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水源地取水樣。
盛夏時節,綠色鋪滿視野的秦嶺深處,大片的土豆花和野菊隨風搖曳。良好的自然環境,確保了河流水質的安全。
西安居民每喝8杯水裡,就有1杯來自200多公裡外的引湑濟黑調水工程。而這杯看似尋常的清水,正是由一支常年與青山做伴與綠水為伍、不畏山高路遠、不懼暴雨洪災、對抗烈日與嚴寒的隊伍,日夜用心盡責地守護著。他們,正是西安市引湑濟黑調水工程管理中心的“秦嶺深處護水人”。
“西安人每喝8杯水,就有1杯來自這裡”
“再拐過前面幾個彎,我們就快到目的地了。”7月4日,車從西安行至周至縣厚畛子鎮時,已經行駛了4個小時。山路蜿蜒,看出記者小有疲憊,同行的司機寬慰道。他話裡的“幾個彎”,車又前行了近一個小時。
到達西安市引湑濟黑調水工程都督門管理站時,記者才知道,這裡的18位工作人員,全部是西安市人。這近5個小時的上班路,他們已默默走了十余年。來一次,他們守著西安人的“大水缸”要連續工作兩周以上。
西安市引湑濟黑調水工程,是西安市實施的重點跨流域調水工程,也是西安市兩個“南水北調”工程之一。工程樞紐所在地位於周至縣老縣城村外3公裡處,四面環山,原始森林茂密,被譽為“北方的香格裡拉”。
在這大山深處,秦嶺南麓長江流域的湑水河通過引湑濟黑調水工程,穿過6252米的輸水隧洞,汩汩流入秦嶺北麓黃河流域的黑河,解決了西安市130萬人的吃水難題,保障著周至縣、鄠邑區37萬畝農田的灌溉。
“西安人每喝8杯水,就有1杯來自這裡。”西安市引湑濟黑調水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楊軒告訴記者,工程運行以來,年調水量4248萬立方米,截至2020年6月底,已累計完成調水5億立方米。
“130萬人口的飲水,我們來守護”
為了給西安市民輸送安全干淨的水源,西安市引湑濟黑調水工程的工作人員用堅實的腳步翻越一座座山,踏過溝溝壑壑,無數次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調水護水這項簡單而平凡的工作中。他們堅守護水一線,他們這樣說:“西安130萬人口的飲水,我們來守護。”
朴實的話,蘊含著深厚的感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
31歲的劉鑫是負責工程運行管理的一位年輕工程師,說起自己的工作,他侃侃而談。“我們每天4位工作人員進行日常巡護。依靠科技手段,我們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全方位監測到一級水源保護區的實時動態。”他說,“夏季是旅游旺季,過去有人看見一級水源地的圍網,就好奇想翻進去看一下。遇見這種情況,我們都能第一時間發現,及時趕到並制止。圍網若被破壞,我們會及時進行更換。現在這種翻圍網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在劉鑫的手機上,通過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可以實時查看水質情況。“這是目前的水中電導率、水溫度、溶解氧……”劉鑫一邊查看著水質情況,一邊給記者介紹,除了在河道安裝著固定水質監測器外,在6公裡長的輸水隧洞裡,也安裝有水質監測器,兩個監測器同時監測著調往黑河水庫的來水、去水水質情況。
每年4月氣溫回暖后,引湑濟黑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便迅速行動、搶抓時機,採用草、灌、喬木結合種植方式,對輸水隧洞外的渣場和大壩外的場地進行深度修復,年均增綠面積1000平方米,劉鑫指著河岸兩側說:“如今這裡郁郁蔥蔥,你完全想象不到這裡曾經亂石成堆。”
在管理站的院子裡以及保護區的圍網外,記者都看到4個擺放整齊的分類垃圾桶。“愛護生態環境首先得從自己做起,我們把撿回來的垃圾和自己的生活垃圾,都在進行垃圾分類后,運到山下垃圾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劉鑫說。
自己守護著好山好水,也要帶著群眾一起干。在今年3月22日,管理站給附近37戶農戶每家送去了一箱帶有節水護水標語的一次性紙杯和抽紙,為當地百姓宣傳護水理念。
為了更好地護好水源,管理站工作人員常將水樣送回西安,每個月檢測29項水質指標﹔每個季度檢測108項水質指標,確保水質安全。在他們的努力下,引湑濟黑調水工程調往黑河水庫的水質常年穩定在國家一類水標准。
“我們義不容辭,無怨無悔”
和劉鑫一樣,西安市引湑濟黑調水工程的工作人員每天的步數不會低於2萬步。工程安全隱患排查、水源地環境保護巡查,他們每天全程徒步,一次往返需要3個多小時。遇上雨天,特別是大暴雨,一路山體垮塌滑坡隨處可見,山上的滾石猝不及防就擦肩而過,可一陣心悸過后,他們依然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每年汛前汛后, 他們都要跋山涉水追溯源頭,調研湑水河源頭支流水質,匯編上游水文資料,掌握水流變化規律﹔他們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研究調水對下游生態的影響,做水質問卷調查,科學合理匯編水源地保護方案﹔烈日下,他們戴著草帽、拿著編織袋和夾子沿河巡查,晒得皮膚黝黑……
山區道路崎嶇,從工程進水口到出水口22公裡的管護區域,需要翻越秦嶺6個大盤山彎道,穿過海拔2200多米的山梁。這條狹窄、曲折的山路,在每一個工作人員眼裡,早已司空見慣。
68歲的返聘人員劉速成從2007年工程開工就來到管理站工作,今年已經是第13個年頭了。在他的印象裡,一下雨,這裡就像一座孤島。沿路經常會出現塌方,無法外出。“我們去買菜,路斷了回不來的情形也遇到好幾次。”他笑著說。
山裡經常停電,一遇停電,就沒了手機信號。為了和外界保持信息互通,兩個山區管理站的通信工具就是衛星電話。“話費特貴,一分鐘8元,而且每個季度隻有100分鐘的限量。”劉速成告訴記者,停電也做不了飯,盡管管理站有備用柴油發電機,但油都是從130公裡外拉來的,大家用得很省。“我們常年儲備著能維持3個月生活的米面油和土豆、洋蔥等。無論是疫情期間還是下暴雨,沒法採購生活物品的時候,靠的就是我們的儲備物資。”他說。
除了生活不便,危險也無處不在。在秦嶺深處,到了夜晚格外冷清,他們基本不敢出管理站大門。野豬、羚牛、金絲猴等經常來大院裡“做客”。蛇是最常見的。劉鑫和伙伴們結伴巡查時,手裡通常會拿一根竹竿,用來驅趕蛇。為了對付經常來管理站的蛇,管理站專門養了一群鵝,用來防蛇。“有鵝糞的地方,蛇不來。”劉速成說。
安全帽、手電筒、對講機、雨鞋、鋼尺……在輸水隧洞裡巡查時,他們需要帶的“裝備”最多。隧洞裡不僅要進行安全巡查,還要在黑暗、潮濕、空氣稀薄的環境下完成隧洞排水孔疏通及泥沙清運,隧洞混凝土破損修補,洞內監控及水質、水量監測設備維修養護等工作。
護水工作看似尋常,但這份艱辛卻不為人知。
“安全的飲水,對西安人來說很寶貴。我們水利人就要調好水、護好水,這是我們的職責。我們守在秦嶺裡,守在深山處,更要把守護生態放在首位。為此,我們義不容辭,無怨無悔。”楊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