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人民日報整版闡述:未來五年 怎樣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2023年05月12日07: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民日報整版闡述:未來五年 怎樣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2日 09 版)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一目標任務的豐富內涵和內在要求?怎樣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如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本期觀察版對此進行闡述。

  ——編 者

  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人民觀察)

  王均偉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二十大之后的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作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這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指明了前進方向。

  對文化建設的前瞻性戰略性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形成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同時,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為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靠的就是中華文化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准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在文化建設上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我們黨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並明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新時代十年,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文化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力量源泉。當前,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比、與中華5000多年燦爛文明相比、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相比,我國文化建設還存在一定差距。今后五年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不斷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關鍵時期。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作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並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全面部署。這是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基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實踐新經驗,對我國文化建設進行的前瞻性戰略性部署。我們要以更強的擔當、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步伐。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文化支撐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要在不斷厚植現代化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物質條件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要堅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牢固的思想引領、精神支撐、價值認同。

  在思想引領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遵循。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的若干重大關系,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善於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強化政治領導,豐富戰略支撐,拓展實踐路徑,破解發展難題,激發動力活力,使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優勢更加彰顯、前景更加光明。

  在精神支撐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國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充分利用好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這一我國發展的戰略性有利條件,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廣泛凝聚起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礡偉力。

  在價值認同上,充分發揮中華文化重要作用,讓中國式現代化更為可感可親。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來說明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的價值與意義、來展現中國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價值主張和行動方略,事關中國式現代化能否贏得更多國際認同、能否獲得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讓國外民眾了解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方案。

  把創造文化精品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了5個方面的具體目標任務,即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完成這些任務,最重要的是創造更多文化精品,不斷為中華民族提供豐厚滋養、為世界文明貢獻華彩篇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社會主義文化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文化建設成效如何,人民是最終評判者。創造文化精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堅持反映新時代的偉大變革、社會生活、精神風貌。偉大的文化精品都是時代的映射。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給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文化建設要充分汲取這個偉大時代提供的豐富營養,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創造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文化精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萬千氣象。

  堅持天下情懷和民族特性相結合。文化建設要有雄心壯志,要創作更多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當代中華文化形象。同時,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文化的中華民族特性,在世界文化領域鮮明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范。隻有這樣,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文化霸權,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主動。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主任)

  努力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觀察者說)

  李 揚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從需求側與供給側協同發力,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追求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納入人生發展和社會理想之中。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致力於建設一個文化繁榮、文明興盛的社會主義中國。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要搞好,這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取得的寶貴歷史經驗,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質、個性化的特點更加明顯。新時代十年,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呈現出更加繁榮、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要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隻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確保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精神食糧。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鞏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與首創精神,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發揮好精神文化產品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運用各類文化形式,形成有利於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

  文化來源於人民、屬於人民,必須服務人民、惠及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需要統籌需求引導與供給支撐,實現需求側和供給側協同發力。從需求側看,就是要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大力提高文化創新創造能力。要堅持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調查研究,梳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健全群眾需求反饋機制,推廣“訂單式”“菜單式”“預約式”服務,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創新開展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從供給側看,就是要研判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努力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要強化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擴大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提升產業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深化文化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推動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部署落實落地,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

  (作者為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化強則民族強 文化興則國家興

  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勢所必然)

  王曼倩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作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領會推動“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重要意義,探尋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路徑方法,在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上找准著力點。

  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上,中華民族始終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浴火重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當重大歷史關頭,中華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中華民族注入前行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時代新征程,將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作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是為了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礡力量﹔是為了不斷增強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動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化興則國家興。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了宏觀展望,既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也細化了未來五年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任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將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作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要求我們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覺地用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要始終高揚思想旗幟、強化價值引領、激發奮斗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鑄魂,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從而確保文化是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力量源泉﹔要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強化文化賦能,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從而確保文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要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擴大優質文化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確保文化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我們要以完成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為目標,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同時,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進文化建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出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讓世界真正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2日 第 09 版)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