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明確未來五年“路線圖”——

陝西新型城鎮化建設啟新程

2025年01月30日09:38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陝西新型城鎮化建設啟新程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

據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拉動萬億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

“到2030年,陝西城鎮化率將提升至接近70%。”陝西省政府辦公廳2024年底印發的《陝西省貫徹〈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這意味著,到2030年,陝西城鎮化率將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

“制定《實施方案》,既是為了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體制機制,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也是為了釋放城鎮化蘊藏的內需潛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陝西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1月22日,陝西省發展改革委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陝西准確把握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核心要義,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不斷深化戶籍制度、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力保障進城農業人口就業、住房供給以及隨遷子女教育﹔持續優化城鎮發展空間格局,深入推進關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建設,縱深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著力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韌性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綠色轉型﹔補齊縣域基礎設施短板,加速城鄉融合發展,以“一縣一策”釋放縣域經濟潛力。

陝西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3年底,陝西城鎮化率增長至65.16%﹔人均可支配收入32128元,同比增長6.7%﹔縣域經濟總量佔全省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根據《實施方案》,未來五年,陝西將繼續突出以人為本,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以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為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的就業、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會保險等問題,讓農業轉移人口不僅願進城、能進城,還要“留得住”“融得進”。

陝西省發展改革委規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陝西將進一步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通過實施新一輪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和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以及職業技能提升、勞務品牌培育、就業服務提質“三項工程”,健全與技能等級挂鉤的薪酬制度,建立農民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讓農業轉移人口穩定就業、勞有所得﹔通過落實“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証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等舉措,保障隨遷子女“學有所教”﹔通過逐步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採取實物配租和貨幣補貼等方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住有所居”﹔通過健全以居住証為載體的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落實持居住証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增加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數量等舉措,擴大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覆蓋面,讓其“老有所養”“醫養有靠”。

縣城位於“城尾鄉頭”,是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陝西將繼續著力補齊縣城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統籌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產業園區提級擴能、縣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縣城產業承載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在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方面,陝西以西安都市圈建設為重點,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陝西計劃啟動實施西安地鐵四期規劃,加快西安城市環線、都市圈環線等項目建設,深化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施西安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縱深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西安高新區—西咸新區—咸陽高新區—興平—武功—楊凌科創走廊,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沿途下蛋”機制,強化西安都市圈內協同創新和產業分工協作﹔通過推動西安都市圈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推進企業遷移“一件事”改革,建立都市圈執法協作及信息共享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速西安—咸陽一體化。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陝西還將完善“人錢”和“人地”挂鉤政策,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的城市傾斜,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障進城落戶農民權益﹔抓好城市“裡子”工程建設,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楊曉梅)

(責編:白鴿、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