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人民日報看陝西>>208坊

西安:鏡像十四運,一個城市的成長

208坊
2021年09月14日09:49 | 來源:208坊
小字號
原標題:西安:鏡像十四運,一個城市的成長

早秋的西安,還留著盛夏的熱情,晴好的晨照從路兩邊的樹葉上被風一吹,滾落了下來,砸在街頭小品的雕塑上,給它暈染上金邊﹔砸在新鋪的道路上,濺在了老李和妻子的衣領、肩頭,坐在三輪車后座的妻子不禁咯咯笑了,“今兒天氣好,生意不會差!”

兩口子這麼早就去店裡了,這個夫妻面條店,他們在西北一路開了十幾年。用老李的話說,“從路這邊,開到路那邊,以前是來西安謀個生計,現在是和它有了感情。面店也從搭得彩棚,變成了衛生整潔的門面房,西北一路也從爛泥巷,變成了有調調的最美街巷。尤其是這兩年,變化快得很!”

對於這對普通的夫妻而言,西安一年創造了多少GDP,他們不太明白,有多少大體量項目落地,他們聽不懂,他們隻知道,所在的西北一路這兩年變新了,變美了﹔自己的生意更好做了,在西安買了小房子了,不用擠在面店后面的彈簧床上了﹔女子的娃娃,上了一所好學校﹔來檢查的隊伍,不像以前那樣生冷硬倔了,好說話了,笑得多了﹔辦個手續手機就行,不用跑冤枉路了。而對於十四運會的即將開幕,老李說的是,“咱們家門口光榮的事,要是人家客人喜歡吃碗手擀面,那就更嫽了!”

一場盛會,之於一座城,並不只是媒體文書的溢美之詞,更是因著盛會,西安從內到外、從治理者到市民的共同成長。

舉全力辦會 干了多少年想干的事

生產生活與生態,要融合在一個單元格裡,恐怕小巷子就是一個微小的切片。圍繞十四運會,展開的老舊小區和街巷的改造,不僅是要用一大筆錢,更是要用一顆匠心的事情。

漫步在西北一路,小巷子被打理得分外干淨,翻修過的牆面上裝點了不少,珍貴的西安城市老照片和60、70年代的老物件回憶。針對群眾提出的休閑娛樂場地不足問題,街道因地制宜,利用街角空地修建健身小廣場。也難怪老李夫妻說,街道干淨漂亮了,自己生意也好做。

“改造前,這條街就是爛泥路,一下雨才叫人難纏。這裡道路狹窄擁堵,路面破損嚴重,路兩邊還有佔道經營的,看見就木亂。現在,西北一路改造好了,配套功能也更加完善,我就喜歡騎個自行車來回走個幾遍,當逛公園一樣。”今年67歲的孫師傅在這裡住了20多年。今年,讓西北一路改變“舊貌”,改造完成的那一天,街坊鄰居甭提多高興。

十四運會開幕,西安將迎來四面八方的客人,提升改造工程,在所難免。從去年以來,西安先后啟動一系列城市面貌更新工程,包括繞城整修、主干道路面優化、老舊小區外立面更新、高壓線網落地等等。據公開資料顯示:圍繞十四運會,西安相關建設工作總投資約2600億元,涉及54項重點任務,共521個具體項目。而重點任務中,還涉及老舊小區改造、地鐵14號線建設、斷頭路打通、口袋公園建設等民生領域。毫不夸張的說,幾乎把西安翻新了一遍。

2019年10月,“三改一通一落地”的民生工程全面啟動。2000多個老舊小區、64個城中村(棚戶區)、599條背街小巷﹔59條斷頭路﹔1000多公裡架空線......兩年時間,人們看到的是西安基建的“高速度”,隻有涉及到項目裡面的人,才知其中的“高難度”,尤其是拆遷。

