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白河:鄉村振興中的新“三比”

本報記者 張斌峰 秦驥 通訊員 汪銀春
2021年08月16日10:09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白河:鄉村振興中的新“三比”

在蔥綠的群山間,“彩虹路”顯得格外美麗。資料照片

7月28日一大早,白河縣構朳鎮東坡村村民沈明奎就爬上離家不遠處的一面山坡開始巡林。漫山透綠,清風徐徐,沈明奎仔細地查看著一棵棵樹木,把枯死的樹枝除掉,看到有病虫害就用手機拍下來。每個月,他有20多天都要來到這裡。

“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看護好這片林子,就是看護好自己的家。作為護林員,這也是我的工作。”沈明奎說,“看到村子越來越美,來的人越來越多,我就感到高興。”

白河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產業升級、新民風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打造美麗村庄

從比“收益”到比顏值

東坡村距離白河縣城隻有25公裡,景色秀麗,有千年銀杏、響水岩瀑布、千佛洞等優質景點。但長期以來,由於交通不便,村民難出去,外面游客難進來。

“由於破損嚴重,且路面窄,車輛行駛非常困難,我們村的農產品根本運不出去。從村上到集鎮,要過三條河,河上都沒有架橋,河水直接從路面流過去。夏秋多雨時節,河水漲起來,交通就斷了。”東坡村黨支部書記劉漢澤談起當初村上的發展困境,記憶猶新。

2019年初,一條嶄新的柏油馬路從構朳鎮通到了東坡村。“以前我們到集鎮得1個小時,現在十幾分鐘就到了,也不用擔心降雨造成交通中斷。”劉漢澤說。

16公裡長的構坪路上,中間的交通標志線不是常見的白色,而是紅黃藍三色交織在一起,像一道亮麗的“彩虹”,隨著公路蜿蜒盤旋,在蔥綠的群山間顯得格外醒目。驅車行駛在構坪路上,不時可以看到有游客在路邊拍照留念。

“‘彩虹路’已經成為許多游客來白河旅游的打卡地。”白河縣文旅廣電局相關負責人說。結合打造東坡千年銀杏景區,“彩虹路”以銀杏樹為行道樹,構成一道特殊的景觀。

在東坡村,美麗的不僅僅是道路。干淨整潔的安置小區、綠樹紅花環繞的文化廣場、飛珠濺玉的瀑布、高聳挺拔的銀杏,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打卡。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這裡游人如織,生機勃勃。

在東坡村經營百貨店的村民柯紅楓告訴記者,隨著游客增多,店裡生意越來越好了。

“以前,大家的土豆、紅薯賣不出去,許多都放壞了,現在基本不愁銷路了。以前,村民和外村比看誰地裡產的東西多,收益大。現在,我們比的是看哪個村子更美麗。大家都意識到美麗不僅僅是外表,更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趙明港說。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白河縣新修和改建提升農村公路48公裡,接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突出抓好農村改廁改圈、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大力推進鄉村淨化、綠化、美化、亮化,打造一批美麗宜居示范村。巴山雲智能民宿建成運營,構朳東坡村、倉上天寶村被評為陝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天寶梯彩農園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旅游蓬勃興起。

促進產業升級

從比“苦干”到比能干

7月29日,麻虎鎮金銀村。陽光燦燦地照著,在連片的水田上映出一片金黃。村民郝萬坤看著在荷葉、水草間泛起的一個個水泡,臉上洋溢著幸福和喜悅。“這裡水質好,環境好,非常適合養小龍蝦。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2018年,在外務工15年后,郝萬坤回到家鄉。“在外面雖然收入高些,但花費也大,就想著回鄉干點啥。”經過一年多的考察和思索,他把目光放在了金銀村河邊的水田上。

“以前,大家在水田裡主要種蓮菜,收益低,而且每種兩年就得休田兩年,造成田地浪費。但這裡緊挨著河,土地也比較平整,發展活水養殖很有優勢。”郝萬坤說。2019年3月,他流轉了120畝水田,開始養殖小龍蝦。“一畝水田每年可以產400斤小龍蝦,每斤大約可以賣25元,比種蓮菜效益好多了。”

