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源頭“秦藥”香
——寧強半個世紀的天麻產業路

寧強烏天麻種子繁育基地負責人張遠鴻向記者介紹種子培育情況。 本報記者 王姿頤攝
在寧強縣胡家壩鎮青明山村天麻種植基地,村民李遠榮(右)正在挖天麻。本報記者 王姿頤攝
秦嶺無閑草,巴山多仙藥。
地處漢江源頭、秦巴腹地的寧強縣是中國天麻人工種植的發源地,也是陝南地區最大的天麻集散地。作為當地主導產業,林下天麻種植以其高收益讓群眾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20世紀70年代,“天麻之父”中國醫學科學院徐錦堂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在這裡推廣菌材伴栽技術和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首次分離出的萌發菌,讓“栽了也不在”的野生天麻家種越來越成功。如今,當地在天麻產業發展中不斷創新栽培模式,選育優良天麻蜜環菌和萌發菌,發展優質天麻品種,做大秦藥品牌。
開先河 專家解難題
陝西漢中、雲南昭通及四川巴山丘陵地區,是我國野生天麻三大產區。
天麻野生變家種,有一個人必須銘記——中國“天麻之父”徐錦堂。
“天麻雖在湖北省利川縣寒池藥材場首次人工栽培試驗成功,菌材伴栽技術真正投入大面積栽培生產,還是在寧強縣滴水鋪公社東風三隊。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菌材加新材栽培法也是在這裡誕生,然后推廣於漢中地區11個縣,結束了全國天麻3年無貨供應的局面。”在徐錦堂教授的自傳裡,他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今年5月23日,徐錦堂教授在北京逝世。為天麻產業發展奔波一生的他,沒有等到這一季的天麻成熟。
1973年,徐錦堂教授帶領他的科研團隊來到寧強縣進行天麻野生變家種研究。當時的寧強縣滴水鋪公社東風三隊到縣城有近百裡山路要走,交通不便,但這裡自然條件和土壤條件都適合天麻生長。
淳朴的村民對徐教授一行來進行天麻研究熱情歡迎,當時徐教授借住的農戶家裡拿不出什麼好東西來招待客人,但到了吃飯時間,群眾總是先給徐教授撈些稠點的飯。
天麻種子細小如粉塵,發芽非常困難。“天麻是個寶,栽了就要跑﹔天麻是山怪,栽了也不在。”這句在當地農民中口口相傳的話可以証明天麻種植比一般的作物復雜許多。
當時大多數學者認為,天麻繁殖生長(包括種子萌發)都離不開蜜環菌,徐錦堂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后來証明了蜜環菌不但不能供給天麻種子萌發的營養,反而顯著抑制種子發芽。
為了解決營養供給問題,1976年,他們從播種在樹葉上的3穴種子上觀察到發芽的原球莖,其中兩穴收獲到天麻,於是便按照初試在樹葉上播種成功的方法,擴大范圍進行生產試驗,之后成功研究出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這一方法在漢中地區推廣后,不僅防止了天麻無性繁殖多代引起種麻退化,還有效穩定和提高了產量。
在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推廣過程中,徐錦堂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又發現,種子的發芽率及天麻產量在不同地區有較大差異,由此對天麻種子能否直接吸收樹葉的營養提出質疑。他們將天麻發芽原球莖和樹葉放在解剖鏡下觀察,發現有一束菌絲將樹葉和原球莖連在一起。
為了探索菌絲和天麻種子發芽的關系,他們在秋季從樹上摘下枯黃的樹葉,干燥保存到次年夏季,浸濕后伴播種子,又將林中地面搜集的樹葉高壓滅菌后伴播種子,都未觀察到種子發芽。這証明了天麻種子不是直接吸收樹葉的營養,而是與另一種菌的侵染有關。
當時的生活條件落后,科研人員騰出半間宿舍,進行室內消毒后,搬入一個土制的接種櫃,改造出一小間菌種分離室。徐錦堂教授每天從十幾公裡外的基地採樣,騎車進城,進行菌種分離。后來在這間簡陋的菌種分離室內,他們成功分離出國內外聞名的天麻種子共生萌發菌。
當時,寧強縣天麻研究所在全縣招聘了30多名農民作為天麻技術專干,經徐錦堂教授培訓后分赴全縣指導生產,25歲的王建忠便是其中一員。
