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傳承講解紅色景點

延安:紅色景點有群“紅領巾”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李川

2021年06月16日10: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延安:紅色景點有群“紅領巾”

“1945年4月23日下午,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在這裡隆重召開,代表著全國121萬黨員的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補代表齊聚一堂……”4月18日,在延安市楊家嶺革命舊址的七大會場,來自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延職附小”)的四年級學生張書語,為現場游客帶來了一次免費講解。

張書語從二年級起就參加學校組織的“紅領巾講解團”,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時間義務講解紅色景點。穿校服、系紅領巾,腰上別著擴音器,手裡拎著水壺,像她這樣的小講解員,景區每個景點都能看到。

在楊家嶺革命舊址,延職附小的周子恆常負責朱德故居的講解工作。他希望通過講解能讓游客感受到朱德刻苦、不怕勞累的精神。

在延職附小,針對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紅色教育。“一年級的學生會學唱紅歌,通過歌詞引導小朋友傳承紅色基因﹔二年級的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能力提高,就組織他們講紅色故事﹔到三年級就帶大家實地參觀、體驗……”延職附小大隊輔導員馮晶說。

周子恆從小就對紅色歷史感興趣。從二年級開始,他開始跟著比他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講解。每個景點的講解詞一般在1000字左右,有些重點景點能有2000多字。剛拿到講解詞時,周子恆打起了“退堂鼓”,“看到那個稿子有兩頁半,當時感覺永遠都不會背”。

可他轉念一想,隻有背會稿子才能把故事講好,就硬著頭皮背下去。為了記住講解詞,他還專門總結了方法,“先背主干,再背細節,這樣就記得快。”

周子恆媽媽回憶,剛開始那段時間,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在床上翻來覆去地記,從記講解詞到第一次正式展示,他用了將近7周時間。

回憶起第一次講解的經歷,周子恆滿臉羞愧,“很緊張,不敢直視觀眾的眼睛”。彼時,他留心“師傅”的講解方法,通過簡單的話語讓游客聚集起來,自然地讓游客安靜下來,慢慢地他講得越來越老練。“在講解時,最難的就是上廁所的問題,有時候一撥兒游客走了,另一撥兒又來。”他笑著吐槽說。

日子久了,他的付出也慢慢得到回報:講解越來越流利,游客評價也越來越高。“第一次迎來觀眾掌聲時,非常有成就感,和考試得了100分差不多。”他說。

通過講解,學生們對紅色歷史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周子恆說,以前印象中毛主席是個與日本侵略者打仗的嚴肅指揮官,但通過講解“毛澤東菜地”的故事,他發現毛主席是個積極樂觀、不怕勞累的人。

事實上,延職附小的紅領巾講解員已經有29年的歷史。1992年,當看到延安各地在宣講延安革命精神時,學校意識到“少先隊員也應該行動起來”。

隨后,學校主動聯系附近景區,要到講解詞,根據青少年特點改進、修改。

當時,學校隻打算選拔一批相對優秀的學生參加。可看到講解效果后,學校決定每年選拔一批孩子到景區講解。“景區游客反饋,聽成年人講解和孩子們講解感受非常不同,大家能感受到一種紅色傳承的力量。”馮晶解釋說。

2002年,學校在“紅領巾講解團”(原名“延安精神小小講解團”)的基礎上,又組建了“延安精神小小宣講團”。學校組織師生一起編排《兄妹開荒》、《東方紅》、陝北民歌等節目,並帶著學生到全國各地宣講、演出,讓“孩子們在精神層面得到進一步教育。”

在小講解員的成長過程中,也離不開大講解員的關心和幫助。黨婕睿就是其中之一。

80后青年黨婕睿是土生土長的延安人。2004年以來,她先后在棗園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從事講解工作。現任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第十二屆全國青聯委員。

2016年,團延安市委聘任黨婕睿在內的多位講解員,擔任延安市校外輔導員。也是從那年起,黨婕睿先后負責棗園、楊家嶺兩大革命舊址的宣教工作。

當時,黨婕睿從延安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出發,面向青少年開展了大量主題宣講與實踐、教學活動,其中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為紅領巾講解員進行專業培訓。在她看來,成為紅領巾講解員對青少年是一種激勵,“讓他們從小學黨史、講黨史,培養一種愛國、愛黨、愛家鄉的情懷。”

在黨婕睿的講解中,各種素材信手拈來。有時候,可以從一首紅歌的故事切入,有時候可以通過餐桌故事講起。“讓孩子們接受到最直白、最深入淺出的方法。”

在她的策劃和帶領下,近年來,已成功舉辦紅領巾講解員培訓班15期,培養2000余名紅領巾講解員。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