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鄉村振興,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本報記者 柏樺
2022年05月17日09:51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鄉村振興,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的長安唐村·南堡古寨是深受游客喜愛的文化旅游景區,也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實例。

白鹿原影視城自2016年開園后,極大地拉動了周邊鄉鎮經濟發展。周邊鄉村民宿、農家樂、酒店等業態不斷豐富,村民找到了致富新路徑。

位於渭南市橋南鎮曹峪村的“素心·山谷裡”特色民宿,每天都有眾多游客慕名前來。

西頭歡樂牧場落戶旬邑縣張洪鎮西頭村,通過鄉村旅游帶動周邊農戶自主創業,實現增收。

鎮安縣童話磨石溝。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柏樺攝

從鄉村走進城市的袁家村、從國內走向國外的非遺文創、聲名遠揚的安塞腰鼓、依山傍水的鄉村民宿……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陝西的特色文化產業為廣大的農民群眾提供了一種致富新模式,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構筑起承載人們鄉戀鄉愁的精神家園。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為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創意設計、演出、音樂、美術、手工業、數字文化、特色文化產業、文旅融合等重點發展領域,以及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項目和金融支持等多項政策舉措。

發掘本土資源優勢,激發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活力,將文化產業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是當下陝西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從村庄到景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潺潺小溪邊,孩童們歡快地嬉戲﹔白色的帳篷、透明的星空房、原木搭建的小屋在蒼翠的綠樹間錯落有致地分布﹔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或品嘗著鄉村美食,或喝茶聊天,在藍天白雲下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五一”假日期間,位於渭南市臨渭區橋南鎮曹峪村的“素心·山谷裡”特色民宿,每天都有近千名游客慕名前來,村口的停車場早早就停滿了車輛。

過去的曹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經濟發展隻能依靠核桃、花椒等傳統作物和農副產品,農家樂的顧客大多是附近的零星散客。不溫不火的旅游經營,並沒有給大部分群眾帶來經濟效益。

2020年,“素心·山谷裡”民宿項目的引進,給曹峪村帶來了生機:依山傍水的自然資源被充分利用,閑置的老舊房屋被改造一新,村裡的環境衛生有了專人維護,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企業+村集體”的開發建設模式讓村子更美了,讓村民更富了,讓游客來了就不願走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意見》明確指出,要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傳承弘揚茶、中醫藥、美食等特色文化,開發適合大眾康養、休閑、體驗的文化和旅游產品。讓鄉村轉變為景區、產業園,讓村民當“主角”,要將鄉村文化的挖掘和轉化利用融入鄉村發展全過程,更要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園、薰衣草庄園、植物園等一批特色項目的建設,讓曾經無人問津的“塬上”變成了吸引游客的“樂游原”。在咸陽,袁家村從一個傳統村落發展至囊括了餐飲、民宿、休閑、傳統文化傳承展示的綜合性鄉村旅游度假區,將鄉村美食帶進城市商業綜合體,形成特色品牌和產業鏈,成為全國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在西安,白鹿原影視城、長安唐村·南堡古寨、太陽葡萄小鎮等項目,是深受游客喜愛的文化旅游景區,也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實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鄉村在文化產業建設中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越來越多以文化為引領、以農民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涌現,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康養農業等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促進了鄉村文化繁榮,也讓鄉村文旅資源實現了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

從資源到產業

文化特色釋放文化紅利

陝北腰鼓震天響。曾經隻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千人腰鼓表演,如今在延安市安塞區馮家營村已經成為常態化的表演項目。

安塞腰鼓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產業價值。依托這一特色,馮家營村建起了以腰鼓表演和民俗觀光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村。僅2019年,馮家營村就接待游客46萬余人次,戶均增收約7000元。

在深入挖掘腰鼓文化內涵的同時,馮家營村積極培育新農民、發展新文化、倡導新風尚,於2020年入選首批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與此同時,安塞區打造的另外兩個文化產業項目——東方畢加索繪畫村、陝北信天游大舞台,也充分發揮當地非遺優勢,將世代傳承的“文化名片”變成群眾致富源泉,讓更多群眾在文化傳承中受益。

農業、旅游、文創……在陝西各地,多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在實踐中走向清晰。《意見》提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將創意設計、演出、音樂、美術、手工業等重點領域與鄉村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融合,激發傳統鄉土文化活力。快速發展且內涵不斷豐富的鄉村旅游業,就是典型的實踐。

鎮安縣童話磨石溝作為研學基地、親子度假基地,游客可以體驗農事勞作、戶外探索,帶火了當地農副產品。岐山縣構建起以民俗文化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打響“中國臊子面之鄉”“周禮之鄉”金字招牌,開啟文旅興農的新征程。石泉縣中壩作坊小鎮、嵐皋縣“非遺文旅”小鎮、鎮坪縣“臘味小鎮”等“非遺項目+特色小鎮”模式,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和巨大的文化紅利。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要通過打造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進而實現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的融合。未來,鄉村旅游與三產融合的方式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燕認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發展,讓農村更加美麗、農民生活更加富足。

從引領到培育

多方助力催生內生動力

60多場自駕活動,萬余名車友走進富平、永壽、丹鳳、延川等縣域,幫扶企業及基地百余家,電商平台上線助農產品200余種……由陝旅集團組織開展的“山花工程·后備箱”行動,以公益自駕游形式帶領游客走入綠水青山,採摘、品鑒陝西各地質優價廉的特色農副產品,讓產品從農戶地裡直達游客手中,同時利用互聯網平台進行推廣銷售,幫助農戶在家門口增收。

面向全省甄選優質農副產品進行線上銷售推廣,對特色產品進行專業化設計與故事營銷,推出特定節慶禮盒,聯動企業進行批量採購……駿途網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及資源優勢打造的“陝旅嗨GO”電商平台,幫助農民、農村合作社及農副產品生產企業打開銷路,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助農,讓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更智慧、更精准。

以城帶鄉、城鄉互促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指導思想,多方參與則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村發展文化產業,僅靠自身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加強城鄉資源對接,激活鄉村文化要素,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

陝西廣電網絡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全省鄉村網絡建設,在全省97個縣(市、區)啟動實施“廣電扶貧·寬帶鄉村”項目,解決了59.9萬余名農村群眾收看電視的問題,為全省2576個鄉村建設WiFi熱點5562個,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為鄉村電子商務、旅游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1年,陝西廣電網絡和延川縣甄家灣村村委會簽訂“智慧鄉村”村級示范點合作協議,在提升村庄智慧化管理程度的同時,將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影視名村”通過網絡展示給更多的觀眾和游客。2021年,陝旅集團打造的鄉村旅游精品項目西頭歡樂牧場落戶旬邑縣張洪鎮西頭村,通過鄉村旅游帶動周邊農戶自主創業,實現增收。

“推動文化產業人才、資金、項目、消費下鄉,鼓勵文化企業挖掘鄉村人文價值,積極探索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新要求,充分發揮我省歷史、非遺、紅色文化資源,利用新技術培育新業態是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基本路徑。”陝西省文化產業協會會長李中航表示,“我們將發揮協會行業引領作用,引導各地市文化產業協會積極開展工作,深度挖掘當地資源,做好縣域招商工作﹔指導成立市級、縣級文化產業協會,形成文化產業發展合力,培育壯大鄉村文化產業,開展鄉村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責編:白鴿、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