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風景園林扮靚美好生活

2021年11月23日10: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風景園林扮靚美好生活

中國風景園林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它通過完善城市的生態綠色空間體系創造優美的、生態平衡的人類生活境域,承擔著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使命。在中國大力開展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風景園林修復工程也在有序開展。各地風景園林建設在新時代促進了三生(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綠色發展,助力了自然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城市空間的更新和鄉村產業的轉型,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西寧:“綠更新”“微更新”“巧更新”

劉 陽

生活—城市系統

風景園林通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有計劃地修復發展建設中受損的城市山體、河流、濕地、植被,整合和利用廢棄地,完善城市的綠色空間體系。

青海省西寧市是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作為高速城市化發展的代表之一,其老城區的現有建筑和道路年限久、密度大,可用於建設公共開放空間的地塊越來越少。近幾年來,借助於“綠更新”“微更新”“巧更新”的風景園林綠色更新手段,西寧市對原有的灰色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讓城市釋放和營造出更多美麗宜居的綠色開放空間。

舊城區成花園

西寧市五一路公共空間曾是舊城中心五一路與七一路兩條主干道交匯處的灰色空間,是老城區功能結構失衡、公共空間匱乏、交通安全問題突出的典型反映。

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計劃的持續推進以及風景園林綠色生態更新手段的介入,原來破敗的灰色空間搖身一變成為交通優化、城市功能疏解和街道品質提升的街邊花園。

原來場地內高密度的店鋪和國有企業建筑被轉移至更具發展潛力的城市新區,釋放出更多的空間用以擴寬車道,優化車行交通系統。這裡還建設了休閑草坪、小劇場、兒童游戲場、陽光走廊和中心廣場等多元包容的公共空間。場地內的公共設施、歷史展覽牆和低碳節能的綠色屋頂,組成了生態彈性的復合城市基礎設施。

工業遺址景觀再造

通海橋鐵路文化公園臨近蘭青鐵路的貨運終點,曾是蘭青鐵路舊線廢棄后遺留下來的交通設施棕地。隨著城市交通設施的發展,原有場地的地勢落差越來越大,空間割裂、秩序混亂的情況愈加明顯,對周邊居民產生了出行受阻、噪音干擾、社會安全隱患等負面影響。

公園改造採用了積極的綠色更新策略,即將原來高差顯著、難以利用的空間,打造成方便城市居民進入的趣味性邊界開放空間,例如街頭綠地、口袋花園等,並在城市干道及高架橋引橋沿線打造自然式植物群落景觀。場地內部保留了原來廢棄的鐵軌,並仿照鐵軌和月台的形式設計了廊架、展陳空間、劇場等景觀設施,喚醒了場地的歷史記憶,滿足了兒童活動、健身運動、休閑散步等日常活動需求。

公園設計還緊密結合了植草溝、生物滯留池、淨化花田台地、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等低影響開發(一種雨洪管理技術)措施,促進場地形成雨水滯留、淨化、再利用的良性水文循環。

宜游的藍綠廊道

解放渠曾經是西寧西山北部的一條灌溉渠道,自上世紀50年代修建以來,長期承擔著沿線農田灌溉及防洪分流功能。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原本承擔農業灌溉功能的解放渠失去了其主要的功能,淪為城市的消極空間。

近年來,城市綠色更新計劃的實施,使得老解放渠再次煥發青春,成為一條連貫、生態、宜游的藍綠廊道。

在解放渠更新改造過程中,融入了生物滯留池、植草溝、石籠擋牆等海綿化設施,這些設施能夠將渠岸兩側地表水收集后匯入渠內,結合濱水植物的種植,營造出開放的景觀水面,重新激活了水渠調節徑流、塑造水景的功能。對部分受到立交橋阻斷的區域,採取下沉式設計手段,保証了藍綠廊道的整體貫通,構建了連接城市與自然山體的綠色基底,形成了一個以解放渠水系統為主體,集親水休閑、景觀游憩、生態示范、運動健身於一體的城市濱水公園帶,進一步改善了城市環境面貌。

