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

2020年10月19日06: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

創新獎(共25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樹友

男,漢族,46歲,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主要事跡

為了讓笤帚苗這一傳統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馬樹友立足當地笤帚苗產業發展現狀,創新組織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帶領群眾找到了一條發展笤帚苗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的新路子。他深入調研,跑遍全旗每一片種植基地、每一個加工企業、每一戶加工戶。他研究市場規律,從創新良種推廣方式入手,解決了笤帚苗原苗產量低的問題﹔他認真分析市場供給,創新產品研發方式,實現了笤帚苗就地加工轉化增值。目前,他已將全旗8萬農牧民帶動到笤帚苗產業鏈上,佔全旗農牧民總數的1/5以上。巴林左旗笤帚苗產業已經帶動4459戶、9363名貧困人口實現人均年增收4800元以上。

韋永勝

男,漢族,39歲,中共黨員,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坪壩村第一書記(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韋永勝創新踐行“三三聯動”,抓黨建促脫貧,使村黨支部的凝聚力顯著增強﹔探索踐行“四點半課堂”,20余名農村留守兒童加入學習,志智雙扶成效顯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改擴建公路22公裡,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引領群眾走出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建立壯大了集體經濟組織﹔探索踐行鄉村社會治理,工作成績得到干部群眾的一致認可。2018年,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坪壩村整村脫貧﹔2019年,坪壩村獲市級“文明村鎮”稱號。

旦增稱來

男,藏族,29歲,群眾,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年堆鄉尼瑪藏式卡墊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要事跡

為了傳統藏毯文化不失傳、實現更多的貧困群眾“不離鄉不離土”的就業機會,旦增稱來把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研發了藏毯的紙樣實用技術,促使江孜縣藏毯文化轉型升級,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在推動藏毯文化繼承和發揚的同時,他提出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培訓就業+無償對無勞動力貧困戶分紅”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65名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名、殘疾人4名)穩定就業、增收致富。合作社每年向135名無勞力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幫扶1500元,累計23萬余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朱震宇

男,漢族,41歲,中共黨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肝膽外科二中心移植外科副主任。

主要事跡

朱震宇作為軍隊醫療專家和藏區包虫病救治團隊骨干,牢記軍人初心、踐行醫者大愛,5年內16次帶隊前往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行程2萬余公裡,克服高原缺氧、路途艱險等困難,進氈房、入帳篷,篩查救治包虫病患者1.1萬余人次。發揮精湛醫術、矢志創新攻關,牽頭承擔全軍藏區包虫病救治“樣板工程”任務,帶領醫療隊對口支援西藏丁青縣人民醫院,幫助該院開設首個肝病門診,率先在昌都地區啟動乙肝母嬰阻斷工程,成功開展首次乙肝病毒定量檢測,完成海拔3800米以上高原包虫病救治手術,首創的“整體剝除技術”讓235名貧困患者擺脫病魔。傾心傳授幫帶、培養技術骨干,協調推動西藏第二人民醫院成立第一家藏區包虫病救治中心,牽頭舉辦全軍包虫病診療技能培訓,幫助培養醫護人員1100余人,為當地群眾送去幸福安康。

向 輝

女,土家族,43歲,中共黨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要事跡

向輝依托來鳳縣農業資源優勢,整合縣農廣校資源,實行全員、全科、全產業鏈培訓,實現“員工變教員、基地變課堂、學員變社員”的轉變,融合創新了“產業扶貧+職教提升”脫貧攻堅模式,建成1.2萬畝扶貧實訓基地。承擔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她先后培訓5430人次農民,其中貧困戶1791人次﹔吸納585戶貧困戶為合作社成員,215名貧困人口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直接帶動667戶貧困戶奔向致富路,輻射5個貧困村發展特色產業。她在扶貧路上的創新探索得到社會各界肯定,先后獲得全國農業勞動模范、農業部“農業科教興村杰出帶頭人”、農業農村部“全國十佳農民”等稱號﹔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首批創業創新園區、全國第二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和全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李光輝

