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一方水土

安康道情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光影”故事

本報記者 方敬堯文
2021年10月31日09:39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安康道情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光影”故事

每次演出前,唐章根都會將要用到的皮影提前挂好。

唐章根(右一)與道情皮影愛好者交流。

皮影戲中的道具龍。

唐章根在精心制作皮影。

唐章根的妻子閑暇時也會唱幾句道情皮影。

唐章根在演出中。

  咚咚隆咚鏘……加上渾厚的唱腔,皮影戲《薛丁山征西》正在安康市漢濱區張嶺社區公益惠民演出。幕布上,一個個皮影人物或勒馬徐行,或縱馬奔騰。

  一塊空場地,一口木箱,一塊白色幕布,就是一台皮影戲的舞台。像這樣的皮影戲,在安康南北二山、漢江兩岸,從未間斷。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不斷地加工完善,形成了富有安康地域特色的皮影戲——安康道情皮影戲。

  追尋 道情皮影的前世

  清朝乾隆年間,安康漢濱區恆口鎮有一名叫賴世魁的貨郎常去關中挑著擔子賣貨。他愛好戲曲,閑了就在西安碗碗腔皮影戲班學習拉皮弦、敲漁鼓、耍皮影。

  在學習中,賴世魁發現了獨特的漢調二黃,其圓潤婉轉的唱腔,和秦腔、碗碗腔戲曲的渾厚有著鮮明的對比。於是,賴世魁把漢調二黃、秦腔和碗碗腔三種戲曲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皮影戲唱腔。有事沒事的時候,賴世魁就哼唱幾句,左鄰右舍都覺得他的戲曲悅耳動聽。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跟著賴世魁唱新皮影戲,他的名聲也大了起來,四裡八鄉凡是家有婚喪嫁娶的事,都會請他唱上一曲。

  有一年,旬陽市蜀河鎮的鄉紳請他唱戲迎接一位高官。因為演奏有笛子、鐘鼓、皮弦、漁鼓等樂器,賴世魁表演的皮影戲,音樂優美動聽。高官聽后贊賞有加,問道:“此為何劇種?”一時間無人能答,就連班頭賴世魁也答不上來。高官便說:“我看此戲,演奏樂器頗有道教風格,又是在安康形成,不如就叫安康道情。”自此之后這個劇種便有了正式名稱——安康道情。

  后來賴世魁組織班社,結合安康風土民情和當地音樂,形成了以特種樂器伴奏、演唱方法、板式結構、旋律走向等有別於秦腔的獨特藝術,且風靡當地。一時間在安康地區就有20多個道情班社,並在漢濱區民間進行表演,逐漸輻射周邊地域。

  新中國成立初期,安康涌現出了一批新的班社和藝人。1956年,陝南道情皮影老藝人張子成在安康恆口農業社成立了文藝俱樂部,首次試排了道情戲《三進士》。此后,安康漢劇團的專業文藝工作者向他們學習,把道情皮影搬上了戲曲舞台。

  1959年,陝西省戲曲學校設立道情班,為安康道情劇種培養新生力量,同時安康劇團試排《隔門賢》等劇目,將安康道情搬上戲曲舞台。

  安康道情戲的腔調幽雅細膩,悅耳動聽,加之劇目豐富、格律整齊,善於抒情。特別是每段唱腔之后大多有合聲放腔(俗稱“喊簧”),悠揚別致,頗受群眾歡迎。唱腔板式分二流、安板、代板、尖板、播子、滾白等16種,以“硬音”(花音)和“軟音”(苦音)兩種唱法為主。

  安康道情戲常用的曲牌有20余種,光緒年間由恆口道情藝人楊天才增加了嗩吶,后又見西安桄桄戲(現今秦腔)班子使用板胡音色頗佳,遂添入伴奏並傳於后人。伴奏樂器的變化,也是道情戲成為安康地方劇種的標志和其個性特征之一。

  探訪 道情皮影的今生

  家住安康市高新區張嶺村78歲的唐章根,是安康目前道情皮影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

  唐章根是土生土長的安康人。早在12歲的時候,唐章根就跟隨父親開始學習道情皮影,傳統道情的各種曲牌、板式深深印刻在了少年唐章根的心裡。在道情皮影表演時,作為“主旋律”承擔的“皮弦”,以及作為搭檔“反調”的板胡,是最重要的兩種樂器,而這正是唐章根最拿手的。

  “皮影箱子,是道情皮影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一個完整的皮影箱子內包含了400多個皮影頭茬和80多個各類影身,還有桌、椅、殿、帳、花草、山石、古洞、飛禽、走獸、兵器、雲朵等道具。”唐章根說。

  唐章根從15歲起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皮影雕刻。獨特的家庭氛圍和從藝經歷,讓唐章根成長為一名集皮影制作、器樂伴奏到表演主唱於一身的綜合性道情皮影研習者。

  “雕刻一張皮影,從選皮制皮、描稿走刀到染色組裝,要經過二十多道制作工序,最快也得3天時間。冬天天氣冷時,一件影人做成需要1個月的時間。”說完,唐章根從一個老木箱子裡拿出一張皮影,各類道情劇目所用到的人物、動物、布景,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都印在他腦子裡。

