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

2020年10月19日06: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

貢獻獎(共24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小權

男,漢族,44歲,中共黨員。生前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老屯鄉黨委副書記、長灘村第一書記(中央組織部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2019年3月,王小權克服家庭困難主動申請參加貴州省台江縣定點扶貧工作。他到任1個月就走遍老屯鄉20個村寨,幫助優化村黨組織設置,帶領黨員群眾簽訂“百戶千人集體脫貧奔小康承諾”。聯系皆蒿村,設法協調240多萬元資金建起黨群“連心橋”,到湖南等地打開食用菌銷路,為200余位村民解決外出務工路費。兼任長灘村第一書記后,研究提出“文旅融合發展”思路,順利引入全國青少年公益示范夏令營等項目,吸引游客10萬余人次,人均純收入比2018年增加1932元﹔白天找水源,晚上搞測算,成功解決季節性缺水難題﹔與當地百姓一道搬舊瓦、挑大糞,開展“廁所革命”。2019年12月,因公出差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事發前4分鐘還在手機上修改扶貧項目計劃,后經多方全力救治無效,不幸殉職,將寶貴的生命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

王永貴

男,彝族,47歲,中共黨員。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州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

主要事跡

5年來,王永貴足跡踏遍涼山州17縣市、800余個貧困村,行程超過25萬余公裡,僅攀爬“懸崖村”就達4次,成為涼山脫貧攻堅“活地圖”“活字典”﹔創新實施“治毒戒毒救助一批、移風易俗鞏固一批”2個特色動作,大力協調推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脫貧攻堅以來,實現了4個貧困縣摘帽、1772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80.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9.8%降至4%﹔榮獲“四川省脫貧攻堅貢獻獎”“全國第七屆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

王澤勇

男,苗族,35歲,中共黨員。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第一書記(貴州新安航空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2016年4月,王澤勇作為貴州新安航空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選派的駐村干部,在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擔任第一書記。4年來,他強支部、興產業,提出並實踐了“果樹上山、香蔥進地、蓮藕下田、養殖循環”的產業發展之路。2017年,水井村成立村集體公司,種植茶葉、經果林1200畝、蓮藕1000畝,四季香蔥、蘿卜、茴香等蔬菜800余畝,創辦村集體“荷葉茶、綠茶加工車間”,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00余萬元,旅游收入350萬元,向168戶貧困戶分紅50.4萬元,發放土地流轉金150萬元,發放村民務工工資70余萬元,水井村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3821元增長到2019年的9851元,384戶1692人全部脫貧。

“第一書記來,水井蓮花開。”王澤勇用他的激情、智慧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帶領水井村實現了從貧困到富裕的轉變。

支月英

女,漢族,59歲,中共黨員。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

主要事跡

1980年,十九歲的支月英遠離家鄉隻身來到奉新縣邊遠山村,選擇了海拔近千米且交通及生活極為不便的泥洋小學任教,后又輾轉至更偏遠的白洋教學點,成為一名山村女教師,歷經風風雨雨卻從未動搖心中的信念,堅持隻為心中那份教育扶貧的理想。堅守才有希望,這是她的信念。她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支月英40年的鄉村教師生涯是教育扶貧路上的生動實踐。40年裡,支月英還資助了2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教育培養了1000余名貧困山區孩子。正是因為支月英40年的堅守,才讓一個個山裡的孩童,越過崎嶇小路,走出蔥郁大山,邁向遼闊未來,追逐美好夢想。

牛偉國

男,漢族,51歲,中共黨員。山東省濰坊市峽山開發區王家庄街道大圈村第一書記 (山東省濰坊市重大項目服務中心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牛偉國從2013年起,連續8年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主動請纓擔任第一書記。他曾許下諾言“脫貧一日不勝,我就一日不撤”,被大家稱為“扶貧戰線的老黃牛”。8年幫扶4個村,在民生建設、黨建提升、扶貧產業發展等方面累計吸引帶動投資1000余萬元。增設公益崗位幫助貧困弱勢群體就業,因人施策、志智雙扶,帶領村民蹚出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2019年,他主動請戰到峽山開發區大圈村擔任第一書記,為了不耽誤工作,把剛做完手術的妻子帶到村裡。在大圈村,他深化創新電商發展模式,村子被注入新的生機活力,成為峽山開發區“模范小康村”。目前,他正帶領干部群眾努力打造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雙料“齊魯樣板”。

