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山水密碼 解開鄉村新經濟
“三月裡來三月三,下梁有個九天山。遠近朋友來游玩......鳳凰街道漁鼓響。燕子喜鵲叫喳喳......” 春盛妍開,重山霧鎖,卻有一陣歌謠穿過還未消散的朝霧,若隱若現,縈繞在一排排木耳大棚的上空。
正是一年採耳時!
“這是今年的頭茬兒耳子,長得好!”柞水縣金米村耳農肖青鬆麻溜地給一串串菌包下鋪上干淨的彩條布,雙手來回剝落掉密密麻麻的黑木耳。他有2萬多個菌包,三月開始到五月,正是木耳收獲的第一季,隻這一季下來少說得近3萬元收入。“大棚裡的溫度、濕度,都是智能調控的,我不用投入太多精力。空閑時間就做下村裡的公益崗位,一個月也有3000多,這又是一筆收入!”肖青鬆又算了一筆賬。
曾經,他是到處務工的“恓惶人”,現在他是小有名氣的“農網紅”——“2020年以來,我們村成了大熱門,好多人都來參觀,和我拉話合影,耳子也不用我來賣,隻管交給合作社收錢。現在在家門口把錢掙了,把世界也看了!”
借青山一脈自然氣,還百姓萬斗致富金,這只是商洛實踐“兩山理論”的一個截面。
千山疊翠,碧水浣歌,沿丹江而下,商洛十裡新氣象。
柞水縣金米村木耳種植基地。 人民網 王麗攝
跟著政策走,光棍村變成金錢灣
喜雨未歇,新景已至。蒙蒙細雨之中,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又迎來了一隊旅游大巴,五一的余溫被綿延的青山留在了這片田園間。民宿“鬆山雲舍”的9間房,早已住滿了游客。但見舍外翠竹敘風,白石唱雨。室內,紅爐吐火,泉茗聲沸。
“這是陽坡院子的二號院,僅一天的住宿收入就有近萬元。這家民宿一共有6個院子,51間客房,節假日是需要搶訂的!在去年有疫情影響的情況下,營業額也有600多萬元,利潤大概是在60%。分到村集體的,有6萬多元,給村民分紅1000元。今年,我們這個民宿集群的營業收入預計能達到100萬左右!”營盤鎮副書記王希林如數家珍。
隨著王希林的帶領,老炕、原鄉民宅、四合院子、閣樓等各具特色的民宿一一亮相,不同的風格特征下,是同樣火爆的人氣。
2022年朱家灣村接待游客156萬人,旅游綜合收入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650元。2023年村集體經濟預估收入102萬元。
曲徑通幽,台痕細雨處,王希林說起這樣一首民謠:佬林頭,朱家灣,除了石頭就是山,嫁人不嫁朱家灣,光棍排成山!
“以前提起朱家灣,都嫌窮,村裡光棍排成山。這經濟賬,咋算都是負的。現在,這裡可是金錢灣!我粗算了六本賬,本本都是翻番!”王希林掰著手指頭,和記者細算起來。
以陽坡院子2號院的流轉情況為例,村民鄧大家一年有2萬元左右房租收入﹔同時在此做保潔員,另有2萬8的工資收入﹔同時,可以在此自銷農特產品,利潤收入可達萬元﹔去年還有近一千塊錢的集體分紅。“加上村集體收入,企業350萬的淨收入!,可不是6本賬麼!”
據王西林介紹,朱家灣現有508戶、1783口人,以前提起來人人愁的“老林、石頭、山”,變成勾勒鄉村旅游的基本元素,吸引了各地游客。農民不僅有了房租收入、土地分紅,還有崗位工資,“一年整個朱家灣村累計提供的就業崗位大概就在1500個。環衛、管理、保潔、廚師等,工資在2500-6000元左右!”
