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的園林設計月亮門

庭中門似月 檐下賞盈缺(華夏博物之旅·傳統建筑)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1年09月19日07: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庭中門似月 檐下賞盈缺(華夏博物之旅·傳統建筑)

中國古典園林中,我們經常能見到一種開設在院牆上的圓弧形洞門——月亮門。月亮門因其形如一輪十五滿月而得名,又稱月門、月光門、圓洞門。它既可以作為院落之間的通道,又可透過門洞引入另一側的景觀,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

月亮門有哪些作用?建造在哪些地方?又有什麼寓意?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景觀學系主任成玉寧進行了解答。

蘊含歷史與文化

兼容傳統與現代

月亮門的起源在什麼時候?成玉寧介紹,由於沒有實物佐証,加上文獻記錄難以界定,月亮門進入園林空間的確切時間目前無從考証。但明代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有記載:“月窗式,大者可為門空。”說明明代末年月亮門已在園林中廣泛使用,並且形成基本范式。

雖然月亮門不知源起,但“月亮”作為園林空間的表現題材由來已久。

賞月文化源於先秦,興於魏晉南北朝,在詩詞中更是留下了雋永印記。例如,南朝宋謝庄《月賦》、謝靈運的《怨曉月賦》,梁蕭綱的《望月》、沈約的《詠月》等詩詞。他們既是文學大家,也是中國園林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審美趣味在歷史上對於園林的興造、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如同月有陰晴圓缺,月亮門也有滿月形和月牙形的區別。成玉寧說,只是月牙形的門洞不方便行走通過,加之傳統審美取向以“滿月”作為圓滿的象征,因此月牙形的洞門較為少見。

在傳統園林中,月亮門通常用於白粉牆體,配合灰色的磚門套,十分淡雅,在寺廟中也有用於黃色牆面。月亮門一般在門的邊緣處要做一個圓形的裝飾邊,採用灰色磚細,在門的下邊則是平口,不設門檻,或者僅留圓形門套以為坎。在月亮門的上方,往往設有門楣題名,起到“點景”的作用。

如今,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月亮門及其變體也是常用的空間劃分、點景、框景手法。不同的是,使用更加靈活,材料及建構方式也更加多樣,大多簡潔明快,寓意也各不相同,富有時代氣息。“例如在蘇州博物館入口處的電動移門,採用鋼結構門框,玻璃移門則做成月亮門狀,提取和重現了月亮門的文化屬性,表現蘇州園林的典型意象。”成玉寧說。

如今還有一些新中式的酒店、賓館、住宅等也廣泛使用月亮門,由於寓意美好且形態優美,月亮門的營造案例甚至遠傳至國外。

裁剪畫面與景致

勾勒空間與意境

月亮門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的造園手法,用以聯系兩個相鄰景觀空間,通常僅有空洞而無門扇。

“由於其獨特的造型如團扇、似畫框,加上洞門的兩側空間通視且互為對景,因此月亮門常用以框景,勾勒展示庭院的空間美與意境美。”成玉寧介紹,月亮門最大的作用,在於劃分空間、剪裁畫面、借景與框景,營造出“庭院深深的空間感”。

月亮門廣泛存在於風景園林之中,其中,蘇州拙政園中的枇杷園、揚州瘦西湖吹台等最為著名。

蘇州拙政園中的枇杷園,園東與聽雨軒毗鄰,北以繡綺亭假山為屏,西北角的雲牆上開設了一個圓形月亮門,進行空間布局的劃分與構造,圍合出一個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融合的“園中園”。走進門洞,目光所及皆為枇杷樹,高低錯落有致﹔走出門洞,置身所在是春華秋實四時不凋。眼前的園林美景,渾然一體又特色分明。

揚州瘦西湖中的吹台,是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代表作品。站在位於湖心的吹台,三面為月亮門:可於北邊的月亮門中看到五亭橋橫臥波光,而南面的月亮門中則可以看到巍巍白塔……透過不同方位的月亮門,可見“畫框”之中三面景色各異,景中有景,畫中有畫,正好對應了“三星拱照”的景名。夜幕下的吹台更是妙趣橫生,湖中亭、水中月,虛實之間,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園林建筑室內也常見月亮門的意象。落地罩是用以劃分空間的常用手法,園林建筑中常用圓形落地罩這一構件分割室內空間,與戶外的月亮門具有同工異曲之妙。例如,在鴛鴦廳中,通常通過落地罩將室內空間一分為二:南側面陽用於冬季晒太陽,北側為陰用於夏季納涼,這既是一種空間裝飾,也是一種設計智慧。

蘊含詩意與美滿

象征高潔與自在

“在中國的古老傳說裡,廣寒宮居住著嫦娥、吳剛,還有玉兔、蟾蜍、月桂樹等相伴,月亮充滿美好的寓意。傳統文化中,月亮意象經過了長期的發展積澱,超越了對於天象的解讀與描繪,寄托了人們的情感與願望,成為最美的文化符號之一。”成玉寧介紹,月亮周期性的圓缺、明暗變化也影響著世人的審美觀念——既神秘遙遠、可望而不可即,又日日相見、具有可感知性,留給人類無盡的遐想,也為園林建筑注入了無窮的意蘊。

庭中門似月,檐下賞盈缺。通常,月亮門與雲牆配合使用,也就是於波浪形的雲牆上開設門洞,看上去如同月亮高懸在行雲間,更加烘托出“天上人間”的美好意境﹔園林中的月亮門猶如一個畫框,園中景色經過剪裁更具詩情畫意,在中秋佳節賞月賞景之際,更有一番“花好月圓人團圓”的美滿期盼。

在傳統審美中,月亮也關聯著中國文化符號,清風明月更是魏晉南北朝以降中國文人“山水美學”的鮮明特點。在這個語義下,月亮作為一種物象,便被文人墨客賦予了一種高雅脫俗、不落塵世的意義,是情景交融、借物言志的象征。

成玉寧介紹,在拙政園中有一座“與誰同坐軒”,也就是游客們習慣稱之為“扇亭”的小建筑。面向“別有洞天”景致的一座扇形亭子,靜靜佇立在水畔,雅致且有意境——宋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雲:“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美就美在不著一字,妙就妙在不直接論月,卻把月亮文化渲染得淋漓盡致。於是,這個僅有“一幾一座”的小亭子,便有了“自我理解、自我認同”的文化意味,成為中國傳統園林中的經典之作。

版式設計:張芳曼

《人民日報》( 2021年09月19日 第 08 版)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