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

2020年10月19日06: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事跡簡介

奮進獎(共25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丁建華

男,回族,59歲,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旱天嶺村是個移民搬遷村,為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華毅然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工作,擔任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為了給村民蹚出一條成熟的增收路子,他帶頭養雞、養羊、養牛、養兔子,最終找到了肉牛養殖這個符合旱天嶺村實際的脫貧產業。村民貸款養牛,他用自己的財產進行擔保﹔有村民遭遇意外無力還貸,他主動幫村民償還本息。6年來,他累計為全村擔保貸款6000余萬元,並替貧困鄉親償還本息200余萬元,為此他耗盡家產,還背上了幾十萬元外債。他自己鑽研獸醫技術,成為村裡的“牛保姆”,免費為村民養殖的肉牛看病。通過發展肉牛養殖,旱天嶺村1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0元。截至2019年底,旱天嶺村536戶184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

馬金蓮

女,漢族,35歲,群眾,山西省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主要事跡

馬金蓮原是呂梁山區一名貧困家庭婦女,2016年,她參加了政府組織的護理護工培訓,結業后到北京就業,從一名保潔員干起,經過自身努力成長為家政公司的業務經理。2017年,她返鄉創業,注冊成立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並擔任總經理。2018年,她又創辦職業培訓學校,累計培訓1700余人,幫助900余人就業,帶動200多個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馬金蓮是農民自主創業並帶人脫貧致富的杰出代表。先后榮獲“全國最美家政人”“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脫貧攻堅獎”等稱號。

王萬才

男,漢族,56歲,中共預備黨員,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城郊鄉王庄村村民。

主要事跡

王萬才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后,在各級扶貧干部的精心幫扶下,丟掉思想包袱、擼起袖子加油干,發展特色種植和加工業,成為當地變化最大、干勁最足、脫貧最快的貧困戶。2017年,他脫貧,並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脫貧后不忘鄉鄰,擔任合作社副理事長,負責種植技術服務和推廣,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和周邊群眾增收。王萬才堅持寫脫貧日記,出版了《唐河千帆過——王萬才脫貧日記選》,從一個貧困戶角度記錄脫貧攻堅的恢宏進程,以質朴的語言表達貧困戶心聲,被評為“中原傳媒好書”。從最初的甘窮安貧,到后來勤思苦干、力拔“貧困之根”,再到現在熱心公益,王萬才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志智雙扶的成功典型。

王文成

男,蒙古族,65歲,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寶昌鎮邊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王文成所在的太仆寺旗為國家級貧困縣,他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甘於奉獻,吃苦在前,立足邊牆村實際謀發展,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依托產業項目支撐、財政資金支持,求真務實、艱苦創業,到2019年全村貧困群眾均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達到1.7萬元,271戶691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8%。他敢於啃下硬骨頭,聚焦土地承包經營權矛盾突出問題,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填廢坑建大棚,動員村民迅速完成光伏項目用地征地,推動光伏發電項目落地,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立了太仆寺旗昌祺紅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入社村民114戶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打造集生態觀光、農俗體驗、特色餐飲住宿於一體的農俗游示范村。成立了太仆寺旗首個中藥材協會,帶動50余戶貧困戶增收,為婦女、中老年勞動力提供季節性務工的場所,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如今的邊牆村景美、人富,百姓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

王傳喜

男,漢族,52歲,中共黨員,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庄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村集體負債近400萬元。1999年王傳喜上任,立志帶領鄉親們“拔窮根,摘窮帽”。他迎難而上,帶領黨員群眾把代村發展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民生活富的先進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2019年村集體經濟總產值達到30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萬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傳喜堅持邊發展邊用發展成果扶貧,2012年以來,先后建設“印象代村”等6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辦法,幫助200多個村、1000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扶貧總投資超過1億元。

王昭權

男,苗族,50歲,群眾,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村民。

主要事跡

王昭權自幼患有小兒麻痺症,無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主動脫貧的意志和助人脫貧的義舉,書寫了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脫貧致富傳奇。他克服身體障礙,手腳並用養牛,實現年收入2萬元以上。2018年1月,他主動申請“脫貧”並牽頭成立村裡第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動鄉鄰共同把肉牛養殖向周邊村寨輻射壯大。目前,全鎮養牛專業戶已達776戶,其中貧困戶306戶,肉牛存欄2185頭,戶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他樂於“現身說法”,向干部群眾分享不等不靠、不爭不要、不屈不撓的精神及養殖經驗。他的事跡被制作成視頻在全縣365個村展播,有力鼓舞並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毛相林