在王建忠的記憶裡,徐教授為人隨和又接地氣。“他對待我們這些學員很有耐心,他做實驗,讓我們也一起跟著做,還常說要跟我們比一比誰做得更好。”王建忠說,這段經歷為他后來發展中藥材產業打下了基礎,20世紀90年代,他還曾主動前往寧夏、河南等地學習先進的天麻種植技術。
徐錦堂教授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大山,不斷優化天麻品種,為當地天麻產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寧強縣、勉縣成為漢中地區和全國天麻主產區和商品供應縣,天麻產量和質量均居全國第一。后來略陽縣天麻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也逐漸成為全國天麻主產區,並且成為第一個通過GAP規范化生產論証的縣。
產業旺 天麻採收忙
11月,寧強天麻進入採收季,受雨水影響,今年的採收開始得比往年晚了一些。
胡家壩鎮位於寧強縣最東端。11月11日,是胡家壩鎮青明山村140余畝天麻開挖的第二天,天麻基地的庫房門口支起了一口大鐵鍋。村民王朝琴見鍋裡的水燒得差不多了,將桶裡泡好的大米倒了進去。這鍋米飯,是村裡20多名挖天麻工人的午飯。在長達50天的天麻採收季裡,工人們早出晚歸,每天都在山裡吃午飯。
王朝琴和丈夫李遠榮每天早晨7時騎摩托車進山,天黑回家,兩人每天能賺約200元。李遠榮是當地挖天麻的好手,在並不平整的林間坡地上,他可以刨開混著爛樹葉的一層層泥土,將地裡的天麻挖出來。
挖天麻的竅門是刨土時下手不能太重,不然容易挖斷天麻。“我挖天麻不挑地方,就埋頭挖,可你看挖出來的天麻個頂個的大,每天我能比別人多挖幾十斤甚至上百斤。”李遠榮說起挖天麻來頭頭是道。
青明山村的天麻種在海拔約1200米的高山上,屬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所有,預計今年的產量能達到120噸以上,累計為進園務工村民增收60余萬元。
胡家壩鎮往西100多公裡的燕子砭鎮是陝南最大的天麻購銷集散地。天麻由這裡走出陝西,銷往全國各地,其中部分還出口到韓國。
在天麻採收季,燕子砭鎮平時賦閑在家的婦女們幾乎都進入了大大小小的天麻加工合作社,清洗、蒸煮、切片、晾晒,她們是加工流水線上的主力軍。不同於一般單位嚴格規定上下班時間,合作社負責人在年復一年的用工中總結出了一套更人性化的制度,務工人員既可以全天在崗,也可以在固定時間回去接孩子放學和做飯。
燕子砭鎮一家天麻加工合作社現在聘用了10多名女工,到明年3月,合作社將累計加工天麻近40噸。看著自己的天麻保鮮庫,合作社負責人王杰有些后悔當初沒有將保鮮庫再建得大一點,他坦言:“整個加工流程中,投資最大的是保鮮庫和烘干房,加上切片機和一些其他設備,看著不起眼的廠房總共投資了500多萬元。”
燕子砭鎮沈家壩村脫貧村民姜順懷依靠天麻產業規避了疫情期間外出打工的種種風險,讓家裡5口人的生活有了穩定的保障。
姜順懷現在是燕子砭鎮欣榮天麻合作社的一名工人,同時他自己也種植了兩畝天麻。“2019年之后我就沒再外出打工,在家種天麻的效益不錯,今年我種的兩畝天麻預估能賣3萬元,加上我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家裡老人看病和孩子上學的開銷基本夠了。”姜順懷說,自家的天麻能夠豐收,離不開欣榮天麻合作社的技術幫助。
欣榮天麻合作社集天麻種植、菌種生產、天麻加工於一體,以訂單的形式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種植天麻。合作社理事長沈榮謙經營天麻產業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目前以訂單的形式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種植天麻。合作社提供菌種和技術支持,村民負責種植、管護,收益均分,這樣既能保証天麻的產量和品質,也能降低大家發展產業的風險。
“寧強是天麻適生區和傳統種植區,天麻種植是寧強人民銘刻在骨髓中的深刻記憶。2016年以來,寧強縣先后在燕子砭鎮、陽平關鎮、大安鎮等建立了一批種麻、商品麻示范種植基地,形成了集天麻研發、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今年,寧強縣又新發展商品麻2.8萬畝,種麻4500余畝,預計年產鮮天麻5萬余噸、綜合產值10億元以上。”寧強縣中藥辦主任張偉介紹道。