山陽縣法官鎮梯田。 人民網 王麗攝
而已經實現逆襲的村庄,不止一個朱家灣。在一個營盤鎮,今年五一就接待了大約10萬人。“按人均1000塊錢算,鎮上一個小長假就有近億元!”王希林激動地在記者面前用手指比了個十字,“依托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終南山寨景區,周邊村民也有一年掙五六萬的,十幾萬的、四五十萬的都有。”王希林自豪的說。
近年來,商洛堅持把發展民宿作為打造康養之都的突破口,結合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堅持把發展民宿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先行地,將鄉村閑置土地、林地、宅基地、農房等資源裝入鄉村新經濟組織,再通過長期租賃、入股合作、委托運營等辦法,與有實力、有能力的投資運營企業合作,大力發展民宿、共享小院、鄉村度假酒店等業態,促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柞水縣已經建成西坡秦嶺、尚隱、陽坡院子、南山庭院等民宿集群,形成185間客房的接待能力,年可實現營業收入2100萬元,吸納群眾就近就業200人,帶動群眾年人均增收2000元。
“跟著政策走,可是地上撿錢嘞!”當地村民看見記者,主動笑談。
城裡有商品房,村裡有安置新房,閑置老房收租金,出了門就上個班兒,年底有分紅。山水密碼,解譯了一本農民致富經。
終南山寨做手工制品的村民。 人民網 王麗攝
因著山水走,小庭院安放大民生
“良田樹木,曲水一彎。綠竹四圍,鬆柏撐天,桃紅李白,掩映目前﹔宅邊栽菊,池內養蓮,板橋曲窄......”,商洛非遺漫川大調,如是唱秦嶺人家。
尋眼望去,一層一層的梯田盛滿天光,蜿蜒逶迤的清河懷攬星漢。兩山夾持,鋪開綠野紅霞,層巒疊嶂,錯落流水人家。這裡就是秦楚要塞漫川關,也是如今陝西、湖北兩省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地。僅今年五一3天,山陽縣漫川關鎮就實現了3000余萬元的旅游收入!
底子薄,產業弱,農戶散,怎樣四兩撥千斤?風景好,文化多元,三山夾兩川,如何打好農旅牌?
山陽縣在“小”字上見真章。
十裡鋪街道王庄村四組楊長存提起“庭院經濟”,依舊感動。65歲的他,務工沒人要,閑著悶得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政府謀劃發展庭院經濟,讓閑人閑地產生價值和效益,讓他有了“老來收入”。“街道辦的干部給我們每戶送來了20隻青年雞,到秋季后,這些雞就能下蛋啦。我們這裡旅游人多,一到節假周末能賣不少。”
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一村民的竹編坊。 人民網 王麗攝
在法官廟村,記者見到了村民口中傳說的網紅,今年58歲的陳德桂老人。不過100平方的小院,青瓦白牆,竹影婆娑。一瀑紫藤,從古朴的柴門上,瀉紫流緋。“竹編坊”三個字映於花間,院子裡挂滿了竹編背簍、籮筐,價格從35-200元不等。她告訴記者,丈夫自年輕時就有一雙巧手,是一位篾匠。兩年前政府出資,給他們翻修了屋子,設計改造了這座特色小作坊小庭院,吸引了很多來自湖北、西安兩地的游客。“一個五一,賣了2000多塊錢,周末人少,也能賣個七八百!這樣的人家,村上還有好幾個!”
跟著陳德桂老人的指引,不遠處的燒酒作坊家,也是圍滿了買苞谷酒的游客。
而這樣的就地起“坊”,有業有計有鄉愁的村落,贏得游客的怒贊。“它既不是刻意的重新打造特色小鎮,也沒有再拉“驢”造勢,就是原汁原味的鄉情民風,很自然的創造性雕琢原生態的鄉村,非常舒適。我們家今天已經在這四個個作坊裡消費了1000多塊了。”來自西安的王女士說。
法官鎮副鎮長汪輝告訴記者: 目前,全鎮新發展特色作坊示范戶90戶以上,其中中藥材加工10戶,燒酒小作坊8戶、特色種養殖產業40多戶。同時,以鎮區為主的旅游小商貿、以小河口為主的小田園、以李家坪、板廟沿線為主的小種植、小養殖及萬福、蓮花為主的小加工產業正逐步推進。
“到2022年底,培育‘五小’經濟示范鎮(辦)3個、示范村10個、示范戶1000家,帶動全縣5000戶群眾發展‘五小’庭院經濟,不斷做大做強‘源味山陽’農產品公用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戶均實現經營性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力推農村弱勞動力居家致富,把‘五小’經濟打造成為增收致富大產業。”山陽縣縣委書記謝曉軍說。
美在農家,富在庭院。商洛山陽縣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土地、院落,在房前屋后從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加大對庭院經濟資源的開發力度,引導農戶優化、細化眼皮底下的閑地“存量”,充分激活零售加工、特色養殖、果蔬種植等庭院要素,把閑置土地與剩余勞力有機結合起來,把傳統種植與現代農業結合起來,把千家萬戶的“角邊經濟”“宅邊經濟”都列入增收致富“小不點”,做成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一村民的酒坊。 人民網 王麗攝
借著風向走,老酒瓶裝下新農經
