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區:打造黃土高原上的“綠色之城”

記者 李羽佳 通訊員 王霞

2020年12月08日07:39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榆陽區:打造黃土高原上的“綠色之城”

榆林,從與沙漠交融到華麗轉身為“國家森林城市”,再到創建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綠色已成為這顆“塞上明珠”的底色。

榆陽區作為榆林市人口最多的縣區,曾是北方“九邊”重鎮之一。近年來,該區以“三環三帶七園七廊道”全域生態建設和“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為抓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戰略謀劃生態建設、大力度保護生態環境、大格局發展綠色經濟,為榆林加快建設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打造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提供“榆陽支撐”。

讓綠水青山更美

11月21日,冬雪初霽,家住榆陽區城區的李劉梅帶著家人來到20公裡外、位於古塔鎮的萬畝杏樹林踏雪賞景。

冬日雪落,杏樹枝頭綻放出純潔的“白色花朵”,美不勝收。李劉梅70多歲的母親感嘆道:“誰能想到,20世紀70年代這裡還是一片貧瘠荒涼的沙土梁。”從1999年開始,榆陽區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在南部山區大力推廣種植大扁杏,目前杏產業基地已達15萬畝。

綠固沙,沙塵暴也不再肆虐。近20年,曾經每年刮30多次的沙塵暴幾乎不再席卷榆陽,年揚塵天氣由100多天減少到10天以下。特別是近10年,榆陽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全區林木覆蓋率提高到45.8%以上,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居之地。

榆陽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在該區前不久召開的“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暨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上,榆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隻有長期不懈堅持下去、一代一代抓出成效,良好的生態環境才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展現榆陽乃至榆林良好形象的發力點。今后一個時期,榆陽區將繼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發展理念,讓綠水青山更美、藍天碧水永駐,讓百姓富與生態美同頻共振,持續發力。”

讓鄉村美景永駐

鄉村轉型,更為華麗。

麻黃梁鎮位於榆陽區東部,煤炭資源富集,鎮內遍布大小煤礦、洗煤廠、散煤銷售廠數十家。2014年之前,鎮上污水橫流、垃圾遍地,連空氣裡都彌漫著煤灰和臭味兒。

早在2013年,“生豬大鎮”榆陽區馬合鎮年生豬出欄數就達近40萬頭。然而,養豬給環境帶來巨大破壞,該鎮養豬大村麻生圐圙村裡臭氣熏天,家家窗戶緊閉。

犧牲環境的經濟增長,堅決要不得。

2018年,榆陽區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槍”。“從鄉鎮村組道路視線范圍破舊房屋拆除,到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等,全區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榆陽區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秦永軍說。

如今的麻黃梁鎮,通過全面推行環境美、生活美、人文美、產業美、治理美“五美”集鎮建設,整治人居環境、建設黃土地質公園,每年吸引省內外上萬名游客前來參觀採風,形成了“煤礦低碳綠色循環+生態改造”的綜合治理體系,實現了山美水秀人富裕。馬合鎮也引導養殖戶走“轉產轉業、綠色發展”之路。

榆陽區已建成1個省級美麗鄉村標准化試點村,3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試點村和24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預計到今年底,該區將全面完成317個村的農村垃圾治理任務,20%村庄建成美麗宜居示范村。

讓“金山銀山”長存

有了好風景,不愁“好錢景”,群眾也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榆陽區生態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日益顯現,依托大扁杏、樟子鬆、長柄扁桃、沙棘等基地開發的開口杏仁、沙棘飲品等經濟林新品種,讓昔日的沙區群眾實現了“沙裡淘金”。2019年該區林業總產值達8.7億元。進入冬季,全家已搬到城區居住的趙家峁村村民趙衛軍正張羅著把老家的二層別墅改造成民宿。趙衛軍說:“近年來依托特色農林生態旅游產業,村裡的旅游項目逐年增多,把別墅改造成民宿,托管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搞接待,既盤活了老家的閑置資源又能增加收入,真是一舉兩得。”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一片林到一種文化,從一種文化到一種業態,生態建設的成就更容易喚起並激發人們內心的生態情結與情感依存,也更容易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榆陽區林業局局長高來偉說。

首批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集體、全國文旅融合示范縣區……一項項來之不易的國字號榮譽,彰顯的是榆陽區生態文明建設一個又一個實打實的成就。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