男,羌族,52歲,中共黨員,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縣脫貧攻堅辦主任。

主要事跡

北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境內山高坡陡,基礎設施落后。李光輝分管扶貧工作7年來,迎難而上,敢於創新,帶領全縣2萬余名貧困人口於2019年全部脫貧。他立足本地資源,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建設“五大農業園區”基地75萬畝,帶領北川連續6年獲評四川省“農民增收先進縣”﹔他創新打造“互聯網+精准扶貧代理記賬”平台,破解扶貧資金監管難題﹔他動員全縣干部職工開展“結親幫萬戶”結對幫扶活動﹔他推動實施改廚、改廁、建入戶路、硬化院落等環境提升項目,惠及11000余農戶﹔他利用“三羌共治”,有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肖正強

男,苗族,39歲,中共黨員,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2016年10月,肖正強擔任平元村黨總支書記。面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403人、貧困發生率8.9%、“地平、村弱、人窮”的現狀,肖正強敢闖敢試,勇於創新,用在部隊學到的管理經驗和軍人思維治村,以作戰方式做事、治軍方式治貧,搭班子,抓工作,補短板。他革新村委管理,激活干部干事創業激情。他組織全村39名退伍復員軍人組建“特戰隊”,在全區率先成立老兵調解室﹔四處奔走爭取資金項目、走家串戶協調糾紛。創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制定村規民約,帶領群眾決戰脫貧攻堅。2019年底,平元村人均年收入達11360元,首次突破了萬元大關,實現全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平元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平元村委2018年榮獲“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肖正強先后獲得“第六屆貴州省道德模范提名獎”“貴州省最美退役軍人”等榮譽稱號。

吳夢秋

男,漢族,58歲,中共黨員,上海蔬菜(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主要事跡

吳夢秋借助農批流通行業的實踐,探索了“簽約基地”產業扶貧、“搭建平台”銷售扶貧、“打造品牌”消費扶貧、“設立項目”公益扶貧等精准扶貧的“上蔬模式”。他牽頭對接雲貴24個產業扶貧基地,組織當地農副產品進上海,開辟扶貧專位和綠色通道,減免各項費用﹔他帶領團隊開展“雲品進社區,萬家幫萬戶”系列活動,銷售各類愛心扶貧大禮包﹔組織“百縣百品”項目評選,致力於更多渠道消費幫扶,助力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相關項目先后被評為2018、2019年上海市精准扶貧十大典型案例。上蔬集團年累計銷售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12.5萬噸,銷售額近8億元。今年,他積極組織各市場有效對接,1-5月累計銷售雲南等地菜、果、肉等7萬余噸,銷售額近4億元。

張 華

男,漢族,54歲,群眾,甘肅中盛農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主要事跡

2011年開始,張華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發展肉雞產業,帶動當地農民年增收1720萬元﹔安排1500多人就業,年發放工資5400多萬元﹔物流運輸及三產帶動500多人就業,年收入2000萬元以上。2016年以來,公司通過“331+”扶貧模式,已帶動全市建成“331+”合作社686個,17789戶入社貧困戶累計獲得收入2400多萬元。通過公司代養方式,為21109戶貧困戶(15119戶已脫貧)提供收入3622.32萬元,戶均1700元。同時,貧困戶通過自主養羊,戶均收入16403元﹔通過訂單種草,戶均收入6700元﹔累計吸納貧困勞動力2100多人入場務工,人均年收入3.6萬元以上。通過“五位一體”模式,建成合作社352個,帶動貧困戶11966戶,年收入1477.6萬元﹔帶動貧困戶種植青貯玉米13萬畝、苜蓿(燕麥草)5萬畝,通過提供飼草年收入1.8億元﹔吸納貧困戶就業272人,人均年收入3.6萬元﹔吸納當地未就業大學生1200多人,其中,貧困家庭大學生300多名,年工資收入5萬元以上。多年來,累計向社會捐助1.68億元。

張金霞

女,漢族,65歲,九三學社社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事跡

張金霞從事食用菌科研40多年、產業科技扶貧33年。育成食用菌新品種19個,在全國推廣應用。積極參與國家食用菌產業規劃和菌種法規政策的制定,常年奔波在產業扶貧第一線,足跡遍布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燕山—太行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等連片特困地區,甘肅省舟曲縣、四川省雅江縣、西藏自治區亞東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等40余個深度貧困縣。建立了“首席+團隊+縣主管干部+技術經濟明白人”聯合扶貧攻堅模式。為主產縣制訂發展規劃、提供政策建議、設計技術模式,建立研發基地,送菌種、送技術、做培訓,指導食用菌生產,在河北省承德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省畢節市等地產業扶貧成效顯著。