北京淺山區:青山繞城 綠水環山

歐小楊

生態—自然系統

風景園林作為人居生態環境營建的重要領域,肩負著優化國土空間生態格局、加大生態人居系統和自然環境保護力度的重任,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深度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

生態環境優美、生物物種多樣、資源礦藏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位於山區與平原過渡地帶的淺山區,是首都北京重要的生態源地和生態屏障。作為全市生態保育重點地區,當地通過持續開展山區綠化造林、廢棄礦山整治、水利工程建設和中小流域治理,使淺山區生態質量持續改善,生態屏障功能得到不斷加強。

淺山區生態治理分區被劃定為六類:森林生態保育區,林斷帶與宜林荒山植被恢復區,廢棄礦山修復區,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區,地災高易發區和生境修復區。當地對這六類地區強化生態保育與修復,最終實現青山繞城、綠水環山、森林繁茂、良田美景的目標。

青龍湖森林公園位於北京市淺山西南山麓的房山區青龍湖鎮。青龍湖從2012年開始實施以林地生態修復為核心的區域景觀營建。當地依據地形特征實施種植,在陡坡上增植鄉土野生草灌地被植物,增加植被覆蓋率,從而提升植被的土壤保持能力,防止土壤侵蝕﹔在山體匯水過程中構建生態濕塘,提升對於山體雨水徑流的調蓄功能﹔在濱水濕地區域增加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增加濕地對雨水徑流的淨化能力,提升水質。最終實現在高地陡坡防止土壤侵蝕、過程中徑流調蓄、終端徑流淨化等目標,構建連貫多層級的水源涵養體系。同時,當地還將現狀風景美學價值較高的林地劃分為重點提升區,補充植物和彩葉樹種﹔將現狀無森林且風景美學價值較高的灌木林和草地區域劃分為重點改造區,增加速生樹種提升植被覆蓋率,建設森林步道等有利於游人的公共設施﹔將風景美學價值較低的林地劃分為一般保護區,對現有林地實施保育,以維持其固碳釋氧、水土保持、提供棲息地等生態功能。

在近10年的科學生態修復和景觀營建過程中,青龍湖森林公園森林植物種類持續增加,森林棲息地的生物多樣性不斷提升﹔當地還深度挖掘場地自然資源優勢、人文特色和科研價值,結合市民活動需求進行了景觀風貌重建,形成了服務周邊居民、輻射全市的休閑游憩目的地。

美麗鄉村黃龍峴

張雲路

生產—鄉村系統

風景園林協調美麗鄉村與山水林田湖草互為依托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美麗的鄉村景觀,促進鄉土植物保護,推進綠色發展。

在南京市郊,有一座風景秀麗的村庄——黃龍峴。小村隸屬於江寧區江寧街道牌坊村,四周茶山環繞,竹林如海,田園環境優美,被譽為“金陵茶文化旅游第一村”。

來黃龍峴,處處都是以茶為中心的田園文化景觀:寬闊秀麗的黃龍廣場、滿眼翠色的茶緣閣、四時之景不同的黃龍潭、茶文化風情街上眾多的農家飯店……

過去,黃龍峴村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小山村。2013年開始,黃龍峴依托獨特的山水資源和茶園風光,對村庄環境、基礎設施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在原有村庄形態上實施景觀化、生態化改造,融入田園景觀、文化民俗等元素,對全村民房、道路景觀、公共設施進行整體打造,逐步完善了旅游廊道、游客中心、鄉村驛站等綜合配套。精心打造由千畝茶園觀光道、茶文化風情街道、千年古官道、仙竹林蔭道及詩畫黃龍潭等組成的黃龍峴“四道一潭40景”,建設黃龍峴茶文化小鎮,充分展示黃龍峴獨特的鄉村人文生態。

2020年11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鄉村生態景觀營造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組在黃龍峴村啟動了國家級鄉村示范點建設工作。項目組從景觀分類評價、規劃設計與營造模式、生物多樣性維護與監測等方面支持黃龍峴的生態人居環境建設,實施了山林、茶田、濕地、湖泊、竹海等景觀資源的系統治理,在這片大地上繪就了一幅美麗鄉村嶄新畫卷。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年11月23日 第 08 版)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