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做樂教適教善教的新一代“筑夢人”

“我就在貧困地區長大,這裡的孩子更需要年輕教師!”10年前,大學畢業的張莎莎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機會,回到家鄉,扎根在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陝西省安康中學。
10年裡,張莎莎先后被授予省、市“教學能手”稱號,獲得“模范班主任”“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無悔”和“感恩”是她從教10年來,和學生們聊得最多的話題。
出生在安康市大同鎮普通農家的張莎莎,曾因貧困險些輟學。“莎莎是個學習的好苗子,不能耽誤了孩子!”小學四年級時,語文老師和父母的一番談話,改變了張莎莎的人生——她的生活得以從放學后忙不完的“割豬草”轉為在桌前溫習功課,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然而好景不長,父親的病重再次給張莎莎的求學之路蒙上陰影。經濟拮據,加上父親需要照顧,在城裡讀初二的她不得不面對“回到農村”的選擇。張莎莎清楚記得,就在她遞交轉學申請時,班主任王功安老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家裡有什麼困難,你和我說,學校和老師幫你解決,城裡的教學資源可不能這麼丟了。”王老師發動同學捐款,還幫她申請到了相關資助和學費減免,並和她母親多次溝通,張莎莎得以留在原校念書,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安康中學高中部。
轉瞬間高考在即,張莎莎再次陷入憂慮:家裡經濟困難,自己會不會因為付不出學費而與大學失之交臂?班主任劉詩勝看出她的煎熬——“你知道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嗎?讀師范大學可以免學費,還有生活補助。我看你性格穩重、做事認真,很適合當老師。”
“每每最艱難的時刻,都是老師讓我感受到了溫暖,再次找到堅持下去的勇氣。”高考結束的張莎莎做出了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擇——報考國家公費師范生。2008年7月,被陝西師范大學順利錄取的張莎莎,踏上了公費師范生的求學之路。
大學期間,因成績優異屢獲獎學金的張莎莎得到了去深圳等大城市的實習機會,並受到多所學校青睞,但她從未動搖過:“哪都不去,就等安康的學校來招!老師是我的‘貴人’,我要給更多的窮孩子當‘貴人’。”
2012年7月,張莎莎如願回到母校安康中學任教。10年裡,張莎莎用過硬的教學水平和育人初心,得到了同事、學生和家長的認可。而她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所教的每一個孩子培養成才,“尤其是那些身處困境的學生,要讓他們在今后更好地做人、更有尊嚴地做事。”
2014年,張莎莎帶領學生沖刺高考。班裡的學生李可(化名)家境貧寒、刻苦努力,卻不幸在高考體檢中查出肺結核,被迫休學。這是張莎莎所帶的第一批高三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是她對學生們的承諾。
正在李可陷入迷茫時,張莎莎出現在了病房——“沒關系,我們還有時間!”張莎莎定期跑醫院,鼓勵李可積極接受治療,帶來各科資料、試卷,輔導李可繼續復習。經過努力,李可最終考取了心儀的大學。
“以前,在我遇到困難時都是老師幫助我,今天我也幫學生圓了夢。”張莎莎說,這正是自己回鄉任教的初衷。2018年9月,孩子還小的張莎莎又主動申請去安康第二中學支教,改善那裡師資力量薄弱的狀況。“山區的孩子更需要關心、呵護。”在她的培育和影響下,學生們的成績大幅提升,支教任務圓滿結束。
在張莎莎眼裡,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老師用愛心為她搭建成長平台、用耐心去引導她盛開的方向、用真心去陪伴她所有的成長,“隻有以心靈滋潤心靈,用真誠和理解喚醒每一個心靈,才能終成山花爛漫時。”
張莎莎的化學課講得深入淺出,嚴謹的板書也讓學生們印象深刻。班裡的化學課代表張修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成為像莎莎老師一樣的人民教師,是很多同學的理想。
人民教育家於漪說過“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這也是張莎莎記在心裡的話。每天她晚睡早起,盡可能吃透教材、熟悉課程標准、研讀優秀教案,備好每一節課。她還借助學校的集體備課、師徒結對平台,向有經驗的前輩虛心求教,不斷優化和改進教學設計、磨礪教學技巧。
熬夜多了,張莎莎的頭發一縷一縷地掉。幾年時間,她不僅攻讀完成了在職教育碩士,還借助中國大學慕課平台重溫《無機化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並投入雙語教學、競賽輔導的學習積累中。
除了自己不斷學習、鑽研教學,張莎莎還經常向學生講起自己的成長過程,鼓勵優秀的學生積極報考師范專業,做樂教、適教、善教的新一代“筑夢人”。“每每看到有學生因為知識改變了命運,就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我的腳步就不會停歇。”張莎莎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