張 琦

男,漢族,57歲,中共黨員,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黨總支書記、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主要事跡

張琦積極倡導“綠色減貧”理念,首次構建“中國綠色減貧指數和指標體系”,在綠色減貧理論與科學評估方法上取得創新,被國內外普遍認可和肯定。2011年創立高端智庫中國扶貧研究院,直接服務國家脫貧攻堅重大戰略決策部署,主持課題研究100多項,20多項成果獲國務院扶貧辦、2項獲教育部採納和批示。2016年以來,主持多省貧困縣考核和退出第三方評估,曾擔任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定點扶貧考核專家組組長,為脫貧攻堅考核制度的制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阿布都沙拉木·牙生

男,維吾爾族,36歲,群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巴楚縣色力布亞鎮拜什吐普村村民。

主要事跡

勤學善思敢試,青年農民變身發明家。初中畢業的阿布都沙拉木·牙生參加新疆畜科院“訪惠聚”工作隊的科技興趣小組,發明了“瓜開溝平地覆膜一體機”, 已銷往全國各地163台,獲利近50萬元。此后不斷創新,以科技助力農村農業產業發展。開設工廠培養工人,指導農機服務。創造近200個就業崗位,帶領村民脫貧增收。榜樣示范帶動,更多年輕人成為創業能手。他積極參加扶智扶志活動,激發更多年輕人學習科技和創業就業熱情,親自授課,帶動1000多個勞動力就業。先后獲得“新疆喀什地區農村致富帶頭人”“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等榮譽。

陳燦平

男,漢族,47歲,中共黨員,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西南民族大學挂職干部)。

主要事跡

西南民族大學扶貧干部陳燦平博士,2018年在長沙主持建成全國第一個縣域經濟離岸孵化器——安化黑茶離岸孵化中心,聚才引智,使安化黑茶線上銷售額擴大到3.3億元以上。2019年負責安化黑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為扶貧支柱產業信息化、標准化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他躬身入局,開辟了信息化扶貧助農新路徑。疫情發生后,為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利用抖音平台直播帶貨1500萬元,幫助近千人脫貧,帶動本地扶貧助農產品網絡銷售超過1.8億元,引領全國基層干部直播帶貨潮流,為全國多個產茶縣提供了信息化扶貧助農“安化模式”。

孟守東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安徽省扶貧辦產業指導處處長。

主要事跡

為完善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機制、提升金融扶貧效果,孟守東深入省內外調查研究,創新提出了扶貧小額信貸戶貸戶用自我發展、戶貸戶用合伙發展、戶貸社管合作發展、戶貸社管合營發展“一自三合”模式。對有自主發展意願和發展條件的貧困戶,通過一家一戶戶貸戶用“自我發展”扶貧產業,實現增收脫貧﹔對自主發展能力弱和條件欠缺的貧困戶,通過合伙、合作、合營方式,貸款后“抱團發展”,聚合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從“貸得到”到“貸得准”“用得好”的轉變,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金融+產業”融合發展、帶貧減貧之路。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37.5億元,“貸”動了89.4萬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侯桂森

男,漢族,65歲,群眾,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

主要事跡

2015年9月,侯桂森受聘成為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發展專家組組長、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長。致力於科技扶貧30余年,探索出一條發展食用菌產業扶貧新路徑。常年扎根太行山區,把100多項新科技、新成果引入阜平縣,通過制定科學規劃、創立發展新模式、解決技術瓶頸問題,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從零起步發展至今已覆蓋全縣13個鄉鎮140個行政村(全縣有209個行政村),建起菌棒基地6個、高標准產業園98個、出菇棚室4610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7500萬棒,年產鮮品菇耳5.5萬噸,實現產值9億元,群眾增收2.55億元。

婁可偉

男,漢族,47歲,中共黨員,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縣委副書記(中國工商銀行挂職干部)。

