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圖景

2020年09月11日06: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圖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英勇奮戰在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抗日戰爭期間,一大批外國記者深入中國敵后根據地和抗日前線,用筆和鏡頭忠實記錄下中國人民的浴血抗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抗戰的重要窗口

埃德加·斯諾

感受中國革命希望之光

本報駐美國記者 胡澤曦

在美國密蘇裡州堪薩斯城的霍爾姆斯街上,有一座樹木蔥蘢的院落。這是埃德加·斯諾紀念基金會所在地。1905年7月19日,斯諾在這座城市出生。沒有人會想到,他日后會成為第一個深入中國陝甘寧邊區採訪的外國記者,並寫下《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這一經典之作。基金會主席詹姆斯·麥克庫思科對記者表示,“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紅星照耀中國》可以稱得上是‘世紀獨家新聞’”。

斯諾與中國的結緣始於一次旅行。1928年,斯諾與友人從紐約出發,原打算進行一次全球旅行。然而,在中國逗留的幾周改變了他整個計劃。當時的中國深陷內憂外患。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將為這個國家帶來什麼變化?年輕的斯諾急切想要尋求解答。

經過思考,他決定留在中國,向世界報道這裡發生的一切。10余年間,斯諾遍訪中國各地,記錄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對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傷害,也見証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不屈斗爭的英雄歷史。

1936年,斯諾進入陝甘寧邊區,對耳聞已久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實地採訪。在邊區的4個月時間裡,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為斯諾詳細闡釋了對抗日戰爭、國共合作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紅軍戰士、各界群眾也與斯諾熱情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與革命理想。

邊區的生活條件雖然極其艱苦,但人們的精神狀態始終積極向上,這讓斯諾深切感受到中國革命事業的希望之光。他為英美報紙撰寫了一系列報道,並於1937年在倫敦結集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

斯諾筆下的邊區充滿了面向未來的昂揚精神和為民族求解放的高尚追求。他力圖還原中國共產黨人和邊區生活的真實圖景,其中也不乏當地飲食住宿、房屋擺設等生動的細節。該書問世后,1個月內就在英國售出10萬冊。西方民眾從中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感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斯諾的作品不隻為外部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打開了一扇窗,也讓更多人理解了中國抗戰對世界的重大意義。在他的影響下,包括加拿大醫生白求恩等一大批外國友人先后奔赴延安。

斯諾一生都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新中國成立后,他數次訪華,把向世界介紹中國作為自己的使命。1974年,埃德加·斯諾紀念基金會在其家鄉設立。該基金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埃德加·斯諾研討會,至今仍為中美兩國民間友好交往持續貢獻力量。

(本報華盛頓電)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

傾盡一生書寫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 李欣怡

1951年,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夫婦收到邀請,希望他們回到中國參與新中國建設。兩人輾轉從美國取道波蘭,經過49天的海上顛簸,到達天津港。直到2005年去世,愛潑斯坦再未離開中國的土地。

愛潑斯坦自幼在中國長大。1917年,年僅兩歲的他隨父母從波蘭流亡到哈爾濱,開始了在中國的生活。出於對寫作的濃厚興趣,愛潑斯坦16歲便投身新聞工作。1937年,作為美國合眾社雇員,他開始了戰地記者生涯。

上海、南京、武漢、廣州……1937年到1938年間,愛潑斯坦在中國各地採訪。他目睹了城市被日軍轟炸淪陷等殘酷景象。日軍的暴行讓他受到強烈沖擊,也讓他愈發堅定地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

1938年4月,愛潑斯坦赴前線採訪台兒庄戰役。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讓他感到振奮。他激動地寫道:“台兒庄大捷是值得紀念的……它大大鼓舞了全中國和全世界的人民,使他們相信中國和中國人民有決心戰斗下去,並有能力取得勝利。”

這兩年的採訪經歷為愛潑斯坦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9年,他的首部著作《人民之戰》在倫敦出版,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戰初期的成績。埃德加·斯諾對該書贊譽有加,稱其為“極為出色的戰時新聞作品”。

1944年,愛潑斯坦深入延安及晉西北地區進行了長達7周的採訪。他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深入交流,還參觀了南泥灣等地,近距離觀察當地軍民的生產生活狀態。當地民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讓他深信“延安是中國未來的縮影”。此次訪問后,愛潑斯坦陸續寫就了30多篇報道,在《紐約時報》等媒體發表,引起極大的國際反響。

抗戰后期,愛潑斯坦曾短暫前往美國。在那裡,他先后出版了《中國未完成的革命》《我訪問了延安——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西北解放區目擊記》《中國勞工札記》等著作,力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重大貢獻。

再次回到中國后,愛潑斯坦於1957年正式加入中國國籍,並在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繼續致力於記錄中國的發展變遷,參與創辦了英文雜志《中國建設》(現名為《今日中國》),參與翻譯《毛澤東選集》等重要黨政文獻,還用近30年的時間採訪撰寫了《西藏的變遷》一書。

愛潑斯坦為書寫中國故事傾盡一生。愛潑斯坦的夫人黃浣碧告訴記者,“艾培(愛潑斯坦的中文名字)最讓我敬佩的,就是他一心為中國。”

“我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就是我的家,是這種愛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病逝前一年,愛潑斯坦完成了《見証中國——愛潑斯坦回憶錄》。在書中,他對自己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在現場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

本報駐美國記者 張夢旭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弗蘭德城,早年曾致力於工人運動。1925年,斯特朗首次到訪中國,前往廣州報道了著名的省港大罷工。兩年后,她又赴華報道了湖南農民運動等重要事件。1937年,斯特朗再次重返中國。“中國人民終於聯合起來抗擊日本了,而這是對人類前途最重要的革命斗爭。”出於一名記者的使命感,斯特朗想在現場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

當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一定偏見。1938年1月,斯特朗前往位於山西五台山的八路軍總部。當時,八路軍總部位於一個在地圖上都沒有標記的偏僻村落。在斯特朗的筆下,八路軍將領穿著極其朴素,與當地百姓無異。她在那裡生活了10天,每天與軍官、士兵同吃同住。她還採訪了朱德、劉伯承等人,對共產黨的性質、八路軍的戰略方針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根據這次採訪經歷,斯特朗撰寫了《人類的五分之一》一書,做出中國抗戰必勝的判斷。

抗戰勝利后,斯特朗於1946年6月第五次訪華。這一次,她來到了延安。幾個月裡,斯特朗遍訪了各個解放區,並多次採訪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在談話中,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經由斯特朗的報道迅速傳遍世界。

在斯特朗看來,中共領導人是“思想深刻、頭腦敏銳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長期在華報道經歷讓她對中國產生了深厚感情。1958年,72歲的斯特朗定居北京。她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創作了《中國為糧食而戰》《西藏見聞》等書,並編寫了《中國通訊》69篇,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成就。

中國被斯特朗稱為“理想的歸宿地”。1970年,她在北京走完人生最后時光。斯特朗的一生為促進中美人民的了解和友誼作出了寶貴貢獻,正如鄧穎超所說:“她是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驕傲,又是兩國人民的友誼象征。”

(本報華盛頓電)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