龍 慧

女,漢族,46歲,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51團9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連黨支部第一書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龍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51團9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連隊黨支部第一書記。2018年1月,她主動請纓參加駐連工作,通過抓基層組織建設,促脫貧攻堅、促維護穩定、促群眾工作、促連隊振興。連隊形成穩定有凝聚力、發展有主心骨、致富有領路人的良好局面。成立勞務公司,當年輸出勞務422人次,獲得勞務收入383萬余元,人均收入9076元﹔打造集體經濟,建成2.8萬羽蛋雞廠,日產雞蛋1500公斤﹔調整種植結構,動員49戶農民種植280畝杏、李果樹,套種萬壽菊實驗田,僅萬壽菊就實現戶均增收1.43萬元。2020年,全連群眾搬進新建抗震安居房,“五通七有”徹底解決。現在的9連,變成干淨、整潔、美麗、安全的社會主義現代新農村。

劉雲軍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主要事跡

劉雲軍2012年赴新疆和田開展衛生對口支援,為期一年﹔2016年7月挑起北京醫療精准幫扶青海玉樹的重擔,為期三年。援派期間,推行“院長+團隊+改革”的醫療援青模式,組建和開展14個新學科、6個新病區、168項新技術,培養101名技術骨干﹔0—1歲嬰幼兒死亡率下降12%,三胞胎成功救治創造了藏區早產極低體重兒存活的歷史。建立健康扶貧智慧分級診療、高原適應研究康復玉樹分中心,為當地百姓造福。動員社會力量,為白內障、骨關節病、先心病等513名患者提供免費救治﹔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五免六減”“一兜底”,162人得到實惠。為困難家庭、貧困群體捐款18000余元,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發生。2017年帶領青海省玉樹州人民醫院榮獲“全國衛生計生先進集體”等3項國家級榮譽﹔2018年醫院順利通過三級醫院評審﹔2019年醫院在青海省61家醫療機構4項考核綜合排名中有3項進入全省前三名。

次仁巴珠

男,藏族,42歲,中共黨員。西藏山南軍分區政治工作部宣傳保衛科科長。

主要事跡

次仁巴珠,曾被西藏自治區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立三等功3次。他作為一名藏族軍官,始終帶著深厚感情投身邊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組織幫助10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摘帽。近年來,他行程1萬多公裡,走訪貧困群眾600余戶,為邊境農牧民宣講富民政策110余次。協調投入340余萬元,扶持貧困村建起汽修廠、藏毯廠、糧油加工廠、旅游觀光中心等8個項目,發揮軍分區生產連技術優勢,舉辦牦牛養殖、青稞種植等培訓班28期,培養350多名致富帶頭人,群眾年均增收1.2萬元。組織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進行紅色黨建“玉麥試點”,協調援建邊防公路、電力通信等40余個民生基建項目,惠及邊民2000余人,促進了軍民合力強邊固防,取得扶貧綜合效益。

孫 宇

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縣委常委、建平鎮黨委書記、青鬆嶺鄉黨委第一副書記。

主要事跡

2018年3月,孫宇被遼寧省委選派到建平縣任青鬆嶺鄉任黨委第一副書記,2019年4月至今任建平縣委常委、建平鎮黨委書記、青鬆嶺鄉黨委第一副書記。他所任職的鄉鎮都是重點貧困鄉鎮,20個村中省級貧困村6個、市級貧困村5個、貧困邊緣村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301戶2530人。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所有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所有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他常年住在鄉村一線,先后完成各類規劃、報告10個,建成食用菌、肉豬養殖等扶貧產業園17個,新修建道路110多公裡、文化廣場12個,解決了700余人飲水難問題。為保証扶貧成效的長期穩定,他始終堅持抓好鄉村干部隊伍建設,打造了一支講奉獻、敢擔當、善作為的“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楊文軍

