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陝西代表團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03月07日09:29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陝西代表團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本報訊 (記者 秦驥 母家亮)3月6日,陝西代表團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國家有關部委同志到會聽取意見。

  代表們一致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一個求真務實、鼓舞人心的好報告,我們完全贊成這個報告。

  王曉代表說,贊同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五年和一年的重大成就,充分彰顯了“兩個確立”“兩個維護”的定盤星、壓艙石、動力源、主心骨作用﹔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和實踐偉力﹔彰顯了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經濟運行宏觀穩定性、經濟體系根本立足點、經濟升級內涵式發展、經濟發展長期可持續等世界性難題得到突破性解決的顯著成效﹔彰顯了堅持黨的領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優勢和壯美前景。我們將牢記囑托,交好答卷。

  王興寧代表表示,政府工作報告貫通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客觀總結成績,科學精准部署工作,是一份高舉旗幟、求真務實、聚焦發展、凝聚力量的好報告。我完全贊同。我們將立足紀檢監察職能定位,圍繞現代化大局開展政治監督,深入整治民生領域突出問題,以嚴的基調持續正風肅紀反腐,准確把握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的關系,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強保障。

  庄長興代表說,完全贊成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五年,政府工作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全面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體現了應變局與開新局相統一、穩宏觀與活微觀相統一、謀發展與惠民生相統一、必須為與不可為相統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我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

  徐大彤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通篇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完全贊同。陝西公安機關將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工作要求,圍繞“一條主線、四位一體、十項重點、五個嚴防、三個確保”的工作思路,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全力以赴為陝西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為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譜寫陝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力量。

  徐明非代表表示,報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科學性、實踐性和人民性。陝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講好陝西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要加快打造萬億級旅游產業集群,在推動區域旅游經濟協調發展等6個方面實現新突破﹔要持續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加強文化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扛起文物大省、考古強省的責任擔當。建議報告在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方面,將旅游、體育賽事等具體項目列出來。

  郭大為代表說,報告貫穿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心、加快發展的信心和解決民生問題的用心,我贊成報告。陝西工會系統將對照報告找准題、做功課、答好卷,團結動員全省廣大職工奮力譜寫陝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建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重視發揮企業家、產業工人和勞模工匠、黨政干部這三支隊伍的骨干力量﹔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讓產業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有奔頭、有干頭。

  陳曉勇代表說,這是一份彰顯大國形象、凝聚智慧力量、傳遞信心希望的好報告。建議將秦嶺渭南段南山支流綜合治理納入國家水利發展規劃,加大項目資金投入,支持秦嶺重點區域實施一批防洪、水土保持工程﹔結合鄉村振興、高標准農田建設,把農田排水(鹼)工程恢復保護納入中小河流治理范疇,強化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支持。

  趙平代表說,報告制定了一系列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計劃措施,尤其在民生方面充滿溫度。建議通用航空產業與先進制造業、服務業等上下游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通航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設立“中國航空日”,提升國民航空意識和全社會航空文化氛圍。

  熊遠明代表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建議建立統一開放的科研成果戰略保存和利用體系,改進目前缺乏統籌、各自建設、分散管理、內容單一、信息孤島等不利於共享利用和轉化的問題,建立完善科研成果交存制度,加快成果轉化利用。

  王靜代表表示,針對中等職業教育質量不強、高職教育結構性不平衡、職業本科數量較少、經費保障不足、產教融合度不深、“雙師型”教師缺乏等問題,建議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加強經費投入的保障力度﹔擴大職業本科教育辦學規模,在陝西關中、陝北、陝南再布局幾所公辦職業本科學校﹔加大嬰幼兒托育和早期教育人才培養培訓力度。

  徐立平代表表示,建議實施航天相關產業安全發展專項工程﹔搭建國內相關企業教育平台,建立國家和地方不同層級不同行業間的學習交流機制,給航天企業不同崗位的科研技能人員,創造更多學習、深造、訪問、培訓機會,以更好地促進人才互通有無、共享經驗、提升能力,助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