男,漢族,61歲,中共黨員,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庄村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作為下庄村村委會主任,他帶領村民不等不靠、艱苦奮斗、拔除窮根,是優秀基層黨員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絕壁合圍,外出隻有一條盤旋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自1997年,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裡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游,蹚出了一條致富路,2019年,下庄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其中,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11344.56元),讓村庄貧窮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觀。2016年,下庄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

旦 正

男,藏族,41歲,群眾,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致富帶頭人。

主要事跡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駐村干部的宣傳下,旦正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觀念。他堅決不當貧困戶,從思想上改變“等靠要”的想法,在駐村干部的安排下,他在公路建設項目中當小工,同時帶領鄉親務工,帶動貧困群眾堅定信心、理清思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他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充分運用鄉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等平台,帶領一大批鄉親通過務工實現了脫貧。在他的帶領下,恰曲納村涌現多個爭先脫貧的典型。他憑借自己的努力拼搏和辛勤勞動成功實現脫貧致富,為進一步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良好基礎。

付凡平

女,漢族,48歲,群眾,陝西省宜川縣蒙恩農產品經銷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她被稱為“黃土地上最倔強的女人”。18歲時,一場大火使她失去雙手、容顏被毀,一夜之間失去3位親人。后又因患胃癌、丈夫意外受傷,讓本就潦倒的生活更加艱難。2015年以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她搭乘電商扶貧快車,先后創辦了“雲果飄香”宜川縣蒙恩農產品、陝西蒙恩優選電子商務、楊凌蒙恩優選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年銷售額由50萬元增至3500萬元。她致富不忘眾鄉親,資助2名殘疾貧困學生,建立蒙恩優選扶貧助殘平台,創辦蒙恩優選智能供應鏈,優先吸納殘疾人、貧困戶就業,並幫助鄉親建網店60多個,帶動620余名殘疾和貧困群眾創業就業。

喬福軍

男,漢族,45歲,群眾,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平洋鎮平洋村農民扶貧車間主任。

主要事跡

喬福軍夫妻均為殘疾人,但身殘志堅,為了擺脫貧困,在鄉村干部及駐村工作隊的鼓勵下,開始學習車座墊編織,2018年,實現收入4000元。因為技術嫻熟,他在6個車間當起了老師,為169名員工講解編織技巧,后來被聘為扶貧車間主任,帶領25名鄉親共同創業,其中貧困人口9人、殘疾人4人、低收入3人。2019年底,喬福軍車間管理和編織年收入達到16000元,在車間就業的其他貧困戶每人年收入也都達到了6000元。2020年3月份開始,他在快手平台開設“喬哥的幸福生活”賬號,直播帶貨,兩個月在快手平台上已經銷售出手工編織汽車座墊40多套、小椅墊100多個,每月銷售額達2萬元,車間貧困人員每月又增收200元。

次仁瓊宗

女,藏族,51歲,群眾,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巴青縣拉西鎮玉宗根村村民。

主要事跡

次仁瓊宗是玉宗根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丈夫早逝,獨自一人撫養三個孩子,身為單親母親,她始終認為隻有學習文化知識才能改變家庭貧困面貌,才能鑄就子女美好的未來。20多年來,她靠編織手工藝品、在賓館做清潔工作以及打零工掙錢養家,不僅撫養三個子女長大,還如願將他們三人先后送入了大學校園。次仁瓊宗還擔任了村裡的聯戶長,帶領村裡的婦女辦起了麻花、面餅等藏家特色小吃加工合作社,與大家一起脫貧致富,成為村裡的致富能人。

李忠國

男,漢族,55歲,群眾,湖南省瀏陽市達滸鎮椒花新村村民。

主要事跡

2015年,李忠國一家因家庭負擔較重,無經濟收入來源,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幫扶下,2016年2月,他重拾制傘技藝,申請扶貧小額貸款,創辦了瀏陽市達興工藝品廠,將手藝傳授給51戶貧困戶,帶領大家共同脫貧致富。他將長沙市級“非遺”工藝與現代手繪創意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化繁為簡,以便貧困群眾掌握工藝。他通過開設網店,創辦體驗館和學生手工實踐場所,拓寬銷售渠道和產品類型。2019年,工廠銷售額達500余萬元,參與的貧困戶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楊 寧

女,苗族,35歲,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2010年,楊寧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安陲鄉江門村,當起了大學生村官,在村裡一干就是6年,用心為村裡的老人、殘疾人、癱瘓病人、留守兒童等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贏得了群眾的真情擁護,2017年,她被群眾一致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她全心全意為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帶領328戶貧困戶發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產業,並創辦了“苗阿嫂”品牌,通過品牌銷售農產品,使戶均收入增加3200多元。帶領農村創業青年成立了“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3年銷售貧困戶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帶領江門村94戶326人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降低到0.05%,實現整村脫貧。