男,漢族,39歲,中共黨員。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國務院參事室挂職干部)。

主要事跡

2018年起,楊文軍從國務院參事室到龍井市挂職扶貧,先后代管文教衛等8個方面工作,協管擔任商務等12個方面工作和議事協調機構召集人,包保3個村,各項幫扶工作精准扎實深入。產業扶貧項目好,引進計劃總投資5億元的蘋果梨深加工產業園項目,研發系列產品,覆蓋面廣,帶貧力強﹔消費扶貧形式新,用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助銷產品138.7萬元﹔教育扶貧成效顯著,優化了學校軟硬件環境﹔健康扶貧拔窮根,推進賦能、助力、保障、暖心工程,提升市鄉村三級衛生基礎設施,捐贈藥品器械,培訓村醫,積極參與疫情防控﹔文旅扶貧成果豐,宣傳推介力度大,理論研究收獲多﹔志智雙扶強內力,幫助完善包保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培訓實效,累計協調幫扶資金2238.96萬元。

何國強

男,漢族,45歲,中共黨員。浙江省寧波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黨組書記、局長。

主要事跡

2006年,何國強將寧波海拔最高的貧困鄉鎮——四明山鎮打造成為“浙江省興林富民鄉鎮”。2018年,他臨危受命任寧波對口支援局局長,一年飛行近10萬公裡,馬不停蹄為對口地區跑項目、抓落地。他按照市委“竭盡寧波之所能”的要求,善謀劃,推出“五(個)四工作法”,對口幫扶力度呈現六個“前所未有”,成為寧波從上到下人人關心參與的“份內事”和“頭等事”﹔善創新,建設“山丘市集”消費扶貧綜合體、全鏈式教育幫扶、挂職干部關愛機制、設立反貧困國際研究院等一大批全國領先的工作舉措﹔善突破,連續探索攻克產業合作、疫情期間勞務協作和穩崗就業等一批難題,半年成功打贏翻身仗,連續實現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進入第一梯隊。

沈 軍

男,漢族,53歲,民盟盟員。天津市海河醫院院長。

主要事跡

沈軍情系邊疆,維護民族團結,助力健康扶貧,以“組團式”“院包科”的模式系統性推進醫療援疆新格局,奠定了當地醫療事業發展的基礎。他著力改善基礎醫療,在當地成立眼科,打造消化內科、腫瘤內科、重症醫學科和檢驗科4個中心,強化10個“院包科”建設。實現當地深度貧困患者免費白內障手術全覆蓋,深入到縣鄉進行義診,直接受益群眾5283人。2018年,共計診療患者20710人次,急危重症搶救成功率達95.2%,Ⅲ、Ⅳ級手術佔比同比提高12.7%。在他的帶領下,援疆模式正在進行從“輸血”到“造血”的功能轉變,他以“師帶徒”為工作重點,惠及52名醫務人員,引進適應性新技術68例,填補地區醫療技術空白64項,為當地打造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宋保童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

主要事跡

隆德縣是寧夏的貧困地區,2014年12月,宋保童擔任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日夜奔走於脫貧攻堅一線,足跡踏遍了所有貧困鄉村和貧困戶,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勇挑重擔、踐行初心。近2000個日夜,他放棄周末和節假日,經常挑燈夜戰、夜以繼日,肺部結節手術后他顧不上休息,繼續投入戰斗,直到累倒在病床上還牽挂著扶貧工作。在縣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他帶領全體干部制定方案、創建制度,為全縣貧困群眾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隆德縣基礎設施完善、產業興旺、社會事業等各項工作得到全面發展,7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累計減貧10048戶39025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28.5%下降到0.12%,2019年4月26日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

張桂梅

女,滿族,63歲,中共黨員。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

主要事跡

張桂梅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放棄條件優越的工作,毅然投身到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著奮斗,為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她立德樹人,始終堅持一線言傳身教,加強師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給予困難學生母親般的呵護,深受師生和群眾愛戴。她敬業奉獻,長期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部用於興教辦學,在與時間賽跑和病魔的抗爭中以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隻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用不懈追求書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永遠奮斗的絢麗人生。