嘗到“甜頭”的郝萬坤並不滿足既有收益。今年,看到蓮菜價格上漲,他開始在水田裡種植蓮菜。“蓮菜是秋季收獲,而那時基本不捕蝦了。蓮菜還能淨化水質和遮陽,蝦肥也有利於蓮菜生長。”

現在,郝萬坤又開始嘗試牛蛙和小龍蝦共養。下一步,他准備通過推出垂釣等項目,發展觀光漁業。

麻虎鎮十裡村村民石前榮2017年建起了紅薯加工廠,生產薯粉、粉條、粉絲,通過全自動流水線,每年加工銷售紅薯超過150萬公斤。“以前,由於保存期短、銷售不暢,大家種植紅薯的積極性不高。有了加工廠,大家再也不愁銷路了。同時,我們也引導群眾種植紅薯新品種,提質增效。”麻虎鎮黨委委員田光榮說,“過去,大家都是比誰肯苦干,現在大家比的是誰能干、誰會干。”

白河縣在農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著力發展提升現代農業。今年以來,全縣新建和改造提升標准化茶園1.3萬畝,改造木瓜、核桃等經濟林2.5萬畝,培育3個木瓜示范園、1個市級核桃航母園﹔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家以上,生豬存欄穩定在19萬頭。做好“農業+”融合文章,積極開發功能性農產品和休閑、生態、文化、創意、體驗等現代農業新功能,探索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同時,鼓勵支持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不斷發展壯大“歸雁經濟”。

推動民風建設

從比“面子”到比精神

7月29日6時,茅坪鎮茅坪社區居民舒澤榮吃過早飯后,就打開家門,開始一天的營業。她的百貨商店,就在她家一樓。

不時有街坊鄰居走進來,一些人是來買日常用品,更多的人是來找舒澤榮聊天。在茅坪社區,無論是年齡比她大還是比她小,大家都習慣叫她“姐”。這個稱呼裡,含著親近與信賴。

在茅坪社區甚至茅坪鎮,舒澤榮是公認的“模范”和“好媳婦”。1996年結婚后,丈夫經常外出打工,照顧公公婆婆的重擔落在她一個人肩上。有了兩個孩子后,她又擔起撫養孩子的擔子。除了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外,她還得種地、養豬、開商店。20多年來,她勤勞持家,沒有和公公婆婆紅過臉、吵過架,還經常參加村裡的各項活動,為大家的事情出力使勁。在她臥室的桌子上,放著厚厚一摞獲獎証書——“優秀共產黨員”“好媳婦”“文藝活動優秀分子”“優秀家長”……有的是村上發的,有的是鎮上發的,還有的是縣上發的。

“以前,大家羨慕的是誰家富裕,誰家孩子有個好工作。現在,大家羨慕的是誰家上了‘紅榜’,誰家因家風好或者產業發展好被表彰了。”茅坪鎮黨委副書記何超說,自從開展新民風建設,大家的觀念變了。除了婚喪嫁娶,大家基本不再請客吃飯,也沒有了高額的“份子錢”,婚禮和葬禮餐桌上都是家常菜。參加文化活動的人多了,打麻將的人少了﹔發展產業的人多了,街上閑轉的人少了﹔尊老愛幼的人多了,不賢不孝的人少了。

7月29日下午,在茅坪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多功能活動室,茅坪鎮民族藝術團團長楊光榮正與姐妹們排練節目。“我們每天都來排練,早上有40多人參加,下午有20多人。排練文藝節目,既鍛煉了身體,又溝通了感情。文化生活豐富了,大家的精氣神也足了。”楊光榮說。

自2017年3月開展以“誠、孝、儉、勤、和”為核心的新民風建設以來,白河縣122個村(社區)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建立了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通過舉辦100余場次“集中升學禮”“集體喬遷禮”,節約人情消費支出約4000萬元。該縣把移風易俗作為優先享受政策的重要參考,讓踐行者嘗到甜頭、違反者付出代價,樹立鮮明導向。現在,“婚喪簡辦、小事不辦”在白河城鄉已經成為一種風尚。

在白河,鄉村振興改變的不僅僅是農村地區的面貌,還有廣大群眾向上向善的精氣神。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