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燈如晝 古城夜未央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長安燈會”上璀璨的燈組。趙茁軼攝
2月11日,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廣場上,非遺大集吸引了許多市民。柏樺攝
2月10日,“詩畫鄠邑·美好玉蟬”主題鼓舞民俗巡游活動在蔡家坡村舉行。圖為如意鼓舞表演。柏樺攝
天上一輪滿,人間萬裡明。正月十五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正月十五觀燈的習俗自漢代形成,至唐代元宵節成為舉國歡慶的節日,到宋代流行白晝為市、夜間燃燈。元宵節在歷史的演進中不僅形成了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等節慶習俗,還承載了人們對生活圓滿美好、萬物新生的熱切期盼。
兩千多年來,月光如水、花燈如山的長安上元夜,一直被文人墨客濃墨重彩地書寫。
這一夜,茶坊酒肆燈燭齊燃,百裡煙火不絕,歌舞百戲翩然﹔這一夜,一碗碗冒著熱氣的元宵寓意著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時隔千年,昔日長安已換新顏,鬧元宵的習俗依然在三秦大地上流傳。
燈樹千光照古今
元宵節,又稱元夕、元夜、上元、燈節。這些名字中暗含著眾多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傳說與文化習俗。
有學者認為,元宵節最早起源於原始先民對火的崇拜。原始人發現火的神奇功用后,便在滿月之時點燃篝火,載歌載舞,舉行驅鬼儀式,后形成掌燈點火的儀式“儺”並逐漸演化為燈節。
元宵節觀花燈、放焰火等節俗的形成則與漢文帝平息諸呂之亂有關。相傳,漢文帝將平定呂氏之亂的日子——農歷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以示慶賀,每年此夜都會出宮與民同樂,徹夜不息。古代“夜”又作“宵”,故這一夜又被稱為“元宵節”。
從唐代起,元宵節張燈成為法定之事。宋朝是元宵節的高光時刻,那時的老百姓不僅有“七天長假”,慶祝方式也更為多元,燃放煙花、雜技表演等層出不窮。發展至明代,為期10天的“燈節”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
春節的重要節點多崇尚庄重,唯有元宵節被稱為“鬧元宵”。逛燈會、猜燈謎、耍社火、放煙花,對中國人來說,元宵節如同一次“全民狂歡”。今年元宵節,陝西各地組織開展的560項主題活動不僅點亮了節日的夜晚,還讓城市夜經濟“熱辣滾燙”。
在渭南,從2月10日開始,持續3天的新春文化大廟會正式開始。匯聚了群眾才藝表演、非遺技藝的萬人大舞台,好吃、好玩、好看的非遺大集,20多項現場體驗的非遺技藝,備受人們喜愛的秦腔展演等,承包了市民群眾元宵節的歡樂。
在寶雞,元宵節前的“文心匠集·樂玩元宵”主題文化活動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燈謎競猜頗受歡迎,花燈制作、臉譜繪制等手工制作體驗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展示才藝”。
在西安,秦嶺腳下的蔡家坡村裡,“詩畫鄠邑·美好玉蟬”主題鼓舞民俗巡游活動2月10日就提前給游客送上元宵節祝福。秦漢戰鼓、如意鼓舞、秦嶺四寶人偶、機器狗炫舞,傳統與時尚的結合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2月11日,西安永興坊鬧元宵非遺體驗活動邀請市民游客一起體驗非遺技藝、親手制作元宵。紅彤彤的剪紙“福”字,圓滾滾的面塑“元宵”模型,色彩鮮艷的結繩工藝品,傳統年俗的樂趣在互動體驗中被“種”進人們心裡。
詩詞歌賦頌良宵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元宵節這盞亮了千年的“燈”,如同一輪盛滿夙願的圓月,在漫長的歲月中演繹了極致的浪漫。
