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寶雞蜂蜜:流傳五千年的甜蜜芬芳

蜂農正在搖蜜。本報記者 田錫超攝
蜂農檢查蜂箱。本報記者 田錫超攝
中蜂採蜜。本報記者 田錫超攝
中蜂在蜂箱邊飛舞。本報記者 田錫超攝
盛夏時節,隨著椴樹、漆樹、五倍子等大宗蜜源植物花期的結束,寶雞地區的蜂農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季。
寶雞地跨秦嶺、關山、千山,森林面積1466萬畝,蜜粉源植物500多種975萬畝,開花期長達8個月以上,為中華蜜蜂(簡稱中蜂,也稱土蜂)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充足的食物資源。因此,寶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發展中蜂養殖的絕佳區域,留下了諸多與中蜂相關的傳說和故事。
渭河岸邊的“中華養蜂第一人”
說起“中華養蜂第一人”,許多人都認為是姜岐。因為東漢時期的姜岐是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位中華蜜蜂養殖者。《高士傳》記載,姜岐隱居山林,“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於天下,營業者三百余人。”
但寶雞地區的人們自豪地認為,當地的養蜂歷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炎帝的母親任姒(別稱女登)才是“中華養蜂第一人”。《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農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
作為“炎帝故裡”的寶雞,流傳著諸多與女登相關的傳說。寶雞市鳳翔區“女登會”(也稱“排燈廟會”)的由來就與女登養蜂有關。相傳,女登在渭河南岸教民養蜂,由於受到炎帝燒荒墾田的影響,無奈搬到渭河北岸長滿國槐樹的塬上居住。炎帝孝順,知道自己燒荒逼走了母親,十分難過,就派人四處尋找、打聽,找到女登時,已經是農歷正月二十五(農歷正月二十六為女登生日)。炎帝遂連夜手持火把,來到女登的住處請她回去。但女登不願再回到渭河南岸去養蜂。炎帝隻能遵從母親的意願,帶著部落的人手持火把,繞著村子走。連轉三圈后,炎帝才回到渭河南岸的部落。此后,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五,炎帝都會帶著部落的人舉著火把連夜趕路,前去為女登祝壽。
“‘女登會’中女登養蜂的傳說反映了遠古時期先民養蜂方式發生轉變的現象。”省太白林業局產業發展科副科長吳曉剛說。從事中蜂養殖20多年的他對於蜜蜂文化有著諸多研究。
“遠古時期,中蜂處於野生狀態,岩穴、樹洞是天然蜂窩。人們從野生動物掠食蜂蜜、蜂蠟中受到啟發,學會了從樹洞、岩穴中尋取蜂巢,採用搗毀、火燒蜂窩方法來採集蜂蜜、蜂蠟及蜂蛹。”吳曉剛介紹,之后,人們逐漸改變了原始掠奪的採集方法,有意識地利用蜂群的再生產能力,發展成用煙熏驅蜂、保留蜂窩的方式來採集蜂蜜。
“炎帝部落善於用火,當時很可能已經通過火制作出了一種原始的蜂桶。用火灼燒楊樹、柳樹等軟雜木樹干,使其中空,做成蜂桶,涂抹蜂蠟,留出蜂門,引誘野生中蜂,這樣就能更加方便地獲取蜂蜜和蜂蠟了。”吳曉剛說。
從土法養蜂到活框養蜂
7月22日,太白縣咀頭鎮上河村,村民曹振華正忙著檢查擺放在房屋周邊的蜂箱。他手裡拿著的巢框爬滿了密密麻麻的中蜂,不時有幾隻中蜂在空中飛舞。
今年65歲的曹振華,已經養殖中蜂40多年了。“我們村裡蜜源多、環境好,一直以來都有養蜂的傳統,養蜂的手藝一代傳一代。我就是跟著老一輩的人學習養蜂的。”曹振華說。
曹振華家的院子裡,放置著一隻直徑50厘米左右的木質圓桶,桶裡面還留有蜂巢。“這是一隻已經廢棄的蜂桶,我沒舍得扔。”曹振華說,20世紀80年代他剛開始養蜂的時候,上河村的蜂農都用這種蜂桶。當時,他們上山砍伐高大粗壯的樹木,用工具使樹干中空,並用鐵絲箍緊,這樣,一隻簡易的蜂桶就做成了。
“蜂桶做成以后,還要進行處理。在蜂桶裡面點燃報紙或者雜草,用煙熏來殺虫滅菌。隨后還要涂抹蜂蠟,這是為了模擬野生中蜂的生存環境。”曹振華介紹,之后就上山把蜂桶放置在周圍蜜源充足、背風向陽的石崖下,等著野生中蜂進入蜂桶。“20世紀80年代,每年我都去村子北邊的山上招引中蜂,有20多個蜂桶能成功招引到中蜂。”
