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為何幫不上“盲”

十二月八日,視障人士趙銀利走在西安市未央區海璟台北灣小區外的盲道上。 本報記者 文超攝
12月15日,西安市未央區未央路一處人行道的盲道上停著一排摩托車。 本報記者 張英攝
9月8日,視障人士楊子宣手執盲杖行走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道路的復雜多變讓他走得步步驚心(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張英攝
前言 盲道是專門幫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設施。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應當按照規劃設置盲道。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視障人士總數超過1700萬人,陝西視障人士接近30萬人。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不遺余力建設盲道,方便盲人出行。可令人尷尬的是,盲道上看不到盲人,這已成為社會大眾的普遍印象。盲人去哪了?盲道還有沒有必要建設?
“這是盲道,不允許停放摩托車。”
“我上去辦個事,馬上就下來,再說也沒有盲人走呀。”
12月1日10時許,西安市環城東路朝陽門外一處人行道上,交通安全志願者老許正在勸阻一名將摩托車停放到盲道上的男子。面對這名男子的應答,老許頗感無奈,他確實沒看到盲人走過盲道。
老許的無奈是人們困惑城市盲道上見不到盲人的一個縮影。
各級政府部門為了方便盲人出行,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設的盲道成了“擺設”。人們不禁要問,盲人去哪兒了?盲人為何不走盲道?盲道還有沒有必要建設?……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訪了西安部分視障人士以及殘聯、城管等機構和部門。
1 盲道復雜多變嚇退盲人
“小區沒有盲道,我一個人走不到大門口,隻能站在樓道口等你。”12月8日,在西安市未央區海璟台北灣小區一棟單元樓下,視障人士趙銀利站在樓道口笑著對記者說。記者注意到,通往單元樓門口的小道上,橫七豎八停著一排電動車。
趙銀利已經記不起上一次單獨出行是什麼時候了。平時上下班,她都需要家人接送,偶爾去街道逛一逛,4歲的兒子是她最大的依靠。在她的印象中,盲道越來越不靠譜:“有些盲道建設得有問題,比如地磚上的凸起不符合要求,盲人幾乎感覺不到。還有就是好多路口沒有銜接盲道,交通信號燈也沒有盲人提示音,導致我們過馬路十分危險。”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西安一些視障人士,發現大多數盲人不敢單獨出門,也幾乎不使用盲道。這是市民群眾在盲道上看不到盲人的主要原因。而盲人不敢單獨出行、不使用盲道則與盲道復雜多變有很大關系。
先天失明的楊子宣還未成年時就習慣了獨自出行,他曾在西安地鐵2號線開通之日便一個人坐地鐵“走南闖北”。但這幾年楊子宣很少單獨出門:“現在出行環境越來越復雜了,對盲人來說不僅是舉步維艱,而且很危險。”
為了親眼見識盲人單獨出行的艱難,記者跟隨楊子宣從他的住所走出來。面對小區附近復雜且無盲道的道路,也許是因為早已了然於心,他走得很快,但到了西安市西三環一處輔道上,來來往往的車流噪聲和違停車輛嚴重影響了他的判斷,他幾次與危險擦肩而過。
經過一處交叉路口時,三輛違停汽車擋在了楊子宣的面前,如果不是用盲杖觸碰到車子,他就徑直撞了上去。剛從兩輛汽車中間繞過,一個外賣騎手騎著摩托車從側后方快速駛來,記者迅速喊住了楊子宣,這才讓他躲過一劫。就要走到人行道時,幾個隔離墩橫在楊子宣的面前,眼看就要撞上去,記者緊急提示他。他停下來用盲杖敲著隔離墩說:“上個月我路過這裡時還沒有石墩子呢。”
步入有盲道的人行道時,楊子宣的步伐明顯快了起來。他告訴記者,身邊許多盲人之所以選擇不出門,是因為他們害怕路上的各種障礙,吃的“虧”多了自然就不願意出門,“你們媒體應該呼吁政府部門加大盲道管理力度,加快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西安一些背街小巷、人流量大的小區周邊,人行道、盲道被佔用的現象很普遍:一些路段人行道上車來車往,盲道上充斥著各種障礙物﹔一些盲道建設得並非直來直去,而是“曲徑通幽”,更有甚者,有些部門將配電箱、電線杆直接建設在盲道上。
在西安市碑林區雁塔北路北段,為了杜絕機動車佔用人行道,一排石墩被整齊地擺放在人行道邊,而兩個石墩徑直被擺放在盲道連接處﹔東新街一排飯店門口的人行道上,覆蓋著一層厚實的防污墊子,盲道直接就“消失”了﹔東大街消防救援站兩側的人行道上,共享單車、摩托車、汽車停在盲道上﹔新興路兩側的人行道常年被商家佔用,連行人都被擠到了機動車道上……
2 盲人出行依然依賴盲道
既然盲道復雜多變,盲人也幾乎不走盲道,那麼是不是就沒必要建設、維護盲道了?