汪雲貴

女,瑤族,28歲,群眾,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六段村村民。

主要事跡

汪雲貴是一個“90后”瑤家妹子、大學畢業生,她家曾是貧困發生率高達51.98%的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大學畢業后在南京機場工作,收入可觀。但懷揣著對故土的思念,她放棄大城市工作,回到瑤山深處創業,成立廣西金秀六段瑤寨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創立“六段瑤寨”“瑤菌主”等品牌,帶領鄉親們將土特產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她帶動鄉親們發展民族風情旅游,2019年全村共吸引3萬多人次游客觀光,帶動六段村六段屯81戶300多名(其中貧困戶50戶)村民就業增收,4年來共帶動六段村151戶578人脫貧,全村於2018年脫貧。

張順東、李國秀(女)夫婦

漢族,46/49歲,群眾,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

主要事跡

張順東6歲時被電擊傷,由於家裡貧窮沒錢醫治,右手、雙腳相繼截肢。李國秀天生缺雙手,家庭貧困。雖然生活艱難,但兩人從沒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李國秀靠雙腳在地裡勞動,還能用腳繡花寫字﹔張順東憑借一隻手,學會騎農用三輪車,平時自己運輸力所能及的材料,減少家庭支出,他們共同營造出完整、幸福的家庭。在脫貧攻堅奔小康路上,他們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與當地村民同步奔小康。

張雅萍

女,藏族,32歲,中共黨員,甘肅省卓尼縣豐裕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要事跡

2016年6月,張雅萍建立了卓尼縣豐裕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她的經營帶動下,合作社的貧困群眾逐漸實現穩定增收脫貧,摸索出了一條養殖產業化致富的發展道路。截至目前,合作社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勞務入股、收購、托管寄養等方式,讓貧困戶85戶255人、非貧困戶110戶330人及殘疾貧困戶15人、五保戶2人累計分紅達20萬余元。2017年合作社帶動村裡貧困戶32戶、2018年帶動53戶、2019年帶動96戶實現穩定增收,擴大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合作社發展至今,從最初的80余頭牛,到現在存欄150余頭,不斷發展壯大,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年盈利額達40多萬元。她給自己定的下一個目標是引導貧困群眾發展富民產業,實現興產業、活經濟、富百姓,從而完成對入社貧困戶的長期帶動,有效提高貧困群眾的產業增收。

陸奕和

男,漢族,50歲,群眾,廣東省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村民。

主要事跡

2016年,陸奕和家被精准識別為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鄉村干部的幫助下,他先后參加養雞和種植麻竹筍、蔬菜、水果等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業技術。參加電工技術培訓班,獲得電工資格。申請小額貸款5萬元,承包竹山60畝、蔬菜基地3畝,種植農作物年純收入約5萬元。被村裡聘為旅游路線管理員,年收入13500元。在村裡筍廠做散工,年收入15000元。2019年家庭收入超過15萬元,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標,子女或參加工作或順利考上了大學,陸奕和一家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陳建清

女,漢族,54歲,中共黨員,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海田鄉三青溝村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陳建清兒子患有先天性癲癇,自己又身患系統性紅斑狼瘡,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以瘦弱之軀扛起家庭和工作兩副重擔。她迎難而上,群眾需要什麼她就干什麼,身份在教師、醫生、干部等角色之間不停轉換。她敢想敢試,引業主、建園區、興產業,培育百畝清水魚、千畝有機稻、萬頭豬牛羊的“百千萬”富民工程,帶領全村群眾脫貧奔小康。她嚴於律己,始終牢記入黨誓言、信守廉潔承諾,當村民投票將她的婆婆納入低保范圍、享受產業扶貧資金時,她婉言謝絕,受到群眾贊揚和擁護。

鄭月娥

女,漢族,41歲,中共黨員,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下岐村是純漁業村,過去漁民以海為家,上岸定居成了幾代人的夢想。鄭月娥擔任支部書記以來,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爭取各級補助資金670萬元建設船民安居工程,解決最后一批120戶642人上岸定居問題,實現全面“搬上來”。創新管理機制,推行“黨員代辦制”,網格化搭建服務平台﹔依托漁民夜校,開展送生產知識、技術活動,解決漁民上岸定居生活困難,實現“住下來”。實行黨員“多對一”結對幫扶,採取介紹務工、申請發展資金等方式扶貧,9戶貧困戶於2017年全部脫貧。立足灘涂資源,升級改造450畝養殖塘,使村集體收入達到63萬元。引導村民發展水產養殖,帶動60戶村民發展商貿、零售等第三產業,2019年人均年純收入22814元,助力“富起來”。