鄭小東

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縣委書記。

主要事跡

平利縣是秦巴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縣委書記鄭小東帶領黨員干部攻堅克難,在全縣構建的“五個統攬”指揮體系促進了扶貧力量聚合﹔興辦社區工廠,破解了搬遷群眾就近就業難題,被確定為全國典型扶貧案例﹔創辦第一書記扶貧超市,破解了貧困戶農產品進入大市場難題﹔推行“一村一名總隊長”機制,做到了盡銳出戰、一線攻堅﹔實行“紅黃綠”清零作戰,解決了精准精細難題﹔實施“三鄉三業”能人興村,打造了“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形成了諸多富有平利特色的精准扶貧模式,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鄭小東的帶領下,平利縣脫貧攻堅工作在陝西省考核評估中連續6次名列前茅,連續3年榮獲全省優秀。

鄭海雲

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湖北省荊州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

主要事跡

鄭海雲向荊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實做強指揮部、構建大扶貧格局、調集精兵強將、壓實責任鏈條、加大投入保障、規范資金監管、強化督導檢查、從嚴約談考核、鐵面追責問責、堅持正向激勵十條“硬措施”,旗幟鮮明地亮出“八個嚴禁”“五個不准”和21個問責事項,並逐條細化,形成工作閉環,有效促進了“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他作風務實,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把貧困群眾當家人、把貧困群眾的事當家事,舍小家為大家,以嚴作風、實舉措,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截至2019年底,全市37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12.58萬戶、38.96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8.27%降至0.27%。

俞賀楠

男,漢族,36歲,中共黨員。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趙家溝鄉薛牛坊村第一書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俞賀楠是人社部派駐大同市天鎮縣趙家溝鄉薛牛坊村第一書記。他用心凝聚人心,用情破解難題,輕傷不下火線,帶著父母扶貧,情洒駐地。2018年主動請纓任第一書記以來,他充分發揮人社部門優勢,在黨建引領、消費扶貧、產業扶貧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使薛牛坊村貧困發生率由70%下降至0.47%,實現整村脫貧。在駐村工作時不慎摔倒,腳踝韌帶撕裂依然堅持工作。父親患腦梗塞長達14年,今年初母親又被確診為晚期肺癌腦轉移,作為獨生子的他,為了更好地照顧父母,毅然決定把父母從沈陽接到天鎮。

郭曉榮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扶貧開發局局長。

主要事跡

郭曉榮自任縣扶貧局局長、縣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以來,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扶貧開發工作的決策部署,潛心扶貧開發工作十余載,為囊謙縣扶貧開發工作作出了杰出貢獻。特別是擔任局長3年多來,以高度的為民情懷和忘我的工作作風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他舍小我成就大我,把做好黨和人民的事情當作最大的忠和孝,用真真切切的工作實績推動囊謙縣這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於2019年底順利實現摘帽任務。

郭 鋒

男,漢族,43歲,中共黨員。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縣委副書記(全國工商聯挂職干部)。

主要事跡

郭鋒從事組織引導民企扶貧21年,是扶貧戰線的老戰士。2015年以來,他全程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的方案設計並具體推進行動的落地實施,提出並落實“上下聯動縱深動員”“對標台賬聚焦精准”“支持服務廣聚合力”等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工作舉措,為10.95萬家民企參與、幫扶12.71萬個村、惠及1564.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成績作出重要貢獻。他兩次赴深度貧困縣挂職,深入群眾摸排短板、多方爭取籌措資金,2019年以來,協調民企向貴州省織金縣捐款現金8973.19萬元、物資價值1000多萬元,促成扶貧產品銷售3000多萬元,培訓各類人才1000多人,為織金縣如期脫貧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黃立溫

男,壯族,49歲,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塘紅鄉古春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殘聯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黃立溫殘失雙手,卻主動請纓擔任深度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員,一干就是5年。他用手臂敲擊鍵盤、用手腕夾著紙筆駐村辦公,他騎壞了3輛車,行程3萬多公裡,走遍了村裡的每一戶人家。在他的帶動下,古春村的貧困群眾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全村成立黑山羊、黃牛、香豬等合作社5家,種植90多萬株嫁接大葉桑,改造低產桑田300多畝,在山地建成年出欄生豬2000多頭的養殖場,建成1000平方米工廠化養蠶基地,建成年出欄肉雞10余萬羽的古春弄周生態養雞場,2020年初,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多萬元。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434人僅余4戶未脫貧,貧困發生率從32.65%下降到1.07%,整村實現脫貧摘帽。

