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人民日報看陝西

做鄉親們的貼心人(逐夢)

吳昌勇 陳延安
2021年10月06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鄉親們的貼心人(逐夢)

立夏剛過,陝西省嵐皋縣藺河鎮蔣家關村五保老人王學翠就又病倒了。

這是王學翠今年第十趟去醫院。這一回,陪在她身邊的不是村黨支部書記伍先忠。因為腰疼得厲害,伍先忠也在接受治療,所以就讓兒子伍鑫陪護王學翠。

身體稍稍好轉,伍先忠就急匆匆地趕到醫院。“咋個樣,好些了?”王學翠問道。“比前幾天倒是鬆泛多了。”伍先忠彎下腰,用手摸了摸老人浮腫的腳背。

“今晚讓娃娃回去睡。”王學翠指著放在床頭櫃上的一盒藥,說:“他身體也不大舒服呢。”“莫事,我來!”話音剛落,伍先忠徑直坐到了床沿上。

“莫事,我來!”——過去30多年裡,這是身為共產黨員的伍先忠最常說的一句話。

1995年,而立之年的共產黨員伍先忠擔任蔣家關村黨支部書記。

那時,村子依然貧困。山大溝深之地,即便有時收成不錯,富余農產品也運不出去。年輕人一茬茬外出務工,村裡一片蕭條。

上任后的頭一件事,伍先忠決定從通電開始,讓村裡徹底告別煤油燈時代。

“願意通電的,請舉手!”伍先忠的話剛出口,會場就齊刷刷地舉起了手。

群眾有熱情,伍先忠就有了干勁。初步匡算,各家需要均攤600元左右的費用。村民們紛紛想辦法湊錢。可是近半年時間過去了,仍有好幾戶沒湊夠錢。“伍書記,不是我們想拖后腿,是真的想不出辦法!”

“莫事,我來!”伍先忠組織幾名村干部到信用社貸款6000元,先湊齊材料款,開始栽電杆拉線。隨后,他又把貸款分次全部轉到自己名下,一人扛起了所有的還貸壓力。

1997年春節,沉寂了多年的小山村終於通上電。一些老人喜不自勝:“真沒想到,老土屋還能挂上電燈泡。”

然而,那頭,伍先忠家卻鬧翻了天——直到信用社上門催收貸款,妻子袁永翠才知道伍先忠給家裡捅了個大窟窿!

袁永翠紅著眼睛數落:“背著這麼多的債,日子怎麼過?”伍先忠一聲不吭。

“你把娃娃帶好,我去掙錢回來還賬。”那一年春節沒過完,伍先忠就要出發去浙江打工。聽說他要走,家裡一下子來了10多個村民:“伍書記,你去哪兒,我們跟著去哪兒!”實在拗不過大家,伍先忠最后決定:“虧了錢,路費算我的﹔掙上錢,你們趕緊還賬。”

到了浙江后,伍先忠懇求老板,能否每人先支付1個月工資。見伍先忠為人實在,還沒開工,廠裡就為每人預付了1000元工錢。

這筆錢很快郵寄回了蔣家關村。村民們循著匯款單上的地址找到了伍書記,也給他帶去袁永翠的口信:“平平安安回來,別苦了自己。”

年底,伍先忠用打工掙的錢還了貸款。

10多年后的2011年春天,為了修通一條長3.5公裡的產業路,伍先忠再次找到銀行貸款。與當年一樣,伍先忠先讓村干部貸款,交上工程款如期動工后,他又一次把貸款全轉到自己名下,一人扛起所有的還貸壓力。

至今,伍先忠還有15萬元銀行貸款沒還上。妻子責怪他做事冒失,他卻滿懷信心:“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一切都好說。”

2014年初夏,伍先忠病倒了。一檢查,早期食道癌,需立馬做手術。那時,他的妻子也因病剛做手術不久。

村民們得知后紛紛說:“就是花再多的錢,我們也要救伍書記的命!”