西安市委書記王浩提出了“四最”安置原則——讓拆遷群眾在可利用的土地中挑選最好地段﹔以最好的設計提高小區舒適度﹔用最好的質量標准選擇建設單位﹔以最好的配套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的便捷服務。“城市建設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核心。”

今年,也是陝西省提出的要從淺綠邁向深綠的一年,生態之綠,不僅在郊外,更融在了生產生活所在的城市裡。位於城東的“幸福林帶”,最早見於1953年西安市第一輪總體規劃,但受經濟能力等諸多因素影響而擱置數十年。2016年,項目終於在重新規劃后啟動,並於今年7月1日全面對外運營。全長5.85公裡,佔地面積1134畝,綠化覆蓋率達85%,擁有健身、休閑、文娛設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林帶工程,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市政工程、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

對於城市生活品質的追求,曾經是溫飽,現在是書香與花香。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因十四運會的召開加速度,干了多年想干卻沒條件干成的事情,斷頭路、背街巷、彩鋼房,還有各種原因擱淺的規劃,過期卻並不失效。源自城市經濟發展積累的財力,治理者的魄力,更源自為了一場會所凝結的共情力——群眾的支持、思想的共鳴、心意的相合。

“我們去給違建的群眾拿著文件說,以前都不太理解我們。現在,我們去拆違建,給群眾說是為辦會,把咱們西安要搞干淨、好看,群眾都支持,都盼望做好這件事。”西安市城管局一位干事深有感觸的說。

以人民為中心 干了多少年干不動的事

樓房好起,工程好造,難在寸土寸金時,給這兒蓋什麼。

一段時期以來,西安民生有九難,教育、醫療在前列,娃娃上學擠破頭,父母看病摩過肩。嘩嘩嘩的高樓起,商場、樓盤雨后春筍,好學校好醫院,來來回回那幾家。說白了,還是土地怎麼用,錢給哪裡投的事情。分析起來,顯而易見,要干起來,難上加難。財力、魄力、智力、全力,缺一都辦不順溜。

2019年9月,在經過縝密的調研和重新布局后,西安啟動了力破教育沉疴的“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新建、改擴建學校195所、新增學位19.4萬個。今年秋季入學,又有143所學校建成投用,新增學位13.04萬個。

僅2020年一年,西安財政教育經費預算203.13億元,為歷年之最。全市學位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計劃3年內投資500多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430所,增加學位38.95萬個。新建學校144所,佔總數的74%﹔公辦學校171所,佔總數的87%,是西安歷史上新建學校、新增學位最多的一年,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一。同時,西安市多批次按需為公辦學校招聘教師7833名,是過去3年招聘數量的總和。

老梁的孫女文文,進入了碑林區的一所公辦院校,他卻不像以前那樣擔心,反而說,“人家現在招了那麼多好老師,而且名校校長、老師都會來輪崗,一樣的教學。教室修的明光明光的,還有那麼多信息化設備。不用光想著砸錢,削尖腦袋往五大名校走了。”

2020年,西安市出台《西安市衛生健康事業重點項目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全市13個醫院項目建設陸續啟動。未來3年全市三級醫院達到55家 。據西安市衛生健康委項目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西安累計建設醫院床位10000余張,而僅2020年一年13個醫院項目,規劃新增床位數16000余張,幾乎就是西安現有床位總數的1.5倍。

登錄、預約,點擊自己需要的醫生進行在線問診,不過3分鐘的功夫,就有醫生出來回復,不排隊,不預約,一鍵問診,8塊錢。線下醫院,擴容增效,線上醫療,更是蹄疾步穩。

對於工作、生活在這座城的中堅力量來說,都是上有老 下有小,那是我們的天和地,老人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學不愁了,就是普通人最期盼的事情。

