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老頭的“規矩”和“糧”心

記者 喜順

2020年08月29日08:04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倔老頭的“規矩”和“糧”心

在銅川市耀州區有一家“友情有味”川菜館,老板脾氣古怪,不許客人多點菜,吃不完必須打包帶走才行。8月21日,記者剛走進這家飯館,就聽到一位剛吃完飯的客人邊走邊說:“老板的‘規矩’太好了,省了錢還沒有浪費。”

顧客夸贊的這家飯館位於耀州區藥王大道上,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店。據說,出名緣於開飯館的倔老頭劉義立的“規矩”。

今年76歲的劉義是重慶人。1992年,他和妻子來到當時的耀縣擺攤做生意。因為有手藝,第二年便在耀縣水泥廠附近開了家名為“友情有味”的小飯館。從一開始,劉義就給自己的飯館立了一條“規矩”:按需點菜,不能剩菜。如果剩下必須打包,否則不能來第二次。

規矩一出,一時間讓許多喜歡正宗川菜,但還“要面子”的客人想不通:“我掏錢,你賣飯,打不打包,你是不是管得有些寬?”然而,遇到這種情況時,倔老頭就會手一抬,甩出一句:“這裡不歡迎你,換個地方去消費!”

小飯館也有遇到生意清淡的時候。有朋友勸他,做生意應該迎合顧客心理,才能財源滾滾,但劉義很“倔”,經營了27年,始終守著他的“規矩”。

8月9日中午,家住耀州區水泥廠家屬院的張四娃帶著孩子來吃飯,被倔老頭擋在了門外。“你就是上次剩菜不打包的,這裡不歡迎你。”帶著孩子的張四娃臉上很是挂不住,忙對倔老頭說:“叔,我下次再不浪費了。”可倔老頭不依不饒。情急之下,張四娃趕緊給老板的朋友打電話“求救”。幾經周折,15分鐘后,張四娃才在明確表示“一定守規矩”的前提下進了飯館,點了兩個菜,吃了中午飯。

“我的‘規矩’就是不浪費,一般兩個人一葷一素,三個人也是一葷一素。”劉義說,他一般不允許客人多點菜,不夠可以加,但決不能剩下。對於有些客人按規矩點了菜,但實在吃不完了,他也會要求客人打包帶走,並根據不同菜品告訴顧客回家怎樣加熱才可口。

飯館裡,一位女士正在打包辣子雞和水煮肉片。劉義走過去耐心講解:“辣子雞你帶回家可以干煸香辣蝦、土豆片,這裡面的調料是香料、黑桃仁末、芝麻,味道好得很。這個水煮肉片,你回家把花生米砸碎,下些面條不要湯,把花生米洒到面條上面,把水煮肉片燒開潑在面條上就是重慶小面,越吃越香。”

“我年輕的時候經歷過3年困難時期,我最見不得浪費糧食了。”劉義對記者說,他從小養成不浪費、珍惜糧食的習慣,開飯館以后也就想守住“糧”心。對於來飯館消費的客人,他認為都是來吃飯的,不是來擺闊氣的,吃好吃飽就行,沒必要浪費。

“老板脾氣很倔,不好吃可以退,但是不能剩,你剩下了必須打包。如果不打包,以后就不讓來了,在這裡不是你有錢就能吃的。”正在這裡吃飯的宋小兵說。

27年來,倔老頭開飯館,講“規矩”守“糧”心,形成了獨特的經營風格和模式,一直堅持到現在。

在“友情有味”飯館吃飯,來的都是熟客,已經習慣了他的“規矩”。如果你能做到不浪費,那麼在老板劉義的眼裡就是優秀消費者。“20多年來,我這裡特別的味道和特殊的‘規矩’,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他們都會把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理念一直堅持下去。”劉義開心地說。

64歲的張清華是“友情有味”飯館的熟客。8月21日中午,她一家5口人點了3個菜。餐后,老人吩咐女兒打包:“下午回去熱一熱,做個重慶小面。”張清華說,因為住在附近,家人經常光顧這裡,老板的“規矩”影響了他們一家三代人。平時在外面就餐,會不自覺地想起劉老板的“規矩”,久而久之,這裡的“規矩”也成了他們與好友聚餐時的規矩。

(責編:谷妍、鄧楠)