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人民網看陝西

 協商建言聚合力 共謀秦嶺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新路徑” 

鄒星
2022年11月18日09:24 |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小字號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深刻理解秦嶺的重要價值,堅持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究利用,系統謀劃、一體推進,成為事關西安發展的重大課題。

11月17日上午,西安市政協舉行月度協商座談會,圍繞“秦嶺北麓西安段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究和利用”協商議政。西安市政協主席王吉德出席並講話。會上,西安市副市長肖琦通報了西安市秦嶺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究和利用相關情況,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就月度協商調研情況進行說明。西安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圍繞“秦嶺北麓西安段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究和利用”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

完善工作機制 統籌開發保護

作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重要承載地,秦嶺北麓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獨特的稟賦,其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西安市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汪濤在介紹調研情況時表示,針對不同類型的歷史文化資源,各職能部門之間的標准和要求不盡相同,缺乏必要的溝通協調機制。調研組建議,在市級層面成立工作機構或協調機制,統籌各項資源的整體性保護、研究和一體化利用,科學制定秦嶺北麓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強化城鄉、土地利用、文物保護、文化和旅游等各類規劃的銜接,相關區縣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需要,編制專項規劃。

“開發與保護往往需要同時進行、有機配合,這就需要我們構建一個秦嶺生態文化環境保護指標體系,並以此為標准對未來的開發活動進行科學評估。” 會上,西安市政協常委、民盟西安市委員會主委吳曉軍表示,對於秦嶺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應當從宏觀角度展開,要以“多元”“和諧”等線索為主要關鍵詞,設立發展專項,科學、有機、長效的加以推進。

西安市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西安文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姚媛建議,相關部門要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科學評估保護現狀,形成系統聯動,在宏觀統籌基礎上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強化城鄉、土地利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游資源、水資源、社會事業規劃等各類規劃的銜接,實現由條塊分割、單打獨斗向整體協調、合作共贏轉化。

守護山水文脈 講好秦嶺故事

位於秦嶺北麓的藍田輞川溶洞,因唐代大詩人王維在此居住而聞名,一本《輞川集》,讓輞川成為享譽古今的文學聖地。“歷經千年歷史滄桑,如今王維輞川別業遺存嚴重損毀。”西安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西安市委員會秘書長張力長期關注輞川王維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情況,他提出盡快恢復王維輞川二十景,王維別業遺址保護,全力打造4D沉浸詩、畫、景盛唐時光體驗景區,同時對輞川溶洞附近舊廠區進行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建設歷史人文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青少年科普活動基地三位一體場所,形成相互依托,交相輝映的三基地一景觀,展示人文西安,科技西安,大美西安的風採。

在秦嶺北麓西安市段范圍內,鄠邑區文物保護點共56處,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西安市政協委員、鄠邑區政協主席李軍考建議,結合鄠邑區文化資源,對革命文物、宗教文物、工業遺產文物進行整合,挖掘內在價值,增強旅游業的文化內涵﹔積極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讓沉睡在庫房的文物“活起來”﹔加大文物法規、保護利用等宣傳,增強社會各界關注文物、喜愛文物、保護文物的意識,促進文化、文物與旅游融合發展。

西安市政協委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李醉建議,以秦嶺北麓歷史文化為核心建設西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范區,恢復陝西孔廟、對標曲阜三孔,建成全國性儒家文化廣場。同時,發揮高校優勢,多方位研究挖掘秦嶺北麓歷史文化,打造國學名師,啟迪大學生興起秦嶺歷史文化學習潮,培養更多具有中國文化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信仰的未來接班人。

資源價值轉化 助力鄉村振興

“秦嶺西安段現有人口近55萬人,其中96個行政村五千多人處於核心保護區,252個行政村九萬多人生活在重點保護區,237個行政村九萬多人處在一般保護區,其余建設控制地帶涉及34個鎮、街道,200多個行政村35萬余人,自古以來‘靠山吃山’,解決沿線居民的生計、發展問題,需要實現鄉村振興。”西安市社會科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唐穆君認為,如何不斷提高沿線農民生活水平,都要創新思路,尋找合理路徑形成沿線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對此,唐穆君建議,聯合文物、規劃部門開展沿線村落調研、整理工作,制定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為鄉村文化振興做好前期准備﹔其次,選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古鎮,開展修復工作,重現其歷史風貌﹔最后,推動秦嶺沿線“藝術村庄”項目,“藝術村”既是沿山特色文化旅游開放園區,又可作為陝西省藝術、文創開發、設計、創新、培訓基地。

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藍田呂氏兄弟基於鄉村安定、鄉鄰和睦的訴求制訂與實施了以道德教化為主的《呂氏鄉約》,“《呂氏鄉約》是實現鄉村自治的重要形式,體現了傳統農業文明背景下鄉村治理的智慧。” 西安市政協委員、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辦文管部副部長范超認為,應該重拾千年鄉約價值,重視研究傳統鄉約並將其引入現代鄉村振興戰略之中,這是經典儒學融入現代鄉村治理的一種有效嘗試,更是在高度文化自信和深度思想轉化的善意引導下,傳統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煥發新智慧發揮新作用展現新作為的必由之路。

西安市政協委員、人民網陝西頻道採訪部主任吳超認為,應針對秦嶺北麓西安段每個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現狀進行梳理,建立秦嶺歷史文化名錄,用數字化、智慧化方式為人文秦嶺賦能。打造“文化+旅游+生態”菜單式特色文旅線路,帶動秦嶺北麓鄉村游,借此打造鄉村振興的西安樣板。

與會的市級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還結合意見和建議與委員展開互動交流。會議強調,要提升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認識,夯實工作基礎,堅持規劃先行,切實把保護利用工作融入區域發展戰略中。要做好文旅融合,打造有品牌有影響力的文化活動,注重秦嶺文化數字化建設和活化轉化,助力秦嶺北麓西安段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要繼續關注秦嶺,積極建言獻策,創新工作模式,發揮委員主體作用,引導群眾強化保護意識,在全社會營造共同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的良好氛圍。

(責編:鄒星、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