拜力米江·艾薩胡加

男,塔吉克族,41歲,群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塔合曼鄉薩熱拉村村民。

主要事跡

拜力米江·艾薩胡加勤學技能拔“窮根”。他刻苦學習木工技能、裝修木刻雕花技術等,制作的木刻、屋頂雕花受到群眾喜愛,年收入10余萬元,摘掉貧困戶“帽子”,成為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帶頭人。

助推“三新”濟貧困。他發揮技術特長,引導貧困村民學習技術,帶動5個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用“缺氧不缺精神”的雄鷹意志,教育、引導身邊人主動脫貧致富。

富而思源感黨恩。積極幫扶困難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不計報酬完成63戶貧困戶“三新三改”和9戶無勞動能力家庭家具制作,受到群眾好評。主動參與抗震、防疫,捐款捐物2.3萬元,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

黃小勇

男,漢族,38歲,群眾,江西銘鴻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2014年,黃小勇放棄在深圳百萬元的年收入,回到家鄉石城縣珠坑鄉重新創業,成立江西銘鴻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麒麟山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他注重帶貧益貧,將產業園區打造成扶貧基地,通過土地流轉、項目參股、就業幫扶、技術幫帶、“三統一帶”等模式,累計為110余戶貧困戶創收150余萬元。他致力於創業分享,將園區打造成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實訓基地,已承接10多批次1165人縣內外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觀摩,培養出12名創業致富帶頭人,輻射就業農戶47名,其中貧困戶19名,戶均增收近5000元。他善於開拓創新,提出“產業聯盟”理念,匯聚多方力量,將創業培育基地打造成“致富高地”。聯盟成立以來,實現創造經濟效益1800余萬元,產業幫帶200余人,就業幫帶90余人,其中貧困戶120余人,群眾致富動能大幅度提升。

黃文博

男,漢族,36歲,民建會員,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百興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隨州市博裕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2015年以來,黃文博依托“豬小黑”養殖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探索實施“一優二降三包”產業扶貧模式(“一優”即為貧困戶提供優質黑豬苗,“二降”即購買保險降低養殖風險、提供飼料配方降低養殖成本,“三包”即包技術、包回購、包價格),5年來累計向貧困戶發放黑豬苗22085頭,帶動隨州市8473戶貧困戶穩定脫貧。目前該產業已成為隨州市最穩固的扶貧產業之一,遍布隨州市各縣(市、區),其中高新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實現所有貧困戶全覆蓋。他本人及其團隊先后榮獲“全國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先進個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先進團隊”等32項榮譽。

崔興文

男,漢族,53歲,中共黨員,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太空蓮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要事跡

崔興文3歲時患小兒麻痺症,落下左下肢的終身殘疾。他28年如一日,致力於戰勝貧困,探索稻蝦共養,全力開創區域產業扶貧新模式,從自家“一畝三分地”到走上講台成為“土博士”,他手把手教技術、點對點解難題、心比心提志氣,2014年以來,帶動全縣10000余名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他不惑之年申請入黨,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破解“銷售難、就業難”困局。他用實踐展現江淮地區脫貧人的不屈與互助品格,用“一顆紅心”加入“踐行諾言”的隊伍並用行動回報黨恩。

崔雪琴

女,漢族,59歲,中共黨員,河北省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崔雪琴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品”的模式,利用“原村”土布品牌優勢,圍繞授人以漁的脫貧思路,帶領困難群眾致富奔小康。成立河北省首家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向留守婦女、貧困家庭婦女無償傳授土布紡織技術,讓她們到企業工作,年收入1.8萬元左右。與建檔立卡貧困戶341人簽訂脫貧協議,點對點幫扶。投資8000多萬元建立文化扶貧產業園,以非遺文化帶動農民增收。2019年產業園開園以來,累計接待各類人員1.5萬余人次,幫助山區貧困農民累計銷售農產品200余萬元,促進了當地貧困戶增收。

裴春亮

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新中國“最美奮斗者”裴春亮,早年家境貧寒,靠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憑著能吃苦、不服輸的勁頭,他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率先脫貧。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他以“一個人富了不算富,一個村富了還不算富,把周邊村都帶富才算真正富”的情懷,捐資3000萬元建裴寨新村,帶領群眾打水井、建水庫、發展高效農業、創辦股份制企業,把一個595口人的省級貧困村建成“全國文明村”﹔整合11個村創建裴寨社區,擴建商業街、建設服裝產業園,帶動11800人穩定脫貧﹔以“1+N”扶貧模式,創新電商扶貧、實施旅游扶貧,以多種產業為支撐,帶動太行山區5萬多群眾實現脫貧致富。他用“最美奮斗者”的初心堅守、使命擔當,唱響了“鄉親不富誓不休”的奮進之歌。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