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扶貧路上,感受平凡中的偉大

王震

2020年09月28日14:52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記者手記:扶貧路上,感受平凡中的偉大

  “你幫扶了幾戶?”

  “我們縣上的單位,每個干部結對幫扶9個貧困戶。”

  “壓力大嗎?”

  “縣上要求嚴,每周都要去一次貧困戶家裡走訪。原來在山裡的四個村並成一個村,特別分散,去一戶就要翻一座山,根本跑不過來。”

  “完不成任務怎麼辦?”

  “那非得完成!”

  漢中是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區)、2個深度貧困縣。2015年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村1010個,貧困人口18.5萬戶52.4萬人。

  人民網大道康庄報道組一行在漢中採訪其間,記者近距離接觸了幾位當地扶貧干部。他們長期深入這些在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宣傳落實扶貧政策,了解貧困戶生活條件、健康情況,幫助村子發展產業,結對幫扶貧困戶脫貧。

  張榮成今年52歲,是西鄉縣的一位扶貧干部,算是其中年紀較大的一位,不高的身材,黝黑的膚色,初見還以為是當地村民。

  張榮成說:“市裡、縣裡的單位都有包村任務,我們單位有一個副科級宣傳員,比較年輕,已經在村上駐村2年了。我們年紀大一點的一般不安排長期駐村,但是幫扶任務都要完成。”

  張榮成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在回龍村,位於西鄉縣子午鎮。以前老回龍村不通路,去縣城需要走幾公裡山路到鎮上去,然后坐火車才能到縣城。在政府幫扶下,如今村子實現了通路、通水、通網絡,有了衛生室、觀光碼頭等設施。

張榮成(左一)在貧困戶家中幫忙。受訪者供圖

  現在,張榮成最關心是,如何把經濟收入搞上去,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收入是一個大關,解決了經濟收入問題,‘兩不愁’就算不愁了,‘三保障’大多數是住房問題,教育和醫療基本沒有問題。”

  對話過程中,尤其是談到扶貧工作時,張榮成的眼神是有光的。對他來說,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是工作,是責任,但更像是一種信念。

  魯家壩村是漢中市委宣傳部幫扶的村子,位於鎮巴縣小洋鎮南部,距離漢中市區4個多小時的車程。2017年以來,先后有駐村第一書記3人,駐村工作隊員5人,長期吃住在村子,訪民情、幫民困、解民憂。

  駐村干部田博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31歲,已經在魯家壩駐村2兩年多,很多村民都把他當成了“村裡人”,趕上飯點,隨便推開一家門都能蹭頓飯。

  扶貧干部中有很多像田博這樣年紀的80后、90后。久居山村,耐得住寂寞,對於年輕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村裡網絡信號很好,但是相對於城裡,娛樂生活還不夠豐富。到了晚上,我們兩個駐村干部經常是在宿舍裡面對面打坐。”田博跟我們打趣道。

  在魯家壩村採訪時,一位老人主動走過來,記者和村干部面前伸出大拇指,不停的比劃。見狀,村書記王太平上前為我們解釋,這位老人是村上的五保戶,是個聾啞老人。在村集體幫助下,住進了村裡的集中安置房。

  “老人一遇到村裡的扶貧干部,就會上前伸出大拇指。”王太平起初也不知道老人的意思,后來才知道他是想感謝村集體的幫助。

  老人又在我們面前比劃了一通,王太平就給我們當起了“翻譯”,老人想帶我們去參觀一下他的新家。他很愛干淨,一進屋就跑進臥室,整理被褥,然后來到客廳給我們打開電視。

  “這台電視是政府特意送的,他雖然聽不見,但是也喜歡看電視上畫面。”王太平在村子工作了25多年,長年打交道下來,他已經能通過手勢熟練的讀懂老人的意思了。

  臨走時,遇到了一個00年的小姑娘。她叫王莉,在縣裡讀了高中后,就回到村裡在村委會工作,主要負責貧困戶建檔立卡登記的事情以及一些村委會日常事務。

王太平(中)和王莉(左)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王震 攝

  “小姑娘,踏實勤奮,幫了我很大的忙。”王太平說,在書記主任一肩挑之后,村裡很多工作都落到了她身上,年輕人對電腦、手機等網絡產品比較在行,所以日常工作中涉及到這些的她都負責。

  交談中,小姑娘臉上始終洋溢著自信的笑容。村子變美了,村民富裕了,她覺得項工作很有意義。

  一周時間,調研組記者穿梭在秦嶺之間,奔波在扶貧路上,這是一次別樣的體驗——辛苦、疲倦。對於扶貧干部來說,這只是一年365天中很“平凡”的7天。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