崔仁杰

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人民政府一級調研員。

主要事跡

崔仁杰先后擔任崇信縣、靈台縣兩個貧困縣縣長10年時間,認真履職盡責,敢闖敢拼抓脫貧,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道路上做出了不懈努力。特別是2015年6月到靈台縣工作以來,工作多維度創新,全縣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2019年4月,以貧困發生率1.15%和群眾認可度97.31%、錯退率全省最低、零漏評的成績退出貧困縣行列。工作中,探索形成了貧困戶就近務工增收等勞務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靈台模式”,部署開展了“七淨一規范”等創新務實舉措,研究採取了“常年督查”等工作機制和“授旗挂牌”等獎懲措施,推動了攻堅任務高效落實。5年來,他一直奔波奮戰在脫貧一線,直到2019年9月,積勞成疾住進醫院,診斷為髖關節骨腫瘤,仍堅守崗位,拄拐上山下鄉,如今在病床上,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他仍然沒有放下靈台縣的脫貧攻堅工作,牽挂著貧困村庄的發展。

韓宇南

男,漢族,52歲,中共黨員。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第一書記(河南省周口市國稅局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韓宇南2015年到前何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時,就立下了“前何不富、不回稅務”的誓言。為了支持他工作,妻子義無反顧地隨他一起駐村扶貧。多年來,他協調爭取各類資金2228萬元,大力發展扶貧產業,種植迷迭香、辣椒等特色優勢作物,採取“企業+貧困戶”“基地+貧困戶”“農戶+訂單”模式,形成了種、養、加多元化業態,不斷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帶動175戶貧困戶脫貧。加快改善基礎設施,興建小學教學樓、農民體育廣場、黨群服務中心,修路、打井、建橋、改電、栽樹,徹底改變了貧困村的舊面貌。2018年,前何村提前摘掉了貧困村帽子。2019年,以他的事跡制作的《駐村夫妻》視頻,作為“精品黨課”入選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課程。去年河南全省駐村第一書記到期換屆,在村民的挽留下,他繼續擔任第一書記。

焦鳳軍

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孫圩子鄉馬庄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安徽省司法廳駐村干部)。

主要事跡

焦鳳軍先后在安徽省政府4個部門工作、任處長15年,並且有國務院機構、縣區政府挂職和國外培訓經歷,連續兩屆被確定為后備干部。2017年4月,他以“省裡不缺我一個處長,但村裡可能缺我這個扶貧隊長”的情懷,主動申請駐村扶貧。他秉持“脫貧有期、發展無限”理念,有效落實到村到戶扶貧項目5000多萬元,自籌項目7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從駐村前的2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50多萬元﹔創建的扶貧工廠從當年產值60萬元增加到1000多萬元﹔組織農產品銷售200多噸。推動成立村級企業聯合會,推進企業產品出口﹔個人無償為企業發展提供應急資金,聯合隊友捐款1萬多元支持公共事業﹔在省司法廳和原法制辦支持下,先后組織捐款100多萬元、捐物價值100多萬元,為馬庄村脫貧出列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糜 林

男,漢族,57歲,中共黨員,生前為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果樹研究室主任。

主要事跡

糜林同志是新時代獻身脫貧攻堅事業的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一生追求科技富農、致力於脫貧攻堅。自參加工作以來,他33年如一日扎根“三農”一線,把科技興農、科技富農作為畢生奮斗目標,積極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服務,幫助茅山老區上千戶農民掌握應時鮮果先進栽培技術,實現脫貧致富。他把科技成果陸續推廣到中西部地區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7個縣,累計培訓農民16萬余人次,為農民增收10億多元。四川綿竹、重慶銅梁、貴州沿河、新疆克州等國家重點貧困地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2020年6月,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追授他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