正在四處籌錢的伍先忠婉拒了這份好意,他隻捎給鄉親們一句話:“大家安心在家等著,等我回來。”

手術前夜,伍先忠怕第二天出現不測,便找來紙和筆寫下:“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向組織匯報思想了……如果我回不來,請找一個作風過硬的同志帶著鄉親們繼續奔光景……我還有一些貸款,用於修路,請組織相信我,這些年我沒有亂花一分錢,沒有還上的貸款,我讓兒子替我還清……”

他又給兩個兒子留下話:“如果我下不了手術台,要照顧好你們的母親,這些年,跟著我,她沒享到一天福。銀行貸款你們一定還上,不要給組織提任何要求,一定不能……”

4個月后,伍先忠和妻子袁永翠剛剛回到家中,鄉親們便接踵而至,全村500多戶,沒有一家落下。

2015年,原蔣家關村與立新村合並為新的蔣家關村,村兩委班子要重新選。

選舉村黨支部書記的這天早上,袁永翠對伍先忠說:“老伍啊,你可是搞不得了哦,好不容易身體才好些!”伍先忠點了點頭。

全村94名黨員,除去在外打工趕不回來的16人,其他78人全部到場。群眾也從四面涌來。

盡管投票還沒開始,但是大家心裡都裝著一個人——伍先忠。

投票結束后,開始計票。伍先忠的名字響起77次。大家正納悶,是誰少投了一票?

這時,身體還未完全恢復的伍先忠被人扶著站起來,說:“這一票是我沒投自己。做了這麼大個手術,我怕身體撐不下去,影響村上今后的發展!”

“不要緊,還有我們,我們能幫你!”“你給思路,我們出力!”“這副擔子,隻有你能挑得起!”……

見此情景,伍先忠百感交集,慨然道:“既然大家這麼信任我,我就是豁出命,也要跟大家一起把村子建設好!”

這一天,回到家,伍先忠剛跟妻子挑了個話頭,袁永翠就反問道:“你的身體能吃得消嗎?你咋不要命了呢?”

這一問,伍先忠無言以對。又想起出院時醫生的叮囑:“不要勞累,飲食要規律,定期來復查……”

良久,伍先忠才開口:“能為村裡辦點事,就是命丟了,也值!”

打那天起,伍先忠開始與時間賽跑……

“品行比成績更重要。”伍先忠這樣教導兩個兒子。

“我爸活在信仰裡!”在伍鑫的記憶裡,家裡是父親的另一個辦公室,村民來辦事,他總是不厭其煩。

長期的耳濡目染,在兒子的心中種下正直善良的種子。“長大后,一定要做父親這樣的人。”懷揣著這樣朴實的想法,伍鑫在高中畢業前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從那以后,伍鑫感覺和父親靠得更近了。二兒子伍軍也緊跟哥哥的步伐,23歲那年加入了黨組織。

“實際上,父親是我沒有寫在紙上的入黨介紹人。”伍鑫道出心裡話。

那天,伍先忠給兒子打電話,以“我和你媽想你了”為由,讓在西安工作的伍鑫得空回家一趟。

回家后吃完飯,伍先忠提議,父子倆一起出門散散步。伍鑫了解父親,父親一定是有事情要和自己說。

還沒等伍鑫張口,伍先忠問兒子:“這幾年,村子發展得還行吧?”伍鑫接過話:“那還用說,和小時候相比,可以說是巨變啊!”

伍先忠長嘆了一口氣:“隻可惜啊,眼下村裡需要有能力、能吃苦的年輕人,好多事情還得再推一把。”伍鑫瞬間反應了過來:“爸,你是不是想讓我回來?”

“嗯,有那個想法,所以想征求下你的意見。”伍先忠滿臉溫和。“爸,我聽你的!”讓他沒想到的是,兒子回答得斬釘截鐵。伍鑫明白,父親想讓自己回來,一定有他的道理。

很快,伍鑫出現在村裡,出現在伍先忠的身旁。

看到伍鑫放著每月上萬收入的工作不干,回家創業,大家先是想不通,后來想通了:這都是為了村上長遠發展著想啊!受此觸動,一些村民紛紛動員子女回村發展。30多位年輕人先后從外地回鄉創業。在年輕人的推動下,村裡的特色產業發展得越來越紅火。

術后幾年來,伍先忠的身體恢復良好。醫生說他創造了奇跡。伍先忠卻說:“哪來的奇跡哦,我的命是鄉親們拽回來的,和他們在一起,心裡踏實,也舒坦,往后再苦再難我都要堅持下去。”

今年2月25日,作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伍先忠走進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這位一向堅強的漢子,在會場流下了淚水。

走出會場,想到千裡之外的蔣家關村,伍先忠歸心似箭。他多麼想立馬趕回去,和鄉親們一起分享這份巨大的喜悅和榮耀。

在伍先忠的帶領下,蔣家關村大步走在振興的路上。今年“七一”前夕,隨著兩名預備黨員轉正,全村的正式黨員人數從30多年前的10多名,發展到整整100名。這是又一件讓伍先忠倍感欣慰的事。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06日 第 08 版)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