主要事跡

2016年被中國工商銀行委派參加脫貧攻堅工作,他矢志創新,用心血和汗水深耕每個扶貧扶志項目,以精准減貧帶貧助推南江縣2019年4月順利脫貧摘帽。他探索創新的“借羊還羊”產業扶貧模式被評為“全球減貧最佳案例”,吸引社會各界投資3000萬元,設立基金支持推廣,帶動4000多戶貧困戶穩定脫貧﹔他探索實施的“駐村工作隊工作法”,深度破解金融扶貧好政策難落地問題,協調發放各類扶貧貸款16.5億元,惠及群眾66萬人﹔他示范推行“鄉村道德銀行”機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並被列入《中國減貧奇跡怎樣煉成》一書。他被評為“全國鄉村扶貧扶志典型人物”。他的務實創新得到社會各界點贊,更得到當地干部群眾廣泛贊揚。

姚佩君

女,漢族,50歲,民盟盟員,海南正和職業培訓學校校長。

主要事跡

2017年,姚佩君創立貧困村集體企業創業輔導中心,通過打造貧困村基層黨建引領、村民民主自治監督與現代企業管理相融合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構建了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三權分置的現代村集體企業管理體系“本號模式”,指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22個行政村創辦村集體企業,直接帶動全鎮貧困戶2807戶11403人脫貧,取得了較好示范帶動效應,先后指導全省132個村(含81個貧困村)創辦集體企業,受益貧困群眾3.5萬人。該創新做法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典型經驗轉發。

袁相鼎

男,漢族,37歲,中共黨員,寧夏固原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貸管理部總經理。

主要事跡

西海固地區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為發揮金融扶貧的撬動作用,袁相鼎結合農村金融工作實際,創建了“銀行+涉農企業+貧困戶+訂單”的金融扶貧模式,通過銀行給企業降低貸款利率,由企業和貧困戶簽訂訂單,並以高於市場價格的保護價收購貧困戶產品,受益貧困戶和企業分別達到1.48萬戶、74家,促進貧困戶增收500萬元,企業年淨利潤收入1000萬元,不斷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他建立了以村級為單位的農戶經濟信息檔案,對所有行政村農戶普惠建檔、評級、授信,實行30萬元以內免抵押、免擔保純線上信用貸款支農新模式,通過整村授信,已完成有效農戶信息採集16409戶,完成評級15290余戶,授信金額7.97億元,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大動力。

徐萬年

男,漢族,63歲,中共黨員,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馬坳鎮黃溪村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2009年,52歲的徐萬年懷著“讓村民們共同富起來”的責任和情懷,放棄做得風生水起的生意,回到黃溪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他把創業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村庄的建設發展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業產業化、土地園林化、耕作機械化、住房城鎮化、農民工人化”的“五化”發展理念和“家家有資產、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就業、年年有分紅”的“四有”發展目標,帶領村民們發展蠶桑、蔬菜、花卉苗木、茶葉、有機葡萄五大主導產業2800多畝,年創收1200余萬元,其中,蠶桑產業輻射到全縣13個鄉鎮70多個行政村,帶動4000余名貧困群眾從業,為每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3萬元。2019年底,黃溪村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成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美麗宜居村庄”“江西省AAA級旅游村”。

徐冠巨

男,漢族,59歲,無黨派人士,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徐冠巨堅持真情實感、真金白銀、真抓實干的“三真”扶貧理念,帶領傳化集團在中西部地區投資130億元,建設智能物流平台,創造了通過小微物流連接千家萬戶的物流扶貧模式。該模式有效打通了貧困地區農產品出山的“最后一公裡”,年運輸農產品達2000萬噸,實現了產業扶貧、消費扶貧雙輪驅動。實施“安心驛站”公益扶貧項目,幫扶56360名貧困卡車司機。捐贈30億元,成立傳化慈善基金會,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發起“健康扶貧行動”,援建千村傳化“安心衛生室”,探索了“建室、助醫、扶醫”全鏈條參與方法,實現了村衛升級、村醫賦能增收雙向推進的健康扶貧新模式,服務村民116多萬人。徐冠巨將企業的主要業務伸展到扶貧領域,同時瞄准健康扶貧的短板,創新出了民營企業參與精准扶貧的雙創模式。兩年來,累計捐贈2億元,惠及逾28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就業200萬人。

