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陝西實踐

2023年02月19日08:56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咸陽茯茶制作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陝西擁有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增至4項﹔

《2022非物質文化遺產消費創新報告》出爐,陝西非遺影響力位居全國第十﹔

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榆林市)通過國家驗收,陝西已擁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處﹔

……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陝西在推動全省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各項工作中走出了一條夯實根基、打造品牌、活化利用、融入生活的發展之路。目前,陝西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1項、省級76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8人、省級581人,各類非遺展示、傳習、陳列場所1200多個,整體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夯實非遺傳承“生態工程”

“清澗道情、榆林小曲、陝北民歌、二人台等非遺項目連續展演,每天都有特色非遺項目給咱老百姓帶來新鮮體驗,讓人聽得痛快、看得過癮。”從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在榆林古城的六座樓裡“聽曲”過年成了榆林市民的日常。

從2006年起,榆林古城的六座樓裡就常態化開展陝北民歌、陝北說書、陝北道情、榆林小曲等展演活動,深受老百姓喜愛,不僅成為陝西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和融合利用的典范,還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而這只是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一個剖面。

自“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一場關於維護和培養文化生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役”就在這片黃土地上拉開了序幕。

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將整體性保護貫穿始終,以生態修復為首要任務,不斷健全保護傳承體系……

如今,榆林市已建成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陝北民歌專題博物館1個,市級非遺綜合展館1個,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12個,非遺專題館23個,文化生態博物館70多個,出版200余部陝北文化研究專著,開展25萬場各類文化活動,形成了一大批叫得響、留得下的文化品牌。其中,全國知名的陝北文化“打卡地”——陝北民歌博物館已成為展示陝北民歌藝術發展的新窗口,至今已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

推動區域性整體保護,持續加強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延安市)和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設立省級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推動黃河流域非遺保護落地見效,探索建立省際非遺聯動協作機制……陝西非遺保護傳承正在實現新的突破。

煥發鄉村生機活力

曾經的“泥耍貨”鳳翔泥塑成為老百姓脫貧增收的重要來源,昔日的小村庄變成旅游民俗村﹔傳統刺繡藝術成為帶動群眾就業的核心技藝,形成生產、銷售、培訓一條龍的扶貧就業機構﹔手工編織技藝化身鄉村振興的拳頭產品,帶動一方百姓發家致富……

近年來,隨著非遺工坊的設立,陝西豐富的非遺資源轉化為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帶動就業4.9萬余人次,80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帶動就業人員人均增收約4900元,讓村民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也讓陝西走出了以“政府引導為主、企業形式為主、非遺傳承人品牌為主”的非遺工坊建設之路。

在安康紫陽,當地多個部門聯合成立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舉辦培訓班60期,讓紫陽蒸盆子制作技藝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真本事。在漢中寧強,羌族刺繡傳承人王小琴,以“公司+學校+合作社+基地+繡娘”的模式帶動1000余名農村婦女實現靈活就業、居家就業。

如今,全省86家省級非遺工坊在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顯著的示范帶動作用,不僅12家非遺工坊成為國家重點扶持對象,西秦刺繡助力精准脫貧行動項目入選全國15個“非遺扶貧品牌行動和優秀帶頭人”名單,石泉縣中壩村“作坊小鎮項目實現旅游減貧”更是被選入2020年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為更好發揮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我省將非遺工坊發展納入文旅產業發展中統籌謀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銷活動,搭建多樣化產品銷售平台。2022年,陝西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展360場線上線下活動,帶動銷售額近2000萬元。三年來,陝西226項非遺項目、350余家網店入駐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網絡銷售平台,年銷售額達2.2億余元。非遺保護利用成效進一步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中,非遺產品也走進了千家萬戶。

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不可思議,太美了!”“這些應該就是了解中華文化、讀懂中國的密碼”“我現在就想去這個神奇的國家看看”……當《陝西非遺之美》主題攝影作品展通過海外新媒體平台在法國上線,將在三秦大地上流傳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傳統手工技藝、民間藝術展示在法國觀眾眼前時,評論區滿是贊嘆。

根植於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間、民族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近年來,陝西不斷加強非遺文化品牌建設,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西安鼓樂、秦腔藝術、華陰老腔等一大批陝西非遺傳統項目煥發出新的時代魅力,眾多具有鮮明陝西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活躍在各大國際節慶展會中。

第八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期間,“2022絲綢之路非遺大師對話”、開閉幕非遺展示活動成功舉辦,鳳翔木版年畫、華縣皮影戲等34個代表性項目精彩亮相,受到各界的關注和稱贊。十四運會舉辦期間,建設非遺展廳、舉辦非遺展覽、開行非遺號專列、開展“陝西非遺傳承人絕活才藝展”等品牌活動,讓陝西非遺文化魅力得到全方位展示。

全國首個以秦腔非遺項目為核心的文旅融合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的建成,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非遺體驗基地、旅游精品線路、研學產品的推出,讓非遺融入生活。同時,越來越多的陝西非遺通過中國非遺博覽會、成都國際非遺節、“國風秦韻”海外文化交流活動等平台,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台,讓海內外友人在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一次次精彩的展示中了解陝西、了解中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証。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對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至關重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陝西將持續夯實非遺保護根基,鞏固提升轉化利用水平,積極推動非遺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精心打造非遺特色品牌,加大非遺文化國際傳播力度,讓古老的非遺在現代社會煥發光彩,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本報記者 柏樺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