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調查顯示,當遭遇不公平時,選擇“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的居首位——

人民群眾對法治信心十足

本報記者 史志鵬
2022年11月21日09: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前不久,法治題材電視劇《底線》熱播,其中不少故事由真實案例改編。該劇一經播出,收獲了眾多觀眾喜愛,掀起了一股“追劇學法”的熱潮。這從側面也反映出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法治的關注與期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基礎。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筑牢法治根基。

  近年來,中國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斷完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普法規劃。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和成效,讓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心越來越足,“遇事講法、遇事找法”成為普遍共識,法治社會的基礎日漸穩固,一個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正向我們走來。

  

  讓大家感受到公平正義

  “真沒想到在公園裡能見到法庭!”適逢周末,天津市津南區的王先生帶著小孩到海河故道公園游玩,接受了一次法治文化熏陶。

  “我們依托海河故道公園打造了民法典長廊,將眾多法治文化元素點綴其中,營造出濃厚的法治氛圍。”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劉振清介紹,長廊分為12個篇章,涵蓋114個民法典知識點、近60個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典型案例,還設置了模擬法庭、掃碼視聽等供市民互動體驗。

  站在“民法典伴隨一生篇”展示牆前,一張法律年齡權利義務對照表吸引了王先生的目光。“0-1歲、1-6歲、14-16歲……不同年齡階段的權利義務一目了然,民法典真的是守護我們一生!”王先生說,這種呈現形式很用心,便於大家理解。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民法典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對於司法機關來說,除了宣傳具體條文,更要辦好群眾身邊的每個案件。

  繼承糾紛是家事審判的常見案由,不僅涉及財產關系,也關乎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風尚。2021年2月,津南法院公開宣判了一起繼承糾紛案件。該案難點在錄像遺囑的效力認定。“民法典實施前,我國繼承法並未對錄像遺囑作出單獨規定。在認定先前錄好的錄像遺囑效力上確有爭議。”承辦法官朱曉輝說,結合本案實際及民法典規定,合議庭最終仍尊重立遺囑人的真實意願,對在民法典實施前錄制的錄像遺囑有效性進行了合法認定。

  “這是天津首例適用民法典判決錄音錄像遺囑有效案件,實現了情理法的有機融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朱曉輝表示。

  “法治的根基在於人民。隻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劉振清說,一件件鮮活的案例是最好的法治教科書,“我們會繼續把群眾關心關注的案子變成法治公開課,讓大家感受到公平正義,讓老百姓更相信法律。”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比率是多少?哪些領域的敗訴率偏高?司法建議反饋率如何……”督察組成員仔細翻閱卷宗,不時詢問。

  在發現部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時不熟悉訴訟程序、証據規則,陳述、答辯、辯論針對性不強時,督查組建議:“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積極出庭應訴,做到出庭又出聲,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才能讓老百姓真正‘解心結’。”

  這一幕發生在今年7月,中央依法治國辦督察組對雲南省開展市縣法治建設工作督察。同時被督察的還有其他7個省份,督察重點之一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情況。

  隨著公正司法與依法行政的大力推進,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認同感明顯提升。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社會心態調查綜合分析報告顯示,當自己或者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時,選擇“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的居首位。

  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今年年初,在北京市朝陽區某企業上班的李先生與單位發生了糾紛,來到東億法律服務中心。

  “入職后,公司長期不簽勞動合同、變相辭退員工,咋辦?”

  面對李先生的困惑,北京平商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進行了耐心解答。“我們對本案中的法律問題逐一分析,為李先生提出權利救濟方案,包括如何收集並固定証據、依法和公司談判、提起勞動仲裁等。”平商律所主任陳波說。最終,在律師團隊的建議下,李先生獲得勞動仲裁庭支持,維護了自己合法權益。

  東億法律服務中心由東億國際傳媒產業園和平商律所共同設立。每周,律所都會為園區企業及其員工提供公益性法律咨詢服務。一天,園區某公司員工張某急匆匆來到中心,“我帶著小女兒去幼兒園接大女兒放學,結果打球的王某不小心傷害了小女兒,王某和幼兒園都有責任嗎?”

