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農大完成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黃牛利用研究
為進一步探究牦牛馴化和黃牛的高原適應性提供了遺傳學証據
12月15日,記者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該校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關於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與黃牛利用研究顯示,2500年前青藏高原牧民已經開始廣泛飼養牦牛、黃牛及其雜交后代——犏牛。該研究為進一步探究牦牛馴化和黃牛的高原適應性提供了遺傳學証據。
12月13日,該研究成果以《青藏高原早期家養牦牛、普通黃牛及其雜交后代的証據》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青藏高原牦牛和黃牛的起源馴化、犏牛的利用和黃牛如何適應高原環境等問題是遺傳學和考古學長期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該研究團隊綜合運用動物考古學及古DNA分析技術,發現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史前邦嘎先民同時飼養、利用了牦牛與黃牛。“在親緣關系上,邦嘎出土的黃牛與我國西北地區石峁遺址出土的3900年前的黃牛和現代青藏高原黃牛呈現遺傳連續性,說明史前時期青藏高原黃牛極有可能由我國西北地區傳入。”雷初朝介紹。
該研究還發現了邦嘎黃牛和牦牛發生雜交的遺傳學証據,証實邦嘎黃牛擁有12.1%—19.5%的家養牦牛血統,表明距今2500年前,牦牛和黃牛的雜交已經很普遍,且邦嘎遺址牧民已經知道利用其雜交后代犏牛。“犏牛的產奶、產肉及役用性能均高於牦牛及黃牛。因此,對犏牛的利用是青藏高原牧業的一項重大創新。”雷初朝說。
結合邦嘎遺址其他研究成果,該研究還揭示了邦嘎史前牧民將牦牛、黃牛及其雜交后代與綿羊、山羊和馬等家養動物結合,創造了多元生計系統,廣泛利用牲畜獲取肉、奶、皮毛和糞便燃料。“這種混合牲畜生產系統以及大麥、小麥的種植,表明距今約3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南部農牧經濟的多元融合已經形成。這些研究為進一步探究牦牛馴化和黃牛的高原適應性提供了遺傳學証據。”雷初朝表示。(張梅 李曉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熱門排行
- 1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 2建在家門口的工廠
- 3留言觀察︱西安“禁摩令”緣何呼聲再…
- 4陝西與北大清華合作,有何深意?
- 5陝西持續深化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整治
- 6陝西省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聯盟揭牌
- 7陝西發布預防呼吸道疾病疫苗接種門診…
- 8陝西省委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
- 9陝西國際傳播中心在西安成立
- 10陝西新增18家中小企業人才服務基地
- 11繪就美麗陝西建設生態新畫卷
- 12陝西4家醫院躋身2022年度中國醫…
- 132023沿黃河新能源汽車拉力賽收官
- 14西安高新區:科創動能強勁 硬科技實…
- 15東風放眼漫春潮
- 16陝西將迎入冬最強雨雪寒潮
- 17陝西發布認証機構檢查結果
- 18陝西“四個聚焦”推進財政體制改革
- 19教育部來陝開展“雙減”與科學教育專…
- 20文化地標看傳承發展:激活民間藝術的…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