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三變” 助力富裕路

2024年01月22日09:00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變” 助力富裕路

一月十五日,記者航拍吳堡縣岔上鎮川口村聯村共建集體產業養豬場。

一月十五日,在吳堡縣岔上鎮古鎮驛站,村民尚維奇正在制作吳堡空心挂面。

凜凜冬日,陝北高原寒風刺骨。

1月15日,記者驅車前往吳堡縣,出了青銀高速公路辛家溝收費站往東,來到一個叫李家河的村子。過去,這個村在吳堡縣很有名,是因為窮。現在,這個村依然很有名,是因為集體經濟發展迅速,走在致富前列。

近年來,吳堡縣把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力抓手,通過整合農村資源要素,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最大限度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2023年,吳堡縣村集體經濟總收益1499萬元,為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全縣10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全部順利“破零”,得益於吳堡縣扎實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該縣採取“因地制宜、聯村共建、引育結合、能人帶動”等舉措,精准找到了適宜縣域實際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讓產業振興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能人帶動 托起致富夢

“2018年以前,李家河村沒有集體產業,多數村民在家務農,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致富無門。”李家河村村干部白慧琴坦言。

2018年3月,李家河村一位能人返鄉,全村發展致富的“齒輪”開始轉動。

那一年,正值吳堡縣全面開展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李強兒沒有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毅然放棄在外經營的生意,回村參加競選,順利當選村干部。

“李強兒為人正直厚道,在村內聲譽好,會做生意,能帶領大家致富,成為村民心目中村干部的最佳人選。”村民李有年告訴記者。后來,李強兒多方協調資金,為村裡申請入戶路、自來水等民生項目,著力解決群眾行路難、吃水難問題。

“農村發展的根基是產業,核心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李強兒說。

2020年,李強兒當選李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針對村裡產業結構單一、缺乏支柱性產業、村集體經濟薄弱等現狀,他帶領村民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推行“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模式,大力發展集體產業。

為此,李強兒先后墊資240余萬元,流轉村民撂荒土地1700余畝,大力發展吳堡青梨、山地蘋果和日光溫室大棚等產業,打造現代農業循環示范園區,建成山地蘋果園和吳堡青梨園1597畝。

近年來,李家河村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搖身一變成為遠近皆知的“致富村”。現在,李家河村建成佔地面積2200畝的現代農業循環示范園區,栽植吳堡青梨1430畝、山地蘋果167畝,建設日光溫室大棚21座,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聯村共建 打造“好樣本”

吳堡縣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初期,不少村子自然條件差、缺乏發展資源、不具備發展規模產業的條件。為此,吳堡縣採用多村聯合、聯村共建的方法,聚合每個村集體的小股資金,壯大集體經濟。

“針對‘三變’改革初期的現狀,吳堡縣堅持整縣統籌聯動,打破鎮、村地域邊界,採取‘聯村共建’的模式,將各鎮的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的產業發展啟動資金和扶持資金打包整合,在全縣范圍內擇優選址,集中建設集體經濟產業。”吳堡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彥龍說。

在岔上鎮川口村,一個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的大型養豬場,由吳堡縣利農裕民養殖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這也是聯村共建的集體經濟產業之一。

“養豬場的大股東是吳堡縣2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40萬元,共計1000萬元,參與養豬場建設。”吳堡縣利農裕民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丁韓民說,“2021年至今,該公司通過入股、托管等方式帶動全縣65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實現增收,累計分紅688萬元以上。”

岔上村累計收益11.5萬元、丁家畔村累計收益17萬元、高家塄村累計收益21.5萬元…… 2021年至今,養豬場收益情況統計表中詳細記錄了65個行政村的收益和分紅數據。

此外,岔上鎮的17個村聯村共建,依托川口村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館、黃河二磧景區等旅游資源,投資4200萬元翻新改建了古鎮驛站。

“為了發展特色產業,2023年,岔上鎮投資480萬元,建設全縣首個集生產、銷售、觀光、體驗於一體的岔上古鎮手工空心挂面非遺文化產業園,發揮聯村共建優勢,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小鎮樣本。預計,產業園年產挂面600噸,能帶動村集體年增收30萬元。”岔上鎮黨委書記霍東峰說。

利益聯結 跑出“加速度”

寇家塬鎮李家塔下山村是鄉村振興的“樣板村”。

在日光溫室大棚裡種反季節蔬菜,李家塔下山村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1月16日,日光溫室大棚裡的蔬菜迎來採摘季,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前來採購的客商絡繹不絕。

“在我承包的11座日光溫室大棚裡,分別種有西紅柿、黃瓜等蔬菜。減去成本,我每年能淨賺15萬元。”臨近春節,反季節蔬菜價格上漲,村民李嘗恩笑得合不攏嘴。

李家塔下山村發展集體經濟,自建的42座日光溫室大棚,成了村裡的“搖錢樹”。

“42座日光溫室大棚總投資2069萬元,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邀請專家來村上指導。根據專家建議,我們將生態環保和節水灌溉技術運用到產業發展中,利用日光溫室拱棚膜收集雨水至集雨窖,用於澆灌蔬菜。”李家塔下山村黨支部書記李偉說。

2019年以前,李家塔下山村是沒有產業的,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和種糧,發展一直沒有大的起色。

2019年至2021年,李家塔下山村集體規劃整合利用農戶閑置土地,發展起日光溫室大棚、粉條加工廠、光伏等優勢特色產業,建立了覆蓋全村的利益聯結機制,跑出了鄉村振興“加速度”。

“現在,村裡的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日光溫室大棚租賃,每年可收取租金30余萬元。”李偉向記者介紹。

日光溫室大棚的帶動作用不止於此。2020年,李家塔下山村引進吳堡縣澤塬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托管運營。該公司按照“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基地+農戶”模式,每年支付李家塔下山村5.252萬元承包費,其中60%用於分紅,40%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2024年,吳堡將進一步推動‘三變’改革,延伸村集體經濟產業鏈,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投資范圍,讓更多的農民從中受益。”王彥龍說。(馬騰文/圖)

(責編:鄒星、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