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把脈”

——評《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與抑郁的關系及干預研究》 

2025年02月18日11:51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把脈”

  《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與抑郁的關系及干預研究》是一部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作。

  如今,人們的生活模式、工作狀態和交往方式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突破了物理空間、時間空間和現實空間限制,延伸至網絡空間。大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使得社交網絡已演變為其“第二生活空間”。這種“第二生活空間”的不斷拓展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做事方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巨大影響。

  抑郁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是抑郁的易感人群之一,也是社交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之一。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絡平台進行人際溝通、情感表達、信息交流,社交網絡平台為他們拓寬了社交空間、搭建了展示平台、提供了釋放渠道﹔另一方面,社交網絡會使人在“第二生活空間”達到忘我的境界,“手機控”現象就是社交網絡使用不恰當的外在表現,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干預,可能會逐步發展成為“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從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產生很大影響。因此,開展社交網絡使用環境下大學生抑郁預防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緩,且意義深遠。

  為此,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陳永華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撰寫成《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與抑郁的關系及干預研究》一書。該書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驅動,以理論探索為支撐,以策略提出為目標,通過實証研究,系統地分析了社交網絡使用與大學生抑郁症狀之間的關聯,並提出了針對性的干預策略,為培養大學生理性、積極的心態,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論及實踐支撐。

  研究設計嚴謹。作者採用了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確保了樣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結果的普適性。作者對陝西30所高校中的1910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確保了研究的廣泛性和結果的代表性。

  書中對中介效應的探討引人注目。作者通過結構方程模型,揭示了孤獨感和社交網絡暴力在社交網絡使用與抑郁之間的中介作用,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現有的文獻,也為后續的干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此外,書中對干預策略的探討,如社交網絡使用心理團體輔導,為實踐工作者提供了可行的指導,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本書內容豐富翔實。一是調查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二是以微信使用、每天使用社交網絡時間、社交網絡成癮為自變量,領悟社會支持、孤獨、社交網絡暴力、自我呈現等為中介變量,抑郁為因變量,構建相應結構方程模型﹔三是基於中介效應各因素探究分析社交網絡使用對抑郁作用機理,構建大學生抑郁干預策略理論模型﹔四是根據大學生抑郁干預理論模型開展相應的干預試驗,並提出相應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本書在提出干預策略時,不僅關注問題的解決,還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書中提出的干預措施,如心理團體輔導、時間管理培訓、人際溝通能力提升等,都是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實用策略,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自我管理具有指導意義。

  此外,該著作創新性地提出了社交網絡使用時間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關系。作者研究發現,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時間在每天3小時至4小時時,抑郁和孤獨均出現最低點,領悟社會支持出現最高點﹔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超過4小時,抑郁、孤獨急劇升高,領悟社會支持水平急劇下降。這說明大學生每天使用社交網絡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臨界值在3小時至4小時之間,超過4小時會增加抑郁的風險。這一定量結論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有研究的不足,對於引導大學生合理控制社交網絡時間,預防抑郁現象的發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豐富了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的研究內容和相關理論,是該著作的重要價值。該著作從學科交叉的視角,綜合運用統計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深入分析和探索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與抑郁的關系及其對抑郁的作用機制﹔全面研究了抑郁與社交網絡成癮、社交網絡暴力、自我呈現、孤獨等的相關性,彌補了導致大學生抑郁多因素研究的不足,為及時干預大學生抑郁現象的發生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構建了以領悟社會支持、孤獨、社交網絡暴力等為中介變量的中介效應模型,証實了各因素在社交網絡使用與抑郁間的中介效應,進一步分析了社交網絡使用對抑郁的作用機理﹔設計出大學生抑郁干預研究策略路線圖,進行大學生抑郁干預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干預策略,開拓了網絡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為社交網絡使用下心理問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價值支撐。

  書中,作者探析了陝西省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總體情況,能幫助大學生群體更好地認識自我、高校管理者有針對性地採取綜合措施,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使用微信、QQ等社交網絡平台﹔研究了大學生的社交網絡成癮、社交網絡暴力、自我呈現以及心理健康各因素如抑郁、孤獨等的現狀,有助於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和使用社交網絡平台、合理規劃人際交往方式,培育大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有助於更好地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平衡好線上社交和線下生活的關系,引導大學生合理開發利用“第二生活空間”﹔針對有抑郁問題或抑郁傾向的學生,該著作的相關理論可為尋找問題根源提供參考,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干預。

  該書敘事過程邏輯合理,統計分析方法准確,數據來源可信,將定量研究分析和案例訪談相結合,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馮秀軍)

(責編:孫挺、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