  “王某作為侵權人應承擔侵權責任。作為場所管理者,幼兒園如已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就無需承擔侵權責任。”接待律師說完,又開始對賠償范圍進行講解。

  中心成立2年多來,類似這樣的“法律義診”有很多。“我們還積極與周邊社區共建法治社區,為居民開辦法律專題講座,開展免費法律咨詢。”陳波說。

  在陳波看來,建設法治社會,對群眾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過一系列的法律講座、法律義診,有助於增強人們權利義務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

  “感謝法援中心和韋律師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提供法律服務,現在工資全部要回,經濟補償金也拿到了80%。”去年7月,因承辦一起拖欠職工工資的案子,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韋金雨收到了職工代表送來的錦旗。

  對維護困難群眾合法權益,韋金雨向來上心。有一次,她辦理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受援人聶某因交通事故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人24小時照顧。雖最終勝訴,可被告人無執行能力,聶某無法獲得實際賠償。

  “肇事者一分沒賠,我要照顧愛人無法工作,現在她沒有醫療費,孩子沒有生活費,父母也需要住院,真的很無助。”判決下來后,聶某丈夫哭著對韋金雨說,“家裡真的好困難。”

  有朋友得知這一情況后,對韋金雨說:“沒生活費也要找你,你幫得了這麼多嗎?”

  韋金雨不這麼想,在她心裡,“被當事人找是因為信任,能幫一點是一點。”隨后,她急忙向當地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到社區了解聶某家庭狀況。一個月內,8萬元國家司法救助金發到了聶某手中。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離不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如今,律師、公証員、司法鑒定人、仲裁員、人民調解員等法律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法治社會的根基進一步夯實。

  講好中國憲法和法治故事

  2021年,“八五”普法正式啟動。各地各部門創新形式,推動普法走深走實,公民法治素養日益提升,全社會的法治信仰之基越筑越牢。

  “哎喲,辦啥事情要依法呀,哎喲要依法,遇到事情要找法呀哎……”在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一曲“法治花兒”演唱完畢,引來台下陣陣掌聲。

  “花兒”是中國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要讓法治宣傳教育家喻戶曉,人人聽得懂、學得進、記得住,何不借助民歌?基於這個創意,城北區司法局探索採用“法治花兒”“法治快板”等形式普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伽師縣鐵日木鄉幸福村,人們都知道村民圖爾蓀·買買提家中有個“法治文化大院”。走進大院,海報標語、報刊宣傳欄、法治圖書角等法治元素隨處可見。

  圖爾蓀愛學習、遇事講法律。2020年,他申請把自家院子打造成“法治文化大院”,帶領村民一起學法。從此,院裡長凳上時常坐滿了學法的村民,大院成了幸福村的普法窗口。現在,圖爾蓀被縣裡評為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村民們也都養成了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

  憲法是什麼“法”?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為啥叫“五四憲法”?草案初稿為何稱為“西湖稿”?……今年9月,揣著諸多疑問,100多名浙江杭州的小朋友走進位於西子湖畔的“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

  在這裡,孩子們了解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的光輝歷程。“我們在現場進行了知識問答,並為聽得認真、答得准確的小朋友發放紀念品。”陳列館宣教部講解員沈雙匯說,通過聆聽講解、體驗憲法宣誓、欣賞影視作品等形式,孩子們對什麼是憲法、憲法規定什麼等有了基本認知。

  “當年毛主席率領憲法起草小組來到杭州西湖,度過77個不眠之夜,終於完成了草案初稿。1954年新中國首部憲法的誕生多不容易啊!”一名小朋友參觀后在日記中寫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我們一定要做尊崇憲法維護憲法的新時代好少年!”

  沈雙匯介紹,不止青少年,來陳列館參觀學習的各級領導干部也越來越多。目前,浙江省共有6900余個單位的黨員干部走進陳列館,參觀人數超61萬人次﹔2380余批次、8萬余名國家工作人員在此進行了庄嚴的憲法宣誓。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是重中之重。作為一線憲法宣傳工作者,沈雙匯深感使命光榮:“我們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開展好憲法宣傳教育工作,持續講好中國憲法和法治故事。”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