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稻飄香

稻浪起伏,稻谷飄香,“陝北好江南”南泥灣迎來金燦燦的豐收季。十月二十一日,南泥灣千畝水稻開始收割,人們搶抓農時,加緊收割。 本報記者 陳宏江攝
黃土高原怎麼種水稻?從富縣的水稻種植可窺一斑。
這裡的水稻,一年隻種一季,生長周期140天至150天。
這裡的水稻,用子午嶺腹地的水灌溉,綠色無污染。
這裡的水稻,生長過程中接受的日照時間長、所處的環境晝夜溫差大,產量品質有保障。
10月19日早晨,太陽剛剛爬上山頭,水稻田裡的霧氣還未完全散去。富縣張家灣鎮川庄村村民張慶軍走進田裡,彎腰察看一番之后,又回到了田坎上。等到日上中天,水稻完全晾干,就是張慶軍駕駛收割機下田的時候。
張慶軍種的120畝水稻,是家裡五口人主要的經濟來源。富縣種植水稻歷史悠久,對於當地農民來說,在種植技術方面幾乎不存在難題。
張家灣鎮地處子午嶺林區、葫蘆河流域,全域年平均降水量550.3毫米,晝夜溫差10攝氏度左右。
每年5月中旬,張慶軍開著插秧機,把大棚裡育好的秧苗移栽到田裡。6月中旬,他雇工人除第一遍草﹔6月下旬,除第二遍草。兩次除草完成后,當年水稻管理最繁重的工作就基本結束了。
“我們的水稻種在川道裡的平地上,耙田、插秧、收割都用機械完成。除了除草,其他時間我都不雇工人,這樣一來,成本低了、效率高了,種水稻的效益也就好了。”張慶軍說。
川庄村現有耕地720畝,種植水稻568畝。張家灣鎮以川庄村為核心,大力發展有機水稻,配套實施“稻魚”“稻鴨”“稻蟹”共養全覆蓋,建成4個水稻良好農業核心示范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潛移默化中,川庄村村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我們現在幾乎頓頓都吃大米飯,比和面方便哩!大米都是咱自己種的。”張慶軍說,每年自家地裡的大米,會留下約500公斤當口糧,其他的經過加工,銷往延安、西安等地,畝均收入可達3000元。
說起富縣的水稻種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直羅鎮戰役發生地——直羅鎮。2017年,直羅鎮稻田通過了國家良好農業規范認証,“直羅貢米”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和國家農產品生態原產地保護。
一陣秋風、一抹稻香。10月19日,直羅鎮胡家坡村的水稻已基本收割完畢,農戶們仔細地撿著機器收割后遺留下來的稻穗。稻田一角的魚塘裡,人們將裡邊的鯉魚撈回去。“稻香魚肥”,這樣的豐收場面在這個黃土高原上的村庄裡隨處可見。
“現在村裡建成了2100畝有機大米標准化生產示范區。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修建了專門的蓄水壩,引河水澆灌。整個過程中,統一生產、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這樣的管理提高了大米品質,種植戶的收入上去了,大家自然也越來越樂意發展這項產業。”胡家坡村黨支部書記趙玉亮介紹。
目前,胡家坡村按照“農業+康養+文旅”的模式打造田園綜合體,稻田實現以稻護鴨(魚)、以鴨(魚)養稻的生態循環模式,生產的大米綠色環保無公害。胡家坡村建成了生態稻田、荷花池、稻田景觀小品等觀光旅游設施,逐步走上了三產融合發展的快車道。
“富縣現有水稻1.6萬畝。今年以來,我們在葫蘆河灌區的直羅、張家灣、張村驛等3個鎮,開展省級產業園區創建工作,圍繞水稻產業,組織實施綠色生產、產品加工、品牌建設等項目,總投資8150萬元,健全水稻全產業鏈,發展壯大水稻產業。目前,稻漁綜合種養項目已實施完成,綜合種養面積2000畝,總投資約300萬元,其余各個子項目也都有序推進。”富縣副縣長李宏柱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