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榆林赵家峁村何以成典型?
初春的陕北,沟壑旮旯里还藏着少许积雪。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奋堂最近正在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忙着规划村景区老旧窑洞改造,打造“年代记忆”文化景观,提升景区文化品质,补齐景区短板。
远眺赵家峁村(摄于2月20日)。 人民网 吴德锋 摄
赵家峁村位于榆林东南38公里处,面积17.8平方公里,由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来,户籍人口274户813人,常住人口99户161人。
这个小小的陕北山村,竟然有高空索道、玻璃桥、游乐场、德式滑道、民宿、美食街区等高档“配置”,是远近闻名的景区。
这个山村,还被评为“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党支部曾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这么多的“不可思议”,从何而来?2月20日,记者跟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弘扬延安精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来到赵家峁村一探究竟。
据记者了解,在成功实现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是赵家峁村成功振兴的决定性因素。
赵家峁村的德式滑道(资料照片)。 赵家峁村村委会供图
据王奋堂介绍,赵家峁村和其他村一样,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资源禀赋。2013年前,赵家峁村土地贫瘠,青壮年80%外出务工,留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耕地撂荒,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一度成为省级重点贫困村。
转折点在2013年,榆林市榆阳区以赵家峁村为试点,大胆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4年,赵家峁村进一步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支撑,改革得有能人主导。2013年6月,赵家峁村“两委”换届,在外做生意的“能人”张春平回到家乡,以高票当选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
准备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张春平发现当时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也没有大片的土地。他和当时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研究讨论,期间大大小小的会议开过120多次,有时通宵达旦。他们还远赴延安、河南等多地考察,再加上村民的建议,决定对全村土地进行折股流转,动员本村外出创业的能人和全体村民自筹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赵家峁村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产业振兴的巨变。
利用村集体流转的土地和村民筹集的资金,赵家峁村建起了33座设施果蔬大棚、35亩集中养殖小区;新栽植山地葡萄150亩、山地苹果150亩、酥梨30亩;建成了112套美丽农居,成为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民刘艳平今年46岁,以前在外地工地上开车,看到赵家峁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决定于2017年回到村里。他买了一个装水车,负责村里的垃圾和污水处理,收入比打工时翻了一番。“我每年还可以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7000元。”他告诉记者。
据王奋堂介绍,旅游业现在是赵家峁村的支柱产业。以村里的9D玻璃桥项目为例,2019年春开业初期,大量游客涌入赵家峁村,游客必经的三鱼路出现了绵延几公里,史无前例的堵车。当时玻璃桥项目的收入也创造了奇迹,最高峰的时候曾经每天通过1万人,按照每人60元来算,每天收入高达60万元,堪称“陕北第一”。
游客在赵家峁村的“网红”玻璃桥游玩(资料照片)。 赵家峁村村委会供图
现在赵家峁村集体的收入主要来自景区,景区游客每年在30万人次左右,景区营业额达1400万元。此外,赵家峁村还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基础产业。赵家峁村现在养牛60只,养羊1200只,种植了红薯、小米,绿豆、南瓜等传统农作物,依托旅游可以卖个好价钱。尤其是采摘园,游客可以自行采摘,丰富了旅游业态。
在改革成功后,赵家峁村还吸纳周边3个贫困村和10个自然村,建成更大规模、更大体量的“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赵家峁村新貌(资料照片)。 赵家峁村村委会供图
“2017年赵家峁村已实现整村脱贫。从2015年到现在,村集体累计收入1753万元,现在村集体资产达8500万元;2018年到现在,实现了5次分红,累计分红640万元,户均2.96万元(分红户数216户,合并村不参与分红),人均近1.01万元;2022年分红167万元,户均7731元,人均2650元;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90元。”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赵帅帅告诉记者。
经过10年的发展,赵家峁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功之路,成为陕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