求發展 后續力量強
徐錦堂教授的研究解決了天麻人工種植使用萌發菌、蜜環菌以及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的技術難題,為天麻產業發展鋪就了一條康庄大道。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積澱,后來人在這條道路上繼續探索著越來越多的發展可能。
為把徐錦堂教授研制的野生天麻變家栽技術學習好、發展好,寧強人張懷榮在1993年創建了寧強縣真菌研究所。
不同於一般的作物,天麻的生長涉及萌發菌、蜜環菌兩種真菌,沒有人“手把手”進行技術指導,一般農戶很難理解這個過程。張懷榮為當地農戶開展天麻技術培訓,詳細講解天麻的市場前景以及生活習性,多年來,累計培訓食用菌及天麻栽培技術人員1.3萬余人次。
張懷榮也一直在技術上不斷鑽研,他依據陝南秦巴山區的資源優勢,自主成功選育出的M.d-1萌發菌,間接或直接佔據全國天麻產區80%的份額﹔自主選育出的羌蜜5-1#、羌蜜31#、羌蜜41#蜜環菌菌株,扭轉了蜜環菌嚴重退化的局面,優良天麻兩菌在全國天麻產區大面積推廣。
和張懷榮一心鑽研天麻兩菌不同,張遠鴻目前是陝南最大的烏天麻種子繁育基地負責人。他的天麻記憶,回蕩著羌歌,氤氳著藥香。與當地傳統種植的紅天麻、烏紅雜交天麻相比,烏天麻天麻素含量遠高於紅天麻,藥用價值高,市場價格可達到紅天麻的五六倍。
2015年,回鄉創業的張遠鴻在政策扶持下,開始在高海拔地區發展林下天麻。后來,他又回到自己的家鄉二郎壩鎮白果樹村,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優勢,開始規模化種植天麻,把兒時記憶裡常常進山去挖的烏天麻變成了鄉親們的“金飯碗”。 張遠鴻說:“去年初,我們又投資了350余萬元,修建了8000平方米大棚,建設陝南最大的烏天麻育種基地,培育烏天麻零代種、栽培1代烏天麻,現在經常有甘肅、雲南、四川等地的客商過來參觀學習。”
陝西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中藥資源,是我國最大的中藥材產地之一,其中天麻等藥材享譽中外。“下一步,我們將做好天麻優良品種選育和優良菌種選育、菌材林培育,進行優質天麻種麻基地和商品天麻基地建設,以天麻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依托、天麻藥食同源為切入點,實現天麻產業融合發展。我們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讓全縣鮮天麻年產量達到10萬噸以上,天麻綜合產值超過30億元。”寧強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余超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熱門排行
- 1陝西富平“閑宅荒院盤活利用”做法獲…
- 2教育部發布《教師法(修訂草案)(征…
- 3講好“西鳳故事” 做好中國品牌
- 4江蘇省委原副書記張敬華接受審查調查
- 5中共陝西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在西安舉行
- 62021年陝西省電影項目推介會暨西…
- 7胡春華在陝西督導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
- 8西安理工大學召開“孫振天水利水電教…
- 9西安躋身2021城市數字化轉型百強…
- 10陝西曝光10起非法社會組織典型案例
- 11黃河壺口瀑布:冰瀑映虹 氣勢磅礡
- 12綠油油田地上的幸福生活
- 13中建安裝華西公司工業工程大項目黨支…
- 14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西安開幕
- 15解放思想 改革創新 再接再厲 奮力…
- 16陝西省共設置新冠疫苗接種點2498個
- 17廣發銀行西安分行:金融活水潤澤美麗…
- 18西安嚴查隱匿性校外培訓機構
- 192021年陝西省社區運動會(西安站…
- 20陝西多項措施保障群眾溫暖過冬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