高 岩

男,漢族,45歲,中共黨員,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主要事跡

高岩常年致力於生物質資源利用與鹽鹼地改良研究,在吉林省通榆縣實施“快速液化農業廢棄物改良鹽鹼土壤綜合利用技術”,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品,採用近臨界水技術,將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在水作用下制備得到固、液態有機肥料,進行鹽鹼地改良,解決了傳統有機肥生產周期長及秸稈燃燒、畜禽排泄物亂棄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問題,為建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技術選擇,在全國具有推廣價值。累計引入扶貧資金1500萬元,改良鹽鹼耕地1300畝,玉米最高增產3265斤/公頃,增產率19.8%,每公頃淨增收1000元以上,累計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為深度貧困縣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力量。2019年,他獲得吉林省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高春艷

女,漢族,56歲,中共黨員,黑龍江省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主要事跡

牡丹江市優秀中青年專家,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13年,高春艷挂職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下城子鎮懸羊村第一書記,任服務“三農”工作站站長,進村后,她充分發揮自身的農業技術專長,和村委會班子就懸羊村發展黑木耳產業達成一致意見,推行“科技推廣+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以科技示范引領,解決資金、品牌、市場、用工等問題,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發展廢棄菌袋循環利用,推動食用菌產業升級。創辦田間技術學校,激發自主脫貧動力。全村已有400多農戶從事黑木耳生產,年產量2000多噸,年產值1.2億元,戶均年收入15萬元以上,轉移周邊農村勞動力5萬余人次。

常明昌

男,漢族,57歲,九三學社社員,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主要事跡

35年來,常明昌致力於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扶貧,發表論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培育新品種2個,授權專利6件,創立黃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完成技術標准19項,建立省食用菌產業標准體系,承擔26項國家省級項目,3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40多個縣進行科技扶貧,培訓農民4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帶動3萬多農戶脫貧致富,經濟效益約36億元。探索出從庭院技術到產業化技術再到工廠化技術的產業扶貧模式,僅香菇栽培技術推廣就在臨縣、廣靈縣等形成5個產值過億元的基地縣。他的先進事跡入選科技部匯編出版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技扶貧100個典型案例》。

謝俊鋒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副縣長。

主要事跡

2016年4月至今,謝俊鋒任柞水縣副縣長,分管農業農村、扶貧等工作。他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充分挖掘柞水本地資源,經考察研究后選定木耳作為扶貧產業,圍繞“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建設基地、培育主體、帶動農戶、打造品牌”六個環節,牽頭制定木耳產業規劃和扶持政策,創新推行的“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利益聯結模式被列入全國十大產業扶貧案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建立健全風險防范保障機制,形成了從菌種研發、菌包生產、精深加工、終端銷售、倉儲物流、廢棄菌包利用到信息服務的柞水木耳全產業鏈條,帶動全縣67.6%以上的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柞水縣連續3年在省級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位居前列,均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先進縣”和“綜合評價好的縣區”。2020年2月,柞水縣實現脫貧摘帽。

樊志勇

女,漢族,36歲,群眾,雲南納喜文化創意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主要事跡

樊志勇返鄉創業13年,創建納蘇品牌,以“非遺文化扶貧”帶動300多名繡娘脫貧致富。樊志勇對全國18個縣的36個點進行彝繡講座培訓,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13年間,樊志勇不斷創新商業模式,讓繡片變產品﹔創新扶貧模式,變輸血為造血﹔把事業做成產業,讓公益和效益共發展。用商業運作的方式幫助大山裡的繡娘居家就業、造血脫貧,為彝繡產業的發展探索了新的模式,為減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活化村寨生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樊志勇發起公益扶貧項目的4年時間裡,圍繞“文化傳承、手藝變現、造血脫貧”3個重點投入200多萬元資金,從一個人發起到一個團隊的建立,再到全國性非政府組織的助力,堅持“手藝傳遞美好”的理念,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捐資助學、產業扶貧,通過一針一線繡出一幅藍天白雲下繡著花、養著家、帶著娃的美好生活畫卷。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