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延安

延安:大美生態“孕育”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陳宏江
2022年10月06日08:13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延安:大美生態“孕育”幸福生活

金秋時節,南泥灣千畝稻飄香,黃河邊紅棗壓枝繁,洛川塬蘋果紅又甜……黃土高原上鋪展著豐收的圖景,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9月28日,記者在延川縣文安驛鎮馬家溝村的果園看到,紅彤彤的蘋果壓彎枝頭,分外喜人。紅起來的“金蘋果”,撐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好果子離不開“硬科技”。馬家溝村的千畝果園是由延川百優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旱作示范果園。公司總經理史建告訴記者,示范果園以節約化、矮砧密植及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為技術依托,以分布式精密農業氣象站及遙感數據為參考,真正實現了精准高效、節水節能與節省人工的現代化果園種植。

發展高效旱作農業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延安聚焦農業產業轉型,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在糧食作物種植上,推廣全膜覆蓋、壟溝種植等技術措施﹔在果園裡,實施坑施肥水、集雨窖、綠肥種植和秸稈覆蓋等技術措施﹔在設施大棚中,推廣水肥一體化和微灌滴灌技術……

“2021年,我們累計建成果園集雨窖7.73萬個,年推廣豆菜輪茬94.3萬畝,地膜地布、秸稈覆蓋技術覆蓋率達51%以上。”延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水是黃河的命脈,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

8月1日,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首次“現身”延安。這種對水環境要求極高的珍稀水生生物在延安黃河引水工程的應急調蓄水庫輕盈躍動的背后,是延安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黃河流域延安段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顯著成效。

為守護一泓清水,近年來,延安市生態環境局全面啟動黃河流域延安段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有序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4項重點任務,排查出入河排污口552個。

此外,延安市持續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推動流域達標治理。延安市生態環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長惠振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延安市累計建成市級污水處理廠2座、縣級污水處理廠14座、鎮村級污水處理廠183座,日處理規模達到26.82萬噸,完成15個污水廠提標改造。”

“我們通過實施‘一河一策’‘一斷一策’及主要河流水體達標治理項目,狠抓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及入黃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嚴格水域岸線管控,確保全市流域斷面水質得到持續改善。”延安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賀毅說。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黃河流域延安段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今年1月至7月,延安市14個國控斷面中,優良比例達到92.86%。如今,“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成為延安市的常態美景。

秋日的延川大地群山含翠,風景如畫。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延川人享受到好生態帶來的好生活。

每天清晨,延川市民馬英都會繞著城區晨跑鍛煉,滿眼的綠意和新鮮的空氣給了她澎湃的動力。“現在延川最明顯的變化是生態好了、環境美了。城市街道越來越整潔干淨,綠化越來越好,真是讓人欣喜。”馬英說。

水變清了,山變綠了,這是延安數十年如一日科學推進國土綠化的成果。2012年以來,延安市累計完成營造林1254.84萬畝。目前,全市林業用地面積達4454.28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80.3%。截至2021年,延安市完成退耕還林1077.47萬畝,生態效益年價值量近200億元。

如今,延安的綠色更加濃郁。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45.4%提高到了2021年的48.07%,林草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黃河泥沙由治理前的2.58億噸降為0.31億噸,降幅達88%。

“郁郁青山”構筑起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鳥語花香”彰顯延安優美宜居環境。隨著森林植被增加,延安境內黑鸛、鴛鴦、雉雞等珍稀鳥類越來越多,原麝、華北豹等珍貴獸類重現山林。

23年來,從荒山禿梁到層巒疊翠,“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延安在“護綠”“守綠”上下足功夫,創造了不可磨滅的綠色奇跡。

如今,依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延安大力發展林下產業,推進林業碳匯開發,進一步“用綠”“活綠”,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的富民路,群眾端上“綠飯碗”,吃上“生態飯”,過上了幸福生活。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