應援,有影響力的“大粉”催促其他粉絲也必須賣力“氪金”(指粉絲為了偶像的代言、周邊商品等花錢)。

“飯圈”的存在與發展,對個體心理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這方面我覺得最典型的現象就是,這個圈子好像形成了維護偶像利益、形象的共同目標,個人的聲音很難被關注到或認可。尤其當你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很容易被排斥。”

在徐凱文看來,粉絲在“飯圈”中,一方面容易找到對偶像的集體認同感,另一方面有可能被“裹挾”,因為一個圈子的觀點容易變得越來越趨同。“這種情況下,越是極端的觀點越容易傳播,比如極端地支持偶像的言行,會顯得更加‘忠誠’。”

“可能相當一部分人是被裹挾的,受群體情緒的操控,才會一時說出極端的話來。我覺得不應該簡單地批評、指責粉絲們,要給一些時間讓他們慢慢地恢復自己理性的思維”。

追星不是“洪水猛獸”,但全社會要引導正確價值觀

在“飯圈”,有一類比較極端的粉絲被稱為“私生飯”,他們為滿足自己的私欲喜歡跟蹤、偷窺、偷拍明星的日常。“私生飯”從“黃牛”等不法渠道購買明星的手機號、航班、酒店等隱私信息,騷擾自己喜歡的偶像,因此影響到藝人(及藝人的家人)的私生活,有些甚至影響到社會公共秩序。

徐凱文指出,在粉絲量很大的群體中,難免出現極端、偏執、病態的追星現象,但那往往也是少數人的行為,不會是大多數粉絲的表現。

“少數粉絲出現極端病態的追星行為,這還是關於自我認同的問題:我為什麼追這樣的一個人?我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人生價值意義是什麼?”徐凱文說,這些涉及到自我認同的問題如果沒有答案,這樣的粉絲就容易以“和偶像明星產生親密的接觸”“我能夠掌控他的一切”為人生意義和訴求,出現心靈空虛的結果。

如果青少年粉絲出現不理智追星行為,家長、學校和社會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引導和幫助?

徐凱文強調,首先要明確一點,追星這件事不是“洪水猛獸”,家長、學校和社會不必把這件事看得太嚴重,根據我們的初步研究以及和中學生的訪談,大多數孩子還是能保持自己基本理性和獨立思考的。

在教育引導方面,“立德樹人”始終是核心內容。我們要給孩子們正確的范式,告訴孩子“德”的標准是什麼?“美好”的標准是什麼?哪些人才是值得尊敬的、可以成為的人?比如造福全人類的科學家、為國拼搏爭光的奧運選手、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保家衛國、抗震救災的軍人,以及億萬在自己崗位上貢獻社會的平凡人……都可以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榜樣,全社會應加強對這些人物的宣傳,使之成為年輕一代認同的對象。

徐凱文特別提到,近年來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年輕一代群體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和特點。在這個前提下,家長、學校教育不宜生硬地灌輸大道理,否則隻會出現“刻舟求劍”的效果。應該“身體力行地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倡導的價值觀,感受到真正值得崇敬的人的魅力。”

引領價值觀,就是要引導青少年去做一些符合社會共同積極價值觀和人類良知的事情。“比如說最簡單的就是利他心、有責任心、懂得感恩、有惻隱之心、孝敬父母,有羞恥心等,按照中國文化,這都是與生俱來,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符合人基本良知的行為。如果做這樣一些事情,孩子們就會從中不斷地發現、強化和認同,形成積極的、符合自己天性的價值觀,而不只是去追外在的東西,比如外貌、金錢、權力等等。”

另外,徐凱文覺得,很多孩子迷戀追星,也可能是為了緩解和釋放學業壓力,因此家長、學校可以讓他們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化。“孩子們有機會去接觸更多美好東西的時候,相對膚淺的文化現象也會得到改善”。

而打造明星的資本、娛樂公司、互聯網平台等,不能一味貪圖利益,而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和教育責任。真正有生命力的企業必然是有正確價值觀的企業,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資本如果一味提供一些膚淺的東西,娛樂大眾,從中牟利,讓人失去理性的思考,造成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困惑,這樣的企業價值觀就出了問題,也勢必造成企業發展的惡果。資本不能夠什麼都以牟利為目的,不擇手段,把對青少年的教育也犧牲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