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鏟,一條繩,尋幽探秘驪山陵。朝朝暮暮情。腰如弓,鏟聲聲,奇珍異寶一宗宗。誰知精血凝。”這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名譽院長袁仲一寫下的詩作《長相思·懷念老考古隊員》,詩中道盡了考古工作的甘苦和對同事的懷念之情。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有一大批常年從事考古調查、鑽探、發掘和研究工作的秦俑考古人。
袁仲一祖籍江蘇銅山縣,歷史學研究生畢業后主動要求到西部工作。發掘兵馬俑、勘探秦始皇陵、研究秦俑學,這一生,與秦俑為伴。
1974年7月15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袁仲一帶隊進行秦兵馬俑考古發掘。從此,在秦始皇帝陵東側西楊村的荒石灘上,袁仲一、杭德洲、屈鴻鈞等人把全部精力都奉獻在考古工作中。
光陰飛逝如電。46年后,袁仲一回憶那段難忘歲月時,總要提起當年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朴實的農民。他說:“秦俑考古從一開始就得到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正是靠著對民諺、傳說的梳理和農民的指引,考古發掘才能屢獲碩果。”他常常告誡年輕的考古人:“考古是集體勞動集體智慧的凝聚,既包括專業的考古隊員,更包括那些協助考古的民工和技工。”他念念不忘那些默默無聞、不善言辭的老技工,那些擇一事終一生的老同事。
劉佔成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從1978年到2013年,他一直堅守在秦俑發掘工地。因為踏實的工作作風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他主持了秦兵馬俑二號坑彩繪俑的發掘工作。在30余年緊張的考古生涯中, 他完成了報告、簡報及論文30余篇。在學術文集《耕播集》后記中,他寫道:“三十五年秦俑情,讓人記憶終生。”
張仲立1982年從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后,到秦俑考古隊並擔任領隊,主持發掘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二次發掘和秦兵馬俑二號坑發掘工作。直到2007年調離,他與秦俑為伴25年,熱心傳授業務,帶出了一支素質過硬的專業隊伍。
在人們印象中,考古是一門冷清的學問,要耐住寂寞,吃得了苦。從事考古工作需要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種忘我、專注的狀態中,才能不遺漏一點一滴的重要發現。考古工作有辛勞,有寂寞,也有危險,但也充滿了挑戰,有樂趣有收獲。現在活躍在秦俑考古一線的人員,大多是剛出校門就進入考古工地,但“發掘工地‘蹲得下’、冷板凳上‘坐得住’”的傳統被他們繼承。秦俑考古人的專業和專注、嚴謹與嚴格,得到了廣泛認可。秦俑二號坑考古發掘工作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獎,秦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獲得西班牙阿斯圖裡亞斯考古獎,這是對秦俑考古人的褒獎。
秦兵馬俑考古引發了人們對秦始皇陵的極大關注。1988年10月,《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全面公開了秦兵馬俑一號坑考古的收獲與秦俑考古人的思考。接著,《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發掘報告(2009—2011)》和《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發掘報告(第一分冊)》在考古工作告一階段后也公開出版。秦俑考古人一邊發掘一邊整理資料,之后以年度考古報告的形式及時公布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
在發掘兵馬俑之初,袁仲一就堅持邊發掘邊開放展覽並進行現場解說。在任職秦俑博物館館長期間,他積極參加各類大眾講壇,撰寫《秦兵馬俑》等著作。這個優良傳統堅持至今,一批中青年考古隊員不僅能作為考古領隊深入工地,帶領團隊進行考古發掘,還能在各類學術會議上做學術報告,在考古現場與中外觀眾對話交流,更能進行“雲直播”,與萬千網友互動。
正是有了代代秦俑考古人的薪火相傳與持續堅守,才有了一件又一件國寶重器的精彩亮相,才讓秦陵秦俑文物被大眾了解,讓秦陵博物院成為中外觀眾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和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4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