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陝西省平利縣實施易地搬遷安置區“幸福家園”建設兩年多來——

置家業 興產業 擴就業(有溫度的舉措 暖民心的行動)

本報記者 龔仕建
2023年02月03日09: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時強調,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兩年多來,平利縣牢記殷殷囑托,以“幸福家園”建設為載體,從社區群眾最關切的事情著手,創新基層治理機制,全面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多舉措發展產業,多渠道促進就業,促進社會融入,努力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和往常一樣,家住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藥婦溝搬遷社區的周玲收拾停當后,騎上電動車,把孩子送往離家不遠的平利縣城關第四小學,隨后沿學校向西300米,就到了上班的社區工廠。周玲就這樣開啟了新的一天。

  “以前住在大山裡,常年外出打工,心裡放心不下的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現在搬到社區,生活什麼都方便,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資,丈夫在附近搞裝修,照顧了老人,又帶了孩子。”周玲說。搬到新社區,住上新房子,有了新工作,迎來新生活,周玲的幸福生活得益於易地搬遷政策,更是平利實施“幸福家園”建設的一個縮影。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時強調,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自2020年開始,平利縣以確保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為目標,以“黨建引領強、產業就業好、配套設施好、服務保障好、社會治理好”為主要內容,開展了“幸福家園”建設。突出置家業、興產業、擴就業、促創業、優物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不返貧,增強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打牢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平利縣興辦社區工廠110家,茶園總面積20萬畝,絞股藍5萬畝,年產茶1.65萬噸,培育本土電商龍頭企業36家,17722名易地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17334人,9135戶有勞動力易地搬遷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

  “一強四好”

  搬遷群眾找到了主心骨

  剛搬進社區時,37歲的村民張申明遇到事不知道向誰求助,社區支部力量弱,有時候水管子破了,燈壞了,都要跑到鎮上找干部,一忙就是大半天。

  張申明的“煩惱”在八仙鎮八仙社區並不是新鮮事,作為平利縣搬遷人數最多的社區,佔地2.5平方公裡,2020年3月建成,安置易地搬遷群眾561戶2259人,建成之初,社區黨支部面臨無人可選、無人可用的局面,2021年雖然配齊了7名干部,然而,由於缺乏經驗,支部力量仍然較弱,發展動力不足。

  針對社區情況,鎮裡選派黨建指導員開展培訓,實施易地搬遷社區黨組織星級管理,落實“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要求,優化黨組織活動陣地布局,扎實推進標准化規范化建設。

  “通過星級管理,社區發展思路更清了,發展規劃更明了,我們還形成‘網格長+網格員’兩級聯動體系,為群眾及時解決問題90余件。”八仙社區黨支部書記鄒鐠萱說。

  自“十二五”以來,全縣累計搬遷群眾32526戶96513人,搬遷人口佔全縣常住人口總數的53.3%,為了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該縣探索“黨建引領強、產業就業好、配套設施好、服務保障好、社會治理好”的“一強四好”易地搬遷社區后扶發展路子,結合綜合治理、產業發展以及項目建設等重點任務,把黨建觸角延伸到樓宇網格、產業鏈、項目一線,讓黨組織成為搬遷群眾的主心骨、攻堅克難的戰斗堡壘。

  在此基礎上,實施“雙培雙帶”工程,探索專職化和多途徑遴選機制配優黨組織書記,建設“公共服務員、就業指導員、文化服務員、社會治理員”組成的“四員隊伍”社區工作者,分類制定任務、責任、考核清單,及時轉接遷入黨員黨組織關系,接受“雙重管理”“兩地評議”,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三級網格管理體系,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物業公司服務體系,監委會、業主委員會為主體的監督體系,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到了易地搬遷社區后續扶持發展各項工作的全過程。

  截至目前,全縣110個易地搬遷安置區(點)中,單獨成立黨組織9個、挂靠成立黨組織101個,新建及改擴建黨群服務中心30個。

  “做好易地搬遷后的幫扶工作,就是要不斷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力、凝聚力、號召力,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安居樂業,增收致富。”縣委書記楊軍表示。

  “五業並舉”

