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這家兵工所用72年時間詮釋“西遷精神”

2020年05月09日09:52  
 

導語: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1948年創建於東北,1957年從沈陽遷至西安。72年的發展歷程中,研究所人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在強軍報國的路上接續奮斗,用熱血和青春為我國的火炸藥等技術發展進步、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十六字內涵。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前身(東北軍區軍工部技術科)沈陽鐵西區舊址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是新中國最早組建的軍工研究機構之一,1948年創建於東北,1957年遷至西安。建所72年來,研究所始終秉持“把一切獻給黨”的兵工傳統,堅持軍民結合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民品發展道路,在光電顯示材料、氟化工及催化技術、生物制劑、精細化工、民爆器材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和技術優勢,低碳含氟化學品合成及催化、寬溫液晶等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陝西地方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72年來,從白山黑水輾轉1700多公裡西遷至古都西安,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每一步的發展進步都閃耀著“西遷精神”的光芒,每一點每一滴的成就都詮釋了“西遷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質。

“胸懷大局”,服從國家戰略調整

“胸懷大局”、國家利益至上是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人的基本政治品格。1957年7月,遵照第二機械工業部指示,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干部職工舍小家為大“家”,千裡西遷,從沈陽遷址西安,第一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胸懷大局”﹔1962年3月至5月,按照中央調整重組決定,包括所長肖淦在內的230余名科技骨干及各種儀器設備、技術資料整體調整劃給國防部五院,重新組建了新的研究機構﹔1964年10月,根據中央決定,研究所引信專業的兩個研究室及與引信有關的310余人和1000余台設備又調整出去單獨成立了新的引信研究所﹔1976年11月,根據國家戰略需要,研究所的火工室、理化分析室人員及其家屬97人又調整並入到了陝西應用物理化學研究所。可以說,在一次次的分合調整中,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人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犧牲小“我”支援國家整體戰略布局,處處閃現了“西遷精神”胸懷大局的首要內涵。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始終是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人的不變信仰和政治追求。

“無私奉獻”,堅持“把一切獻給黨”

從兵器元老吳運鐸,到第三代坦克總師祝榆生,把“一切獻給黨”始終是幾十萬兵器人恪守的核心價值理念,這種理念也貫穿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70多年的發展歷程之中。這種精神可歌可泣、感天動地,是研究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期間,產生過科研狂人、代表研究所參加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方二倫,產生過全國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人大代表朱春華,產生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雙計……這些都是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無私奉獻”的杰出代表。2007年,研究所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無私奉獻”已經成為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弘揚傳統”,使兵工精神薪火相傳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隸屬於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人民兵工的一份子。人民兵工是我黨領導的最早的軍事工業部門,發源於星火燎原的中央革命蘇區,成長於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日烽火和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戰爭,壯大於新中國成立后的建設和改革時期。80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兵工歷經無數戰火洗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極不平凡的偉大歷程。一代代兵工人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鑄造了具有豐厚歷史底蘊的“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信仰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近年來,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堅持繼承和弘揚並重,緊密圍繞履行強軍首責、推進高質量發展,打造火炸藥行業命運共同體,深入開展固“根”聚“魂”工程,持續叩問初心、強化使命擔當,在推進火炸藥技術創新和行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大力弘揚兵工精神,積極傳承兵工傳統,使“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信仰成為全體職工的奮斗之因、創新之源、進取之基,研究所在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影響也越來越重要。

“西遷精神”歸根到底,展現的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新的歷史時期,作為我國國防工業的重要組成力量,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承擔的強軍和報國使命非常艱巨。未來,研究所一定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傳承弘揚“人民兵工”傳統,發揚“西遷精神”,匯聚強大精神動力,以實際行動履行強軍報國使命。(供稿單位: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 金石)

 

(責編:鄧楠、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