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修改省級地方性法規32件,審查批准設區的市法規43件,涉及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修復、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

用法治方式加強黃河保護(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本報記者 倪弋
2021年08月19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法治方式加強黃河保護(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核心閱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開展黃河保護立法,是黨中央部署的重大立法任務,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今年4月,《黃河保護立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發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為推動全社會進一步擴大以法治方式保護黃河的共識,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舉辦,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加強黃河保護立法”為主題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1年宣傳活動日前在陝西啟動。

黃河在陝西省境內全長719公裡,流域國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分別佔陝西的65%、76%、87%,陝西省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方面具有較強典型性。如何用法治方式加強黃河保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記者對黃河流域陝西段進行了實地探訪。

核心和關鍵在“水”

加大流域水資源保護力度

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灃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一級支流。在灃河金灣濕地,站在灃河大橋上眺望,河面碧波粼粼,兩岸垂柳依依,白鷺、黑鸛等鳥類在河洲躍動嬉戲,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盡收眼底。

然而,曾經的灃河卻是另一番景象。“我在灃河邊上長大,在上世紀80、90年代,灃河就像一條排污溝。”陝西省環境保護公司總經理王團安回憶,以前灃河兩岸雜草叢生、垃圾遍地。

2014年灃河綜合治理項目啟動,以“柔性治水、生態治河”為理念,將河流治理與水污染防治緊密結合,同時堅持以自然河流和人工渠系為骨架,隨彎就彎,不截彎取直,讓河水自然奔流。在灘區治理上,保留河道原有高灘和深潭等地形風貌以及原有樹木,利用河流自然形態打造生態節點。

去年,灃河南岸還建成了灃河全指標水質自動監測站,每4小時自動監測一次水質情況,監測數據會實時上傳到國家相關平台。監測站建成投入使用以來,灃河水質長期穩定達標,各項指標都滿足地表水Ⅱ類要求,較2016年提高了兩個水質類別。

《黃河保護立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中規定,有關工業企業應當實施用水計量和節水技術改造,在工業園區開展企業間串聯、分質、循環用水設施建設。保護黃河流域水資源,一些企業進行著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陝西省韓城市的龍鋼集團,隻見一個長方形蓄水池清澈見底的水面下,顏色各異的錦鯉在成群游動,這池清水正是從生產污水淨化而來。龍鋼集團總經理劉安民介紹,龍鋼集團建設了處理能力為每小時3000立方米的綜合水處理系統,採用混凝、沉澱、過濾、軟化等物理化學方法處理廢水,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水零排放”的生產目標。

聚焦“水”這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陝西省人大修訂了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加強統籌指導、審查批准了榆林市無定河流域、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和榆林、西安等市節約用水條例。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小燕介紹,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已制定修改省級地方性法規32件,審查批准設區的市法規43件,涉及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修復、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

水沙關系調節是“牛鼻子”

推進退耕還林、水土保持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泥沙含量高、治理難度大,水害嚴重。

“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症結所在,抓住水沙調節這一‘牛鼻子’是治理要害所在。”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政法局副局長歸帆認為,水沙調節的關鍵在於治理水土流失,依法推進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是重要舉措。

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地處陝北黃土丘陵殘塬溝壑區,全縣總土地面積1985平方公裡,其中水土流失區域面積高達1897平方公裡。當地如何進行水土保持?

記者來到延川縣賈家坪鎮馬家灣村,想象中的深溝高壑並未出現。站在馬家灣大型淤地壩上望去,隻見山坡上植被蔥蘢,山下田地平整,田地裡的作物長勢喜人。“建這座淤地壩之前,在山兩邊的深溝中,河水裹挾著泥沙奔涌而下,后來通過打壩淤地,將暴雨帶來的洪水攔住,把泥沙沉積下來,水流走后就形成了壩田。”延川縣水土保持隊隊長任宏祥介紹,當地流傳一句農諺——“打壩如修倉,攔泥如積糧,村有百畝壩,再旱也不怕”。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淤地壩,從源頭上封堵了向下游輸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匯集和通道處形成一道人工屏障,起到“溝裡筑道牆,攔泥又收糧”的作用。據統計,陝西全省累計建成淤地壩3.4萬座,佔全國總數一半以上,淤地86萬畝,攔泥58億噸,年增產糧食3億公斤。

《黃河保護立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中規定,開辦生產建設項目的生產建設單位及施工等參建單位應當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嚴格執行經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黃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黃河流域管理機構應當定期組織開展生產建設活動水土保持監管,督促相關單位或者個人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責任。

除了攔沙淤地,退耕還林對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樣顯著。“陝西省多年來堅持退耕還林、進行水土保持,出台的數十部地方性法規中,對此都有明確規定和制度保障。依法治理,讓黃河流域陝西段實現由黃變綠,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裡,植被覆蓋度達到60.68%,年均入黃泥沙量從2000年之前的8億多噸降至如今的2.7億噸。”劉小燕說。

濕地是最大的“濾水池”

從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轉變

“黃河濕地能充分保護和利用黃河流域珍貴的水資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教授王逸群說,濕地是最大的“濾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淨化水質並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水源。黃河屬於資源型缺水河流,因此,通過保護濕地生態來積蓄水資源意義重大。

“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黃河濕地已經成為中國候鳥南北遷徙的主要驛站,也是中西部候鳥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在陝西黃河濕地合陽段夏陽瀵濕地生態修復實驗區,陝西省合陽縣自然資源局局長姚旺輝指著遠處一處林子說,每到春暖花開時節,合陽洽川濕地的鳥林觀賞區裡,大鴇、黑鸛等數萬隻珍稀鳥類雲集於此。

姚旺輝全程見証了這片濕地從曾經亂佔亂建、村庄垃圾隨意傾倒的“臟亂差”,變成如今鳥類棲息的“寶地”。2015年,合陽縣政府開始整治該片區域,實施了退耕,限種蓮菜、限養魚,還濕地、還蘆葦、還水面的“一退二限三還”資源清理活動,之后將魚池和蓮池之間的田埂進行清理,形成了2400畝濕地水面。

此后,通過種植蘆葦、香蒲等濕地植物進行濕地植被恢復﹔通過栽植國槐、柳樹等實現鳥類棲息環境修復﹔通過引水回灌濕地和水岸修復對濕地環境進行治理,逐漸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

《黃河保護立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中規定,在黃河干流和支流水源涵養區,禁止佔用或者改變河湖、濕地用途,禁止開(圍)墾、填埋、排干河湖、濕地,禁止截斷河湖、濕地的水源,禁止在河湖、濕地管理范圍內從事採砂、採礦、取土等破壞河湖、濕地的活動。

近年來,陝西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加強地方立法和人大監督工作,推動在黃河灘涂濕地保護區實施退耕還濕項目,建設綠色生態屏障。

去年,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在開展執法檢查中,與省政府相關部門組成暗訪組,增加隨機抽查比例,完善重點污染源“清單式抽查”。引入第三方評估,委托當地有關院校和研究機構進行。對執法檢查組指出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回頭看”。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還建立了省人大常委會環境資源保護立法監督專家庫,充分發揮環保咨詢專家專業特長和研究成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會診把脈”。在全國人大代表、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方蘭看來,黃河保護立法,主基調是保護和治理。保護和治理是前提、是基礎,隻有保護好黃河、治理好黃河,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才談得上高質量發展。

《人民日報》( 2021年08月19日 第 18 版)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