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圖景

2020年09月11日06: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圖景

羅曼·卡爾曼

留下珍貴影像廣為流傳

曹英發

1938年的武漢大會戰是中國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會戰發生時,一位名叫羅曼·卡爾曼的蘇聯記者就在現場。他用攝影機忠實記錄了敵機轟炸工人住宅區等戰時景象,留下了珍貴的一手影像資料。

上世紀30—40年代,中國人民同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批外國記者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中國採訪,卡爾曼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拍攝的紀錄片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抗戰的真實圖景。

卡爾曼曾獲斯大林勛章、列寧勛章等榮譽。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他深入戰場拍攝新聞紀錄片,獲得了很大反響。1938年9月,卡爾曼以《消息報》特派記者身份來到中國。這一次,他從蘭州出發,用近一年時間,先后途經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最后到達陝北,行程2萬多公裡,拍攝膠片總長1萬多米。

在卡爾曼的鏡頭裡,有前線士兵進行對敵斗爭,有新安旅行團小演員表演抗日戲劇,也有愛國青年積極奔赴抗日前線。行程期間,卡爾曼全面記錄了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點點滴滴。

1939年5月,卡爾曼到達延安。在這裡的20多天,他的鏡頭觸及方方面面,包括魯迅藝術學院的畫展、橋兒溝工人學校的開學典禮、八路軍醫院等。他還拍攝了農民自衛隊訓練、魯藝師生開荒生產等活動,記錄了根據地全景圖。

最讓卡爾曼難忘的,是對毛澤東的拍攝採訪。1939年5月25日,在延安楊家嶺,他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兩人一直談到深夜。採訪中,毛澤東對中國抗日戰爭面臨的形勢和前景做了全面的分析研判,還向卡爾曼細致詢問了蘇聯的海軍建設、航空領域發展、北極科考站等問題。

次日,卡爾曼前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聆聽毛澤東關於戰略戰術的軍事辯証法講座。毛澤東幽默的言談、生動的語言,讓他對這位中共領導人充滿了好感。

離開延安之前,卡爾曼特地跟拍了毛澤東一天的活動,記錄下了他閱讀文件、撰寫文章、與農民交談等工作生活場景。這些珍貴的影片資料至今仍廣為流傳。

回到蘇聯后,卡爾曼先后剪輯了《中國在戰斗》《在中國》等反映中國抗戰真實情況的紀錄片,還撰寫了《在中國的一年》一書。卡爾曼非常珍惜在中國期間的拍攝經歷。他曾表示,希望“有朝一日,勝利了的中國人民會在復興的國家檔案中找出這些影片來”。如今,卡爾曼拍攝的影像已成為紀念中國抗戰歷程的珍貴歷史記憶,他的願望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為陝西省檔案館)

哈裡森·福爾曼

展現敵后戰場真實面貌

本報駐美國記者 李志偉

1944年至1945年之交,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曼的著作《北行漫記》(原名《紅色中國報道》)出版。這本書被譽為《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的姊妹篇。在書中,福爾曼根據在中國抗日根據地近5個月的採訪見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真實面貌。

福爾曼原本是一名航空公司職員,后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影響,成為一名記者。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福爾曼第一次來到陝北蘇區,採訪准備奔赴抗日前線的中國紅軍。這次近距離接觸讓他對中國共產黨的理念有了深入了解。他贊賞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也對人民抗日武裝滿懷崇敬。

1944年,福爾曼作為美國合眾社和英國《泰晤士報》常駐中國的記者,跟隨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進入陝甘寧邊區。他認為,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需要深入當地,尋求“親眼所見的、基於事實的答案”。

從南泥灣到延安,福爾曼進行了大量採訪,既有毛澤東、林伯渠等中共領導人、八路軍將領,也包括邊區勞動模范、八路軍戰士、流動學校教師等普通民眾。

在《北行漫記》一書中,福爾曼如實寫下了當地軍民的生活情況。鄉親們帶著食物慰問八路軍、村民自發將傷員從前線抬往醫院等場景,生動展現了軍民之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深厚情誼。

福爾曼還堅持前往晉綏抗日根據地的作戰前線,在一線記錄八路軍的英勇抗擊。福爾曼在書中寫道,“一個民族必須要有勇氣,才能與敵人的武器進行抗衡。”對於共產黨人英勇無畏的精神,福爾曼深感敬佩。

在中國期間,福爾曼還拍攝了上萬張珍貴的歷史照片,既有對當時社會生活圖景的體現,也有對日軍殘酷暴行的揭露。其中在晉綏抗日根據地拍攝的圖片,還被福爾曼編輯成書,出版了《西行漫影》畫冊。

福爾曼始終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他的外孫女莎爾·卡萊爾對記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人民經受了巨大苦難。福爾曼在記錄那段歷史的同時,也對中國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1973年,福爾曼再次來到中國,用鏡頭記錄中國的發展變化。現在,他的很多著作和照片都收藏在位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美國地理學協會圖書館。為便於人們上網查閱,圖書館將這些資料進行了數字化處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福爾曼留下的資料備受歷史研究者的關注,“不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他所記錄的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華盛頓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第 17 版)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