  拓寬群眾增收路徑

  “我上有94歲的母親,下有上高中的孩子,妻子身體又不好,都需要照顧,無法外出打工﹔可待在家裡吧,又沒收入。”家住平利縣廣佛鎮廣佛村安置樓的胡明安說。

  正當胡明安著急的時候,鎮裡組建鄉村建設服務公司,他做起了泥水工,每月三四千元,在家門口有了收入。

  胡明安所在的“勞務公司”是一個新“機構”。2022年3月,平利縣在廣佛鎮試點打造全鎮13個村(社區)佔股70%,社會企業佔股30%的混合所有制綜合服務平台平利鄉村建設服務公司。截至11月底,公司累計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5期180人,免費職業介紹120人,勞務派遣280人,組織季節性採茶、烤煙採收和鄉村建設勞務用工9563人次,幫助529人實現就業增收190.6萬元,人均增收3603元。

  為了讓搬遷群眾增收有門路,平利縣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家業、產業、就業、創業、物業“五業並舉”的搬遷后扶路徑,建立完善黨建引領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就業創業機制,建設人才招聘、技能培訓、創業指導、就業服務等平台,對搬遷社區勞動力狀況、勞動力意願和就業創業情況進行精准摸排,與縣內外企業建立崗位需求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常態化發布、精細化推送就業信息,促進搬遷群眾多渠道務工就業。

  同時,積極鼓勵搬遷群眾將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農業大戶或新型經營主體,增加群眾收入、促進規模化農業發展﹔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山林經濟,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讓群眾深度融入現代農業發展、共享產業增值收益。

  2022年,全縣組建勞務服務社會發展組織13家,解決群眾就近就業2100余人,搭建“信息共享、技能培訓、創業就業”3個平台,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4089人,開展技能培訓2811人,提供就業崗位5000個,培育農業企業13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44家,家庭農場82家,落實222家市場主體帶動搬遷戶5685戶8535人,年人均增收2200元,讓搬遷群眾嵌入產業鏈中實現穩定增收。

  “易地搬遷工作要在促群眾發展產業創業、就近就業增收,優化社區治理等方面持續用力,不斷增強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縣長陳華表示。

  “十小工程”

  實現群眾安居夢

  入冬以后,家住老縣鎮錦屏社區的汪敏,從社區工廠下班后常去附近的愛心菜園,割一把菠菜,扯幾個蘿卜,拿回家一洗,一天的菜都夠了。

  搬遷之前,汪敏是老縣鎮東河村村民,住在距社區十幾公裡的大山中,初到社區,雖然迎來了新生活,同時又有了新困惑,那就是原來家有幾畝地,吃菜不花錢,現在到社區,連根蔥都要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平利縣從解決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難題入手,加快補齊易地搬遷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全面推進“十小工程”,即“小管家”解決管理服務水平、“小配套”解決基礎設施短板、“小平台”解決公共服務需求、“小庫房”解決物資物品存放難、“小餐廳”解決特殊群眾吃飯不便、“小課堂”解決技能培訓需求、“小廳堂”解決婚喪嫁娶場所、“小市場”解決購物不便、“小菜園”解決吃菜難、“小公墓”解決農村殯葬難題。

  暑假期間,老縣鎮錦屏社區的小課堂正式開班,為集鎮及周邊中小學生提供暑期義務作業輔導,大學生志願者們耐心地為學生輔導功課,答疑解惑。

  “我丈夫在外務工,我在社區工廠上班,家裡公婆年紀都大了,本來擔心孩子暑假作業沒人輔導,小課堂開班后,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學生家長張娟說。

  為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平利縣還全面推行“居住簿”管理模式,為轄區內搬遷安置群眾中未辦理戶口遷移的人員發放“居住簿”,載明遷出地和安置地(社區)相關的服務工作,讓搬遷群眾吃下遷出地和遷入地權益雙保障的“定心丸”。

  平利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寧國良告訴記者,通過“幸福家園”建設,進一步筑牢了基層戰斗堡壘,提升了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設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打牢堅實的基礎。

  如今,為居民提供創業就業、文明禮儀等培訓的“小課堂”,為居民提供兒童托管、親情連線等服務的“小管家”等逐漸融入全縣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幫助他們從“安家”到“安居”轉變。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3日 11 版)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