“盲道對盲人來說很有必要。雖然現在盲道存在很多問題,但盲人出行還是離不開盲道。”25歲的張璐瑤患先天性視力障礙,眼部僅有微弱光感,在沒有申請獲得導盲犬幫助之前,她單獨出行主要依賴盲道。
因為走盲道磕過腿、碰過頭、撞過牆,還摔過不少跟頭,張璐瑤漸漸不再願意走盲道。“后來領養了導盲犬‘高興’,它就像我的眼睛一樣,幫助我避障,帶我去更遠的地方。”說起導盲犬,張璐瑤的臉上滿是笑容。
導盲犬被稱為盲人黑暗生活中忠誠的引路者、名副其實的“眼睛”。張璐瑤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想培養出一隻符合標准的導盲犬並不容易。數據顯示:全國各地正在使用上崗的導盲犬有200余隻,而中國的視障人士總數超過1700萬人,這一數字與導盲犬的數量形成巨大差距。
“到底有沒有必要繼續建設盲道?面對現狀,我們也曾動搖過。”西安市無障礙促進協會秘書長梁維表示,面對當前盲人出行情況,盲道的建設和管理還需更加精細。從盲人邁出家門的第一步開始,樓梯盲道銜接、電梯語音提示、小區內無障礙通行路線等無障礙設施是否形成閉環?小區內外無障礙設施能否有效銜接?這些都是值得社會各界思考的問題。
梁維告訴記者,盲道是一項公益性的無障礙設施,是政府和社會對弱勢群體關愛的體現。盲道鋪設和管理得如何,標志著一座城市的文明和進步程度﹔盲道暢通與否,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也在拷問著市民的道德和文明水平。“盲人視覺的缺失需要很多感官來彌補,對視障人士來說,盲道建設是十分必要的。面對復雜的出行環境,盲道對他們來說無疑是輔助前進的‘導航儀’,盡管這條道路上充滿了未知。”梁維說。
3 發揮盲道作用有三難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目前,發揮盲道作用有三難。
一是管理難。盲人按摩師陳笠曾向有關部門反映過盲道被佔用的問題,但結果並不理想。“我打過好幾次市民熱線電話,也向有關部門電話反映過,但通常都是反映后會好幾天,不久就又一團糟了。”陳笠說。
針對盲道被侵佔的問題,記者採訪了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表示無法實時盯著盲道,管理效果有限。在日常巡查時,城管隊員現場發現問題會及時解決,但無法顧及轄區內的所有盲道。而侵佔盲道的行為多是即時性的,城管隊員前腳剛走,后腳就有車停過來。
現實中,盲道管理鏈條長,涉及規劃、設計、施工、日常維護、監管等環節,無論哪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導致盲道不能正常使用﹔管理主體多,不同區域的盲道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佔用盲道等行為缺乏明確的處罰規定和標准,監管力度跟不上。
二是質量不達標。目前,盲人出行的過程中,盲道不連貫、沒有形成閉環,是阻礙他們前行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在城市大大小小的路口,盲道經常會中斷,很少有凸起的斑馬線供盲人使用,很多路口的交通信號燈也沒有盲人語音提示。一個盲人從踏出家門口,到抵達休閑或工作目的地,需要一條連貫、無障礙的盲道,而這在現實中幾乎看不到。
三是意識差。廣大市民不佔用盲道的無障礙理念亟待提高。由於盲道被侵佔的現象比較突出,盲人的出行空間被壓縮,盲道上看不到盲人。“沒有盲人使用盲道”已經成了人們的潛意識,盲道等無障礙設施得不到全體社會成員的廣泛維護。
“不敢出門不應該是盲人的生活常態。”陝西省殘疾人聯合會維權部主任鄧昱告訴記者,無法出門或者出門面臨各種危險隻能讓盲人將自己的出行需求壓縮到最低。
4 立法保護盲道刻不容緩
記者注意到,對於盲道的設置,殘疾人保障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都作出了相關規定,但對於盲道的日常監督管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
長期關注盲人出行的西安律師吳勇認為,現實中存在著盲道等無障礙設施建設不規范、建成后管理不規范,侵佔無障礙設施行為違法成本較低、執法主體不明確和執法力量薄弱等問題,嚴重影響特殊人士出行安全。
吳勇建議:就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可以在法律權限范圍內,試點出台本地細化規定,進一步加快盲道規范化建設和加強事后監管,同時明確監管部門的職責,適當加大對於侵佔和損壞盲道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為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面對出行的窘境,很多視障人士把希望寄托在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上。
10月27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這是我國首次就無障礙環境建設制定專門性法律。草案在保障殘疾人、老年人的基礎上,更好地惠及全體社會成員。同時,為在實踐中准確把握無障礙環境的受益對象,草案提出了“有無障礙需求的社會成員”概念,並在附則中單設一條予以明確。
梁維告訴記者,目前盲人出行遇到的所有問題基本都可以通過無障礙環境建設解決,“現有的人行道可以通過無障礙改造實現無障礙通行。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實施起來難度不小。但一些新建道路完全可以按照無障礙標准來建造,這樣造福的是我們所有人。”
“日常生活中的無障礙需求者並不隻有殘疾人,將無障礙受益群體明確為全體社會成員,有利於推動無障礙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曾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意見征求的趙銀利認為,應該在幼兒、小學、初中等教育的各個階段普及、推廣無障礙理念。
如今,趙銀利最大的願望,就是所有小區內部都能建設一條從電梯口到大門口的盲道。楊子宣則一直堅定地認為:“無障礙環境建設將讓所有人受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