如今,曹振華家有100多箱中蜂,僅留有一隻傳統蜂桶養殖中蜂。“這是好多年前留下來的,明年就用不上了。”曹振華說,“2000年以后,我們村的蜂農都用上了標准蜂箱,開始了活框養蜂,蜂蜜的產量有了大幅提升,傳統的蜂桶就慢慢被淘汰了。土法養蜂,相對來說比較落后,很難觀察蜂群的內部情況,獲取蜂蜜時採取割蜜的方式,會對蜂群造成很大傷害。活框養蜂,管理蜂群方便,取蜜通過搖蜜機進行分離式搖蜜,十分便捷。”
“活框養蜂,就是將蜂脾固定在巢框上,可自由移動調換。這個技術是隨著意蜂(意大利蜂)的引進一起傳入中國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標准蜂箱,也被稱為郎氏蜂箱,是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郎斯特羅什發明的,專門用於意蜂養殖。”吳曉剛說,1911年,清末秀才張品南在福建閩侯與人合辦三英蜂場,養殖中蜂。1912年,他赴日本學習活框養殖意蜂技術,之后他畢生致力活框養殖意蜂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活框養殖意蜂的技術於20世紀20年代盛於江浙,於20世紀30年代傳遍全國。“后來人們將活框養殖意蜂的技術應用到中蜂養殖上,就出現了用外國的蜂箱養殖中國蜜蜂的現象。”
“活框養蜂方便、效益好,目前太白山區的蜂農都用上了標准蜂箱。”吳曉剛說,“四川農業大學的教授在標准蜂箱的基礎上,研究發明了GN蜂箱,專門用於中蜂養殖,效果非常不錯。”
青山深處釀造“甜蜜生活”
小小的中蜂,幫助太白林區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的道路。
20世紀末,以伐木為主的省太白林業局的各個林場,為響應國家封山育林的號召,組織林場職工探尋發展新路。林場職工立足本職崗位和自然條件開始養殖中蜂,經歷中蜂病害困擾、意蜂侵襲等重重困難后,逐步發展起了中蜂產業。
2014年以來,省太白林業局對中蜂產業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扶持,鼓勵林場職工積極參與中蜂養殖,出台以獎代補、產業借款等扶持政策,為林場職工提供啟動資金用以購買蜂箱、蜂種,並向各養殖基地無償提供華山鬆用於蜂箱制作。這些激勵措施,促進了中蜂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省太白林業局的7個林場和3個園區共建立了10個中蜂養殖基地21個養殖點,養殖人員118人,養殖中蜂5000多箱,年產蜂蜜6萬公斤以上。
為了延長產業鏈,省太白林業局於2018年建成中蜂產業生態園,安裝了一條日加工量5噸的數字化調控蜂蜜灌裝生產線,形成了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經營。
小小的中蜂,也幫助眾多山區群眾走上了致富道路。
姚林東是麟游縣佛堂寺村第一位養殖中蜂的村民。2015年,當時還是貧困群眾的姚林東,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率先買了5箱中蜂嘗試養殖。為了養好這5箱中蜂,姚林東上過“農民夜校”,請教過專家教授,還專門跑到麟游縣外面的蜂場去學習經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年底,姚林東發展了50多箱中蜂,一舉摘掉了“窮帽子”。
中蜂養殖讓姚林東脫了貧,也讓鄉親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16年4月,姚林東成立了麟游縣林東中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有中蜂養殖經驗和意願的30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2018年,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新增中蜂2000多箱,年收益15萬元,其中,給貧困戶分紅近9萬元,戶均增收1700元。目前,佛堂寺村共發展中蜂養殖7500多箱,並在2021中國(寶雞)“槐花·蜜蜂”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的活動上被評為中蜂養殖示范村。
太白林區和佛堂寺村的變化是寶雞地區中蜂產業發展的縮影。目前,寶雞全市中蜂存欄30多萬箱,佔陝西省的一半、全國的十分之一,年銷售、加工優質蜂產品達1.3萬余噸,產值5億多元。寶雞成了名副其實的“中華蜜蜂之鄉”和“中國優質蜂產品基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