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西安5月19日電(李志強)“青銅之冠”秦陵兩乘彩繪銅車馬已於近日運往新落成的銅車馬博物館並完成組裝布展,銅車馬博物館於5月18日試開放。
兩乘彩繪銅車馬此前在位於秦兵馬俑博物館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內對外展出,展廳以銅車馬的展示為主,輔秦始皇陵銅車馬發掘現場照片、銅車馬相關青銅制品、銅車馬連接工藝及制造工藝的展示。
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的建設旨在充分展示銅車馬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全面闡釋秦代車馬文化,將銅車馬的展示內容與展示方式向多元化、全方位推進,對秦代車馬文化、 禮儀文化、科技水平,及其為現代研究做出的巨大貢獻進行深刻解讀,增強展示的深度和廣度,使人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並理解銅車馬的真正價值和非凡意義。
據了解,秦始皇帝陵銅車馬館選址在秦陵封土西南角,利用現有地形 5~6m 的高差,設計為全覆土地下建筑,建筑頂面為覆土綠化,入口及整體建筑消隱在林蔭中,在視覺景觀上對原有地形地貌基本沒有改變。總建筑面積約為八千平方米,建筑平面圍繞核心展廳鋪開, 從進館的下行坡道鋪墊開始到出館的上行封土景觀路徑結束,建筑外形到內層展廳的幾層方形的層層遞進、以及中軸線(東西向,對應銅車馬原址坑的方位)核心空間到邊側耳廳(銅車馬分解影像系列)、再到外圍主題展廳(陵園沙盤模型序廳、原址坑復原展廳、秦馳道及世界古代車馬廳、銅車馬相關器件展廳、青少年教育展廳、報告廳等)分布的主從關系、甚至核心展廳的上下分層又展櫃貫通,都反復暗示、強化、烘托了世界級瑰寶“青銅之冠”的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新館建成后,不僅可以更好的體現銅車馬的重要價值,解決現有展廳不利於全面展示的問題,更能有效緩解銅車馬展廳的觀眾擁堵。
銅車馬陪葬坑原編為封土西側三號坑,該坑東西和南北均為 55 米,總面積為3025平方米。現遺址距地表深8米左右,與西內城門東西相對,是西側墓道前的陪葬坑。1980年12月該陪葬坑區域為 II 區的第一耳室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銅車馬一組兩乘,出土時面西前后排列,前面的一乘是立乘車,后面的一乘是坐乘的安車,按照前后順序分別編號為一號車和二號車。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個木槨內,因木槨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但由於未被盜擾,原位沒有大的變動,車馬的構件基本齊全。這是繼兵馬俑坑之后,秦始皇陵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銅車馬的人、馬造型逼真,形象生動、傳神。車的結構清晰,同時以塑形和彩繪雙重手法極力表現出結構體本來的材質、構造、狀態、表面裝飾和皮條纏扎關系,將秦代馬車的形制、結構和駕引方式,形象、具體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從而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車馬提供了堅實的實物資料。
秦陵銅車馬自年出土以來就舉世矚目,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陵銅車馬,以其巨大的青銅造型創造了古代冶金鑄造史的奇跡,它不僅再現了秦始皇帝鑾駕的風採,而且展示了古代車馬的系駕關系和古人巧奪天工的工藝技巧,其歷史價值、科技價值、藝術價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