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為革命文物保護管理與傳承利用提供法治保障(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本報記者 龔仕建
2023年03月16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在陝西西安的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互聯網+革命文物”教育體驗中心,青少年通過VR(虛擬現實)設備線上參觀革命舊址。
  袁景智攝
  圖②:陝西延安寶塔山景區。
  劉 陽攝
  制圖:沈亦伶

  陝西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豐富的革命舊址和革命文物遍布三秦大地。

  《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本次立法有哪些亮點?將產生哪些積極的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注重保護利用

  留住文化根脈

  巍巍寶塔山,見証了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史﹔滾滾延河水,映照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據統計,陝西省革命文物類型齊全、數量眾多、序列完整、等級較高、內涵豐富、覆蓋全省,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41處、各類革命紀念館76座、收藏革命文物41226件(套)。

  “這些革命文物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和生動教材。”陝西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庄長興表示,《條例》的出台對充分發揮革命文物重要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激發干部群眾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怎麼立好這部法?必須帶著問題深入調查研究。

  “在之前陝西省的相關革命文物保護法規中,對保護范圍、管理手段、展陳方式等的規定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很好體現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的要求。”陝西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王佔峰說,立法要解決認識不統一、挖掘不深入、管理不規范、展陳效果不佳等問題,為革命文物保護管理與傳承利用提供法治保障。

  2022年4月,《條例》起草工作啟動后,陝西省人大常委會成立了立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專班和專家組,召開多次專題會議,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安排細化立法工作、協調解決具體問題,並赴省內外開展立法調研。

  “書面征求22個省級相關部門和10個設區市人大常委會的意見建議,發送全體省人大代表、基層立法聯系點征求意見,通過省人大官網公開征求社會公眾的意見建議,並組織召開了專家論証會,聽取行業和法律專家意見。”陝西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充分調研和研究各方意見基礎上形成了法規文本。

  陝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條例》。此次立法立足文物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堅持問題導向、守正創新,對革命文物概念、范圍、保護原則、傳承利用、區域協同、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作出了系統性的制度安排。

  “既堅決貫徹黨中央最新要求,又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和基層實踐需求。”陝西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田文平表示,《條例》更好地賦予革命文物時代特征,有效解決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問題,促進革命文物調查認定、分級分類管理、有效傳承利用、區域協作協同等高質量發展,並注重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后半篇文章”,弘揚好紅色文化。

  用好革命文物

  講好革命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陝西延安棗園革命舊址,游客們認真聆聽革命文物故事,不時與講解員進行交流,從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裡感悟紅色力量。

  西安培華學院大四學生劉倩每年都會到革命舊址參觀學習,她動情地說:“青年強,則國家強。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精神激勵我更加努力學習,為建設祖國奮發圖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托本地革命文物資源,堅持價值引領,突出社會效益,強化教育功能……”

  “國有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等應當免費向公眾開放。”

  “鼓勵依托陝西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創新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方式……”

  …………

  這些《條例》的規定,著眼於用好革命文物這一載體,更生動、更具體、更鮮活地講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充分發揮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展現時代價值的教育功能,更好融入公民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踐。

  “全國首個‘互聯網+革命文物’教育體驗中心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試點建設。”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副館長袁猷峰介紹,依托陝西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運用5G+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雲計算等技術,建設了集公眾教育、數字展示、線上體驗、知識傳播為一體的革命文化數字教育平台。

  讓文物“活”起來,陝西省借助雲展覽、雲教育、雲直播等數字化傳播手段,通過打破時空界限、雲游博物館,讓人們近距離感受革命文物,聆聽革命故事。據悉,陝西數字博物館平台上已經完成144座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其中包括19座革命類博物館和紀念館。

  依托革命資源

  助推經濟轉型

  踏尋革命足跡,傾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據了解,今年春節假期7天,延安市累計接待游客183.16萬人次、綜合收入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2.08%、378.79%,分別恢復到2019年的89.65%和87.97%,延安旅游業成功實現了“開門紅”。楊家嶺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西北局革命舊址、寶塔山景區是游客最多的地方。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徑,完善扶持措施,發展紅色旅游,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特色鄉鎮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陝西依托本地革命文物資源優勢,通過現場教學、主題教育、研學實踐等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發展紅色旅游,將革命文物利用納入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打造紅色文化和旅游品牌。

  “打造紅色文化和旅游品牌,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文物博物館處負責人馬軍堂介紹,截至目前,延安累計投入128.71億元舊城改造資金,對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進行整治提升,以延安寶塔山為代表的革命舊址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28.9萬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不僅如此,紅色旅游帶動了陝西的蘋果、畜牧等產業發展,培育出的“延安蘋果”“峁疙瘩”等一批農產品品牌,帶領著村民走上鄉村振興“快車道”﹔革命文物主題文化創意產業相繼推出20類數百款文創產品﹔建成“紅色筑夢”眾創空間、創新科技產業園和南泥灣359創業基地,革命文物持續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與《陝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銅川市陝甘邊根據地照金革命舊址保護條例》等共同構建起省市兩級革命文物保護法治基石。”陝西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同志表示,該《條例》出台,為保護好、利用好以延安為代表的陝西革命文物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是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的法律保障。

  “我們將運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以及陝西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等平台,依法把陝西的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陝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文利表示,要大力推動《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的貫徹落實,讓革命文物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體現出更大的時代價值。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16日 18 版)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