從“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詩詞中的元宵節,不僅有熱鬧的燈市與團圓的美酒,還有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與情感寄托。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在唐代詩人張祜的詩作《正月十五夜燈》中,不僅有家家出門觀燈、處處燈火明亮的壯觀場面,還有人們喜迎佳節的雀躍心情。
在宋代,元宵節不僅是賞燈的節日,還是男女青年相會的良辰美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不僅寫出了元宵之夜的熱鬧繁華,更將元宵節的浪漫刻畫得淋漓盡致。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則表達了對往昔時光的懷念、對故人的思念,亦佐証了元宵節在古代有著特殊的浪漫。
元宵節的詩意與浪漫,經由詩詞歌賦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意蘊深邃而悠遠。如今,這些詩篇化作西安街頭的璀璨“星河”,融入人們的生活,照亮了元宵節的夜空。
2月11日,位於西安大雁塔旁的“古詩詞街”,游人如織。一樹樹如瀑的詩詞燈串,引得游客紛紛駐足。站在詩詞燈下,湖南游客宋嘉媛說:“詩詞是藏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西安真的很會喚醒國人的文化基因。”
詩以言志,歌以詠懷。2023年以來,隨著國產動漫電影《長安三萬裡》的熱映,古典詩詞這種獨具魅力的文學形式成為陝西新的文化“標簽”,融入街頭巷尾、商場景區,在清風明月中再次打動今人,在詩意長安的每一處細節中悄然綻放。
彩燈萬盞映元夜
元宵節的浪漫,蘊含在流傳千年的詩詞歌賦中,更蘊含在充滿東方美學的元宵花燈中。自漢武帝在長安城徹夜燃燈祭祀,到唐玄宗敕令正月十四至十六“放三夜燈”,“燈”是元宵節不變的主題。
元宵節到來之際,從龍首原至大雁塔,“乙巳中國年·燈映長安春”2025長安燈會元宵系列活動逐光13公裡,以3大燈會為主會場重現“觀燈賞月話團圓”盛景,用耀眼的光芒迎接新的希望,也為正月十五市民出門賞燈提供了更多選擇。
宮燈為引、彩燈為媒,在大明宮遺址,“長安燈會”的13組燈彩重構唐宮氣象:“九天閶闔”再現含元殿之雄,“梨園春色”呈現“忽如一夜春風來”之綺麗,“大唐星宿”以AR光影讓游客“手可摘星辰”……5大互動巡游生動演繹唐朝的輝煌歷史,10余場演出具象化“百戲奇妙夜”,國潮市集匯聚非遺手作、絲路美食,年味、煙火味與文化韻味交織出熱鬧紛繁的人間喜樂。
西安城牆上,“唐詩之韻、文物之光、生肖之趣、年節之喜、演藝之魅”5大文化脈絡融入“長安燈會”的20余組花燈。以文物為藍本的花燈璀璨綻放,讓沉睡在博物館的盛唐文物活了起來。“瑞獸佑長安”中的屋脊獸悠然賞燈觀月、身著華服的“唐風國寶”翩然起舞、“風自敦煌”點亮壁畫瑞獸、以戰國琉璃釉盤蛇玲瓏球為原型的彩燈“美美與共”引人注目,軍事文化體驗《城隍禁衛》、快閃舞蹈《齊舞鬧春》、快板表演《城牆百曉生》等16大類主題演出薈萃西安城牆,共慶中國年。
大唐芙蓉園的芙蓉湖畔,“長安燈會”的40組燈彩點亮湖濱水岸線,演繹極致浪漫的盛唐意蘊:“有鳳來儀”翔於紫蓋、五色成章,“唐人八事”呈上元民俗,“鼓樂齊鳴”展樂舞之美。燈彩“錦衣華裳”中,當代絲綢藝術家范燕燕設計的創意紋樣隨光影流轉。
大唐芙蓉園工作人員鄧宏浩介紹,元宵節當天,大唐芙蓉園長安碼頭的“長桌元宵宴”將進行制作元宵、書寫福字、裁剪窗花、捏制面人、花燈制作、“吹糖人”等活動,讓游客感受濃濃的“團圓味道”。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從長安上元夜的觀燈、游街、賞月到今時三秦大地上豐富多彩的元宵主題活動,千百年來,傳統節日習俗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逐漸發生變化,但不變的是中國人賦予元宵節和美團圓的期盼,和對新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這個元宵,讓我們在長安的燈火中相遇,與千年不滅的詩意共度穿越時空的上元夜。(柏樺 趙茁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