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中西醫結合:“1+1=1”(大健康觀察)

衛 庶 熊 建
2022年01月11日10: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中西醫結合:“1+1=1”(大健康觀察)

圖為1月3日,在陝西省西安市中醫醫院煎藥中心,中藥師在進行新冠中藥預防方調劑。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吃飯速度要放慢,20分鐘吧。”

“睡覺還是有問題?給你開一些安神的藥,好好睡覺。”

“開心一點,沒事的。別老生氣。”

“(病號服裡)怎麼光膀子?穿個背心,保護肚臍。”

跟著魏瑋去查房,發現他很關注病人的衣食起居、情緒心理。

“現代疾病的特點之一是淤血,因為老齡化,導致微循環障礙的人特別多。”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脾胃病(消化)科主任,魏瑋更多從中醫角度闡釋疾病成因,“中醫講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緒發動過度都和胃、腸、心、甲狀腺等疾病的產生有關。”

魏瑋本科學中醫,碩士學西醫,博士又學中醫。他對中醫西醫的觀點,頗有幾分“白貓黑貓論”的感覺。

“醫生是看病的,患者需要什麼?需要看中醫嗎?需要看西醫嗎?需要看心理醫生嗎?不是,患者需要把病看好。他的目標和訴求很清楚:把病看好,我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魏瑋說。

中醫西醫並非“你是你、我是我”

2018年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工作的通知》,后來又進行了項目增補,共確定了以潰瘍性結腸炎(久痢)、結直腸癌、難治性高血壓病等為代表的35種疾病、61個項目為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項目。

“目前,對這些重大疑難疾病的診療,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都存在不足和短板。”魏瑋說,“西醫在診斷方面有一定的科學方法,但治療上往往收效欠佳或不良反應明顯﹔中醫藥治療常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於傳統中醫藥體系和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不同,往往缺乏高級別的循証醫學証據。”

因此,面對重大疑難疾病的挑戰,要綜合使用中西醫的力量聯合攻關,從而達到臨床療效的最大化,形成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五位一體的多學科協作重大疑難疾病防治體系。

魏瑋對中西結合的理解是:“1+1要等於1,千萬別兩張皮——中醫一套,西醫一套。”在臨床上,中醫和西醫並非“你是你、我是我”的關系,二者是從不同的維度去研究患者的同一個疾病,都是以患者為中心,以療效為核心,將中醫和西醫的優勢有機結合,彌補雙方的不足,讓患者最大程度受益,發揮醫療體系的臨床實用性。

用科技讓中藥直達病所

不可否認,目前在中國的醫療保障體系中,中醫還比較弱勢。

“為什麼中醫就弱了?是西醫太強大嗎?我覺得還是科學技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內鏡,這是科學技術的體現。很多信奉中醫的人認為這是西醫的東西,不接受。這就狹隘了。”魏瑋說,“中醫講望聞問切,以前望是看外表,如今借助內鏡能看進人體內部,它延伸了‘望’的范圍。”

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時指出,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對此,魏瑋深以為然。“以病人為中心進行臨床問題的闡釋、科學研究的闡釋,這是正路子。實驗室也好,實驗平台、基礎研究平台也好,都是提供一個方法,而方法就不管中醫還是西醫都可以用。”他說。

魏瑋以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的臨床診療舉例:“改善腸道環境是直接治療、預防復發的重要手段,圍繞這一臨床問題,我們科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了中醫外治法的中藥灌腸,使藥物能夠直達病所,改善腸道環境。”

傳統中藥灌腸受技術限制,一般隻能到達直腸乙狀結腸交界,無法接觸結腸更深部位的病變。為滿足結腸深部給藥的臨床需求,魏瑋團隊應用經內鏡腸道植管術(TET),用於中藥腸道深部給藥,改變了中藥的用藥途徑,創新了中藥給藥技術。

這種技術不僅可以用於大腸息肉的防治,也可以應用於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病的治療,在改善腸道環境、預防疾病復發方面提供了新的支持。

腸道是第二大腦,中西醫不謀而合

“中醫、西醫圍繞共同臨床問題的優勢互補,是有機融合﹔中醫、西醫與工程技術針對臨床需求的強強聯合,擴大了治療優勢,最大限度體現了醫療的實用性,有助於減輕患者病痛與社會負擔。”魏瑋說。

比如,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是神經中樞對胃腸道起控制作用,現在發現不僅如此。腸道是第二大腦,對中樞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腦腸互動異常會發生很多疾病——腦子有了病從哪治?從腸子治。魏瑋說:“腦子的病太多了,癲癇、抑郁、焦慮、阿爾茲海默症、健忘、孤獨症,都可以通過治療腸道獲得收益。我最近正在和國內頂尖研究團隊合作,以這種思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已經有兩例見效的患者了。”

“腦病要治腸,腸病要治腦。”在魏瑋看來,治胃腸道的病就一定要調腦子,調情緒,讓病人睡覺安神。“一個人睡好覺、吃好、拉好就沒毛病。人得了病,往往就這三件事出毛病。其實還是腦和腸的關系。”

《黃帝內經》講“胃不和則臥不安”,說明古人早就認識到腦腸是互動的,胃腸不好就睡不好覺。羅馬委員會2016年正式提出,腦腸互動異常是導致功能性胃腸病的一個病理生理學的基礎。中醫與西醫、古人和現代科學技術,有不謀而合之處。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藥是一個重大的原創突破口。魏瑋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調樞通胃”理論,希望能架起中西醫生貫通的橋梁。中西醫結合之路,他們還在繼續探索。

(實習生朱玉娟對本文亦有貢獻)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01月11日 第 09 版)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