  “安康道情皮影是融合了文學、音樂、手工藝、民俗的綜合藝術。單就皮影的制作來講,就需要影人工匠熟練掌握民間繪畫、剪紙、雕刻、彩繪、油漆、扎制等技術。”唐章根說。

  唐章根這一刻皮影就是60多年。唐章根用料講究、工藝精湛,做出的皮影人物栩栩如生,文化館、戲班子都喜歡找他刻皮影。2010年唐章根成立了安康道情皮影班社,平均每年要演出百余場,他的道情表演被眾多的觀眾接受與認可。

  隨著道情老藝人的減少,很多道情劇目、曲牌、板式也隨之遺失,像“褡褳(音)”“滾白”“撩子”這些最具道情特色的板式,唐章根已經成為了碩果僅存的擅長者。2016年唐章根被陝西省文化廳評定為省級非遺傳承人。

  說到“安康道情”傳承時,唐章根幾次落淚。他動情地說:“我今年78歲了,作為我們在世的這一代,咱要把責任盡到,如果沒有把老前輩傳授給我們的技藝傳承下去,實在愧對老前輩,也愧對這個時代。”

  讓唐章根欣慰的是,在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安康道情皮影戲被搬進課堂,他經常被邀請進入初中、高中校園對學生進行指導,在新時代青少年心中種下一顆安康道情皮影戲的種子。

  現在唐章根已經收下石維奎等3個年輕的徒弟,正盡心教授他們唱道情、拉樂器、刻皮影。“我們在師父面前抱一個謙遜的態度學,在下面去抱一個認真的態度傳,我們要盡量地把這個藝術傳承下去。”石維奎說。

  “別看七八個人的后台,一個人的演唱,三個竹棍加一張牛皮,這看似簡單,但裡面包含的東西太多太多。”唐章根對徒弟們說,“亮子(皮影舞台)那點大個地方,也有文有武,也有規矩。”

  “近年來,安康市漢濱區文化館在非遺項目傳承與保護方面投入相當大,上級主管部門有專門的資金用作非遺傳承的活動經費。2020年5月以來,我們有固定時間在漢濱區文化館藝苑廳義務排練安康道情皮影戲,讓更多的人了解安康道情、熱愛安康道情。同時還以傳承人口述的形式,對漢濱區安康道情皮影戲項目的歷史淵源、操影和唱腔特色、影卷收藏等情況進行了全方位的收錄。”安康市漢濱區文化館非遺部主任年靜說。

  傳承 片影之中的魅力

  用光影在方寸之間演盡世間百態,安康道情皮影戲在幕布前擁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而退出了幕布的皮影人物,雖然靜靜地躺在木箱子裡,卻也因浸透著工匠的心血,似有著靈動的生命力。

  全國各地的道情皮影戲很多,但是安康道情皮影戲的音樂裡有許多“秦腔味”:唱腔的“代板”“尖板”“滾白”等似秦腔﹔板式名稱如“安板”“二流”等和秦腔叫法相似﹔武場面使用樂器如“暴鼓”“堂鼓”“道鑼”“鐃鈸”“小鑼”“梆子”與秦腔如出一轍。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安康移民甚廣,移民和當地群眾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的語言、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等,互相借鑒和滲透,逐漸演變成一種新的風格。安康道情皮影戲裡吸收了南北交融的思想文化,如戲中喜慶場面插入一段“花鼓調”,使用一段“八岔調”曲牌,借用姊妹藝術如漢調二黃曲牌“大開門”“小開門”等。

  安康道情皮影戲唱腔屬於板腔變化體,硬腔類有11個板式,軟腔類有12個板式,絲弦曲牌48首,嗩吶曲牌17首,打擊樂中動作鑼鼓點26個,起板鑼鼓點4個。其他如打擂、比武鑼鼓點11個。語言以安康城區方言為基礎,按其不同行當加以人物化、戲曲化的夸張,道白有韻白、散白,文武場面的樂器有10種。

  安康道情皮影戲是具有安康鮮明特色的藝術形式,是藝人在學習借鑒關中秦腔藝術的基礎上,將安康的本土文化融入而形成的,因而安康道情的唱腔具有既高亢激越,又細膩委婉的特點﹔再配以皮弦和漁鼓筒等樂器,使得安康道情別具一格,獨領風騷,形成了具有安康地域特色的獨特戲曲藝術。

  在安康市,群眾有婚、喪、喜、慶等重大事情時,總是要請皮影班社演出。“全區已經命名非遺項目傳習所219個,作為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要的是把這門技藝傳下去。在下一步發展中,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用手藝帶動周邊群眾發家致富。”漢濱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蔣典軍說。

  近年來,安康市漢濱區充分發掘非遺產業、手工技藝能人,開展“非遺助力扶貧”,帶動貧困群眾學技學藝,設計特色非遺文創產品,謀求產業發展,為群眾拓寬增收之路。

  “陝西省是一個文化大省,並且正在向文化強省邁進。要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和大形勢下,促進非遺技藝的進一步提升,推動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陝西省文化館副館長杜俊杰說。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