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黃河文物保護利用有了新時間表

本報記者 趙曉霞
2022年07月25日09: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黃河航拍圖。國家文物局供圖

  黃河干支流所流經的69個市(州)有多處世界文化遺產。位於山東省曲阜市的孔廟、孔府、孔林,於199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為曲阜孔廟大成殿。(國家文物局供圖)

  日前,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出部署。

  至2025年,建立黃河文物資源數據庫,發布一批重要黃河文物名錄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核心地區,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中,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關中、三晉、河洛、齊魯等地域文化,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

  黃河流域文物資源豐富,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黃河流域9個省(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余萬處,佔全國的39.73%。目前,黃河干支流所流經的69個市(州)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約16.8萬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221處。

  《規劃》提出,至2025年,完成黃河文物資源調查,建立黃河文物資源數據庫,發布一批重要黃河文物名錄,新核定公布5000處文保單位。

  根據《規劃》,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礎上,以黃河沿線文物保護單位為重點,以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主體,適當兼顧黃河故道地區,全面開展黃河文物資源專項調查,厘清黃河文物的數量、類型、分布、特征及保護利用狀況。同時,充分關注古堤防、古水井、古灌區、古灌渠等水利和農業文化遺產,古棧道、古渡口等交通遺跡,整體認知黃河故道、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等區域性資源,豐富完善黃河文物體系。此外,按照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數據標准,廣泛運用地理信息、測繪、三維影像等科學技術手段,全方位採集黃河文物的屬性信息,建立黃河文物資源數據庫,實施動態管理。

  至2035年,黃河流域“考古中國”項目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規劃》同時提出,至2035年,黃河流域“考古中國”項目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進展,黃河文物價值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根據《規劃》,將圍繞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等核心問題,發掘和研究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和新舊石器過渡階段重要遺址、早期聚落遺址、古代都城都邑及帝王陵寢等重要遺址,深入開展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課題研究,系統闡明黃河流域社會文化演變、族群遷徙融合的基本脈絡,科學揭示黃河文明的核心價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實証我國萬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發展歷程。

  《規劃》還提出,重點研究黃河流域長城沿線以石城和大型聚落為核心的區域文明演進互動,對區域文化、資源和技術的傳播交流以及地區間的差異進行整合性考察,闡明文明起源“北方模式”的內涵,探討北方地區與黃河中下游地區之間的互動關系。開展多學科研究,整合生業經濟、手工業經濟、各類自然資源、分子生物學數據,探索並建立北方和中原早期農業發展的區域模式。

  加強同尼羅河流域、恆河與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等相關國家在文物保護等領域合作

  就如何更好地讓黃河文物活起來,彰顯黃河文物在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中的作用,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規劃》從創新黃河文物展示利用、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兩個方面,對推進黃河文物活化利用進行了部署。

  在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方面,《規劃》提出,一是增進文明交流互鑒。支持黃河流域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文合作,借助“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等國際合作平台,推動建立常態化的黃河文化遺產合作項目。全面加強同尼羅河流域、恆河與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等相關國家在文物保護、考古等領域合作。二是做好世界遺產申報管理。提升黃河流域現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推進黃河流域重要文物申報世界遺產,支持秦嶺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支持黃河流域的水利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