“楊柳蔭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漁船。”這是宋人楊萬裡路過一個小村庄時,看見一片葡萄園子,如是提筆。青翠的葡萄園邊,有一座農家小酒肆,招攬著路過的客人。“農、旅、酒”的融合,織就一幅村興景麗人閑逸的畫面。
詩人筆下的美好圖景,在如今的商洛丹鳳縣暈染開來。
在棣花鎮許家塬村的丹鳳酒庄(陝西丹鳳葡萄酒廠新址),緊鄰滬陝高速和312國道的地區,一座略帶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庄園,呼應著蒼翠的青山。夏風擷著一縷淡淡的酒香,迷醉著一隊隊游人。廠房旁邊的葡萄觀光園內,一群學生正在津津有味的在老師帶領下聽著農業專家對葡萄種植的講述。忙碌的流水線上,58歲的當地村民淡軍洲正在熟練地把新下線的葡萄酒裝箱,“一個月3500-4000塊錢,出了家門走15分鐘就到了,5點下班可以去接小孫子放學。”
這裡,就是如今的丹鳳酒庄。像淡軍洲這樣的村民,還有成百上千。丹鳳酒庄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模式,直接帶動全縣2000多人從事葡萄種植實現增收,同時通過項目實施、產業發展、旅游帶動,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000余個。
“2007年,我們注資3000萬接下這個百年老廠,到邊經營邊投入,勢頭越來越好。去年疫情情況下,我們的營收就有2.4億元。廠裡有80%的工人都是丹鳳縣本地人,工資四五千的多一些,如果遇到採摘季節,10000元的工資也比較多。”廠長周廣仁自豪地說。
商洛丹鳳酒庄。 人民網 王麗攝
人人熟知商洛美景裡蘊藏著古鎮棣花鎮,卻不知古鎮裡窖藏了百年葡萄酒史。陝西丹鳳葡萄酒廠始創於1911年,是百年老企業,在丹鳳酒庄的儲酒庫裡,還保存著一些誕生於民國時期的橡木桶,見証了中國葡萄酒行業工業化發展的縮影。
歷史幾經變遷跌宕,追求富強的夢卻一脈相承。20世紀90年代末,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丹鳳葡萄酒廠因體制等原因,發展陷入困境,生產停滯,員工下崗,1996年12月正式宣告依法破產。進入2000年,丹鳳縣引進民營企業對百年品牌進行盤活。目前,全縣葡萄種植面積約有1.2萬畝,已有9家企業從事葡萄酒、果酒生產,形成了以丹鳳葡萄酒廠、商山紅葡萄酒廠、百年鳳駒葡萄酒廠、丹鳳酒庄、東鳳酒庄、安森曼酒庄“三廠三庄”為龍頭的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集葡萄種植、觀光、採摘、葡萄酒釀造、儲藏、銷售、體驗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產業發展新路子。
活水來了,不能隻守“老瓶子”,近幾年,隨著商洛“兩山”實踐轉化成果的日益豐碩,游人多了,網紅打卡地多了,商洛乘勢打起“文化牌”。百年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丹鳳百年變遷史,也是一部丹鳳文化百年發展史。 2021年,丹鳳縣出台了優先發展以丹鳳葡萄酒為首位產業的三大主導產業的決定。並開發以葡萄酒為主題的研學游學、商務品鑒、婚慶旅拍、精品團建、親子美育等小眾定制旅游產品,制定葡萄酒主題酒店服務規范,推進葡萄酒文化進景區、進酒店、進民宿。通過舉辦“葡萄酒+節會”“葡萄酒+體育”等活動,宣傳促銷葡萄酒產品,營造以景悅人、以酒聚人、以文化人的濃厚氛圍。
在丹鳳縣城東側風景秀麗的金山腳下,別具風格的安森曼酒庄內,玫瑰團簇在大理石柱,葡萄藤纏繞著欄杆。偶或見証一對新人在此定格了幸福,偶或聽到一兩個客商操著外語詢問商事——民宿酒店、婚紗攝影、觀光旅游、農業體驗、商務洽談....多樣態的產業,牢牢固定住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商洛安森曼酒庄。 人民網 王麗攝
“我一個月4000多,現在是二胎媽媽!”31歲的村民萌萌,從廣東打工回來的她,現在是安森曼酒庄的一個前台,她說工資沒有以前高,幸福感卻是十倍,而身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小姐妹,大多已經參加了其他3個酒庄的招聘,“他們很快就回來了!”
讓葡萄產業與文化旅游“齊步走”,與鄉村振興“同共振”,用文化之“筆”點活葡萄酒產業之“魂”,商洛用老瓶子裝新酒,算出了一本新農經。
李白、韓愈、白居易等在六百裡商於古道上留下了“我行至商洛、幽獨訪神仙”“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中”等璀璨詩韻。新時代10年,商洛深入貫徹落實“兩山理論”,突出秦嶺山水特色,打造出了一批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美麗宜居的“秦嶺山水鄉村”。乘著鄉村振興的大風向,按照“一村兩品”“一村一主題”的思路,著力打造鄉村旅游、餐飲民宿、休閑農業、戶外露營、親子體驗等新業態,55個鄉村已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去商洛觀雲海、識農耕、數星辰、飲香茗、品紅酒,聽漁鼓、尋鄉愁,已經成為周邊地區人們的“新田園生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