這兩年的西安,經濟已入萬億俱樂部,不只是有錢用了,更重要的是,把錢用在緊要處了。

向高質量發展謀局 干了對未來負責的事

天高雲軟,秦嶺此時,綠肥紅瘦。重巒在這裡把深深淺淺的花木、遠遠近近的鳥鳴,折疊得層層落落,讓淺淺的秋,有了深深的韻。孩子們跟著大人,蹦蹦跳跳地向前跑去,偶或驚起幾隻飛鳥,扑棱棱把這滿山的詩情畫意,都引到藍盈盈的天空去了。這裡曾是違建別墅“群賢別業”所在地,於2018年9月拆除后建成免費公園,生態恢復,市民叫好。

子午峪口,秦嶺保護站內的大屏幕上,監測著遠山的氣溫成像、入山的游客行為以及河流的水位變化。秦嶺之下,太乙驛站,是西安“三河一山”環線綠道的一個站點。這條已貫通開放293公裡游徑的綠道,沿浐灞河、渭河、灃河的堤頂路和秦嶺環山路,串聯起103個生態節點、42個人文歷史遺跡、109個休憩驛站。

偶然遇見在路口賣粗糧的村民方秀雲,在她身后還放著笤帚簸箕和塑料袋,“咱們都是自己種的庄稼,大家都稀罕這。但都在這裡買,有些不小心弄臟的地方,一天過后要好好打掃。”50多歲的她,並沒有讀過多少書,卻有一個意識,用她自己話說,“隻要大家都愛惜這山,就沒多少問題。政府號召是政府號召,還能光累政府嗎?咱們要從自身做起。”

不管在蜿蜒的城市綠廊,還是巍峨的秦嶺山脈,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治共建共享,在這兩年的工筆雕刻裡,描得更深刻。而從粗放的管理,到精細化、智慧化的治理,是這座城的轉變,之於山水的保護如是,之於城市的運行如是。網格化、共治,群眾參與,是西安這兩年的高頻詞。

“1單元紅色樓長蔡平安,1-3層層長楊麥糧,4-5層層長賀改秀,6-7層層長劉西珍......”在表單裡,清清楚楚標著具體的負責人。“從單元樓到樓層數,都有群眾選舉出來的黨員,作為網格員。家庭互助、水電維修、頭疼腦熱,串個門兒就能找到個管事兒的人。”西安蓮湖區旭景名園社區的黨委書記陳令雲介紹說。80多歲的趙阿姨,獨自居住在旭景名園1號樓20層,有一次突患重感冒,臥病在床,還是這些網格員照顧過來的。直到現在,趙阿姨一見到“網格員”就點頭示意,“好人呢好人!”

智慧電眼,知一葉可知秋。近日,擁有40倍光學變焦,搭載360度旋轉雲台,可視距離超過1.5公裡的400萬像素新型智能球機正式上崗,它能在200米范圍內看清楚車牌,相鄰兩個監控點,還可進行視頻追蹤。讓城市道路變得更“聰明”。據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數據顯示,通過114條“綠波帶”的調控,能讓市區道路通行效率提升23%。目前,主城區700多個路口均實施了“綠波帶管理”。

有人說,現在的城市治理,是思考“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它必定有“既識乾坤大”的敬畏法則之心,還有“猶憐草木青”的熱愛自然之心﹔必定有“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純朴民生之心,更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推陳出新之心。大數據、智慧化是手段,生態化是責任,共治化、精細化是保証,而人性化是落腳點。

十四運會的舉辦,是全市的一場修悟和成長。一座現代化大都市,對於昨日歷史的厚積,借著今日盛舉的薄發,方能對明日之局,胸懷丘壑。

一個盛會,是百萬倍速的鏡頭,西安的方方面面都會被聚焦和透視,但因一場盛會全力展現的“優秀”,絕不是僅憑大刀闊斧就能快速塑造,而是精雕細琢和日夜兼程的努力。秋實,必須經歷春耕。

西安蝶變,來臨時。(人民日報社陝西分社 208坊 王 一)

(責編:孫挺、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