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區:搭乘互聯高速列車“泥叫叫”演繹非遺之歌

2020年11月25日10:24  
 

作為民間流行的小型手工陶塑玩具,“泥叫叫”在半個世紀以前,一度是孩童們心中不可多得的玩具。

近日,筆者對話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化“泥叫叫”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楊帆,和他一同走近充滿文化烙印的非遺項目——“泥叫叫”。

父子接力 堅定傳承信念

“從記事起,泥叫叫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泥叫叫在那個時代是很通用的玩具,大家都在玩,我以我家做泥叫叫而感到自豪。”談起泥叫叫,楊帆臉上洋溢出幸福感。

泥叫叫又稱“戲人”“魚化寨娃娃哨”“魚化寨泥塑”,是一種彩色的低溫陶玩具哨子,是兼有音響和觀賞雙重屬性的泥哨。“父親十幾歲就和村上的老人學做泥叫叫,一輩子從事和泥塑有關的職業,我自1996年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便投入到泥叫叫技藝傳承和藝術創作中,我兒子也是學藝術的,希望他也能夠將這份信念堅守下去。”楊帆在接受鳳凰網陝西頻道專訪時說道。

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泥叫叫造型豐滿、古朴、簡練,多以戲劇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為題,因吹起時嗚嗚作響,故稱為“泥叫叫”。“我更想讓它的聲音多變,更有意思,而不是一昧迎合大眾做卡通泥叫叫的造型。”多年來,楊帆一直堅持對“泥叫叫”的研究制作進行創新,將單一的娃娃哨改良為連體,讓哨聲多孔齊鳴。他說,“故意迎合和順勢迎合是兩回事,創新是必要的,所以不能拘泥於定勢審美標准,但也一定要做有內容、有根可尋的東西。”

談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如何更好地在當代環境下發展,他認為“非遺就像一輛老馬車,載了一車的貴重物品,想要駛向遠方,要走一年半載﹔當今社會像一輛高速列車,可能一小時就到了。如果老馬車能夠登上這輛高速列車,它們就可以同時到達。”讓傳統技藝的生存發展與社會期待能夠相互適應,是楊帆想要實現的目標。

鎖定符號 打造IP:讓非遺傳承“活態化”

“之前,我們不知道泥叫叫是非遺,隻知道是一個民間工藝。它被評為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我們才知道這和傳統文化有著深厚關系,從而也更深度關注其他類型的非遺。”2013年,魚化泥叫叫被批准列入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楊帆任職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秘書長,進一步了解了本地非遺傳承情況。隨著城市發展變遷,2019年年底,他萌生了打造“非遺鄉集”的想法,便帶著非遺項目魚化泥叫叫制作技藝,開啟了非遺回歸鄉村的新的探索之旅。

將泥叫叫、關中秦腔臉譜、木蘭搖土織布、水拓畫、石拓、古琴等優質本土非遺項目集合呈現的非遺鄉集,是楊帆打造的將非遺融入社會,成為新時代對於非遺保護、文化傳承的新模式。

“非遺沒必要非要以家族傳承,誰來這裡,我都可以教他怎麼讓泥土‘叫起來’”。在非遺鄉集,每個人都可以近距離感知非遺,通過沉浸式情景化傳承研習活動,參與到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中,將非遺融入生活,這無形間拉近了普通人與非遺的距離。“這些手藝具備了多代人的溫度,把有溫度的東西放到展櫃裡展示,是不合適的,有溫度的東西,需要人沉浸式的感知。”楊帆說。

“互聯網+”賦能非遺 民間手藝不再是“遙遠的過去”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給文化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性和持久動力,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從無人知曉變為廣為人知。“我很憧憬有一天,大家都知道西安有個泥叫叫,有個非遺鄉集。”

從楊帆萌生打造“非遺鄉集”想法至今,不到一年,非遺鄉集已成為吸引無數人慕名而來的網紅打卡地,直接帶動周邊居民增收,有效賦能文旅融合、文化精准扶貧等時代需求。“今后還會有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來這裡共存。”在非遺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內容方面,他明確表示“非遺內容的展示,不能為了表現而表現,要更進互聯網思維,但更要堅守文化價值底線,如果忽視了文化內容的輸出,就是‘買櫝還珠’了。”

近年來,依托互聯網、大數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西安高新區作為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要承載區,以科技創新引領文化建設,讓越來越多帶著文化烙印的老手藝重回大眾視野,進一步促進城市發展的文脈延續和文化輸出,助力大西安建設“世界文化之都”!(當地供稿 西安